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晚清国粹思潮与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实践着五权宪法,这种实践虽然在小范围内部分地取得了成效,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整体构想却始终未获成功。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破除革命党人"因思想错误而懈志",鼓舞他们坚持革命斗争,孙中山提出了行先知后,知难行易的知行观。孙中山的知行观事实上已经暗合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最进步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破除革命党人“因思想错误而懈志”,鼓舞他们坚持革命斗争,孙中山提出了行先知后,知难行易的知行观。孙中山的知行观事实上已经暗合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最进步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五权宪法论是孙中山先生宪政思想的核心,是在现代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超越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理论.它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宪政运动的基本标志,在中国现代宪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之学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泉 《史学月刊》2005,1(5):43-50
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是其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始终坚持以地方自治为政治理想,并由此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系,体现了孙中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属性,它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虽然这一地方自治思想体系带有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挫折和障碍,但其在学理上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农民观既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也是邓小平“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借鉴孙中山农民观的基础上,在农民建设主力军观、农民生产力动力观、农民全面利益至上观、农民共同富裕观等方面对孙中山的农民观增添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实现了对孙中山农民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独立评论》时期,胡适一改1929~1930年间发生"人权之争"时全面批判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立言方式,转而全面、深入地阐释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将之揉入自由主义的价值体系内来审视。胡适对孙中山政治思想态度的转变,表层上是源于他期望弥合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的民族主义激情对自由主义理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简析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肖万源心胜文明思想是孙中山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三民主义密不可分。他的心注文明思想内容颇为丰富,无论是在创立并宣传革命理论,还是在设计中国建设方案,抑或是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乃至构想中国或世界进入大同社会时,心性文明都是...  相似文献   

9.
巫曼君 《神州》2013,(16):181-181
从政治方面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经济方面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文化方面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提供思想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先生不仅首创了中国革命的理论,而且首创了中国建设的理论,这就是在《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论著中系统全面阐述的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在回顾与“反思”以往的现代化运动、总结以往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他开始构建现代化思想理论并逐步加以完善。现代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思想,主要包括: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只有实现革命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即只有“救亡”,才能“振兴”,而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对外开放等。孙中山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建没中国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宏伟蓝图,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亚洲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一位气魄宏伟、眼光远大的革命家,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始终注视世界大势的发展,尤其关注亚洲问题。他的足迹到过亚洲不少国家与地区,与亚洲各国的朝野人士有过各种交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亚洲观。孙中山的亚洲观,概而言之,是他对亚洲在世界上地位的认识,振兴亚洲的思想、方针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康有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看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梁修琴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最初从西方输入并被某些中国人接受和加以传播,大约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呼声渐大。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作为时代的强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因此,对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研究,也一向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中山大学林家有教授所著《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最近,翻阅了几本研究孙中山的著作,都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前后(1896年10月1日至1897年7月)形成了三民主义.有的说,“完成了三民主义的总构想”,还有的说,“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主张”.孙穗芳女士则说:“在伦敦的政治研究和社会考察,使祖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出现了质的升华,三民主义更趋完整和深化.”事实并非如此.孙中山在这段时间的言论和行动虽在个别问题上涉及到三民主义的思想,但从未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作过阐述.孙中山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活动是:(一)在伦敦参观考察医院、摄政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院及有关历史遗迹,观看街道、店铺、车马、贸易情况,深为英国资本主义文明所吸引.他在《伦敦被难记》中说:“予自是即小住伦敦,或游博物院,或访各处之遗迹.观其车马之盛,贸易之繁,而来往道途绝不如东方之喧哗纷扰,且警察敏活,人民和易,凡此均足使人怦怦向往也.”  相似文献   

15.
论孙中山对训政时期的政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政思想是孙中山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在这一思想中对训政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设计,这是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框架性的建构设想,其中所体现的一些基本精神和原则是积极的、可贵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孙中山博爱思想日益引起学界重视。学者们利用已有资源,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不仅对其提出原因、思想渊源及内涵进行历史探索,也对其社会意义、当代价值进行现实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博爱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结果,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系统考察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已有研究既有值得称道之处,又有尚需改进之处。因此,对孙中山博爱思想研究进行综合述评,有利于相关研究理论的创新与研究方法的完善,有利于对孙中山博爱思想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该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代疆域观的形成,有着相当复杂的过程。明代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故而其疆域认知问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明代留存至今的文献资料浩繁,其中章潢所辑《图书编》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重要历史地理学著作,保存了大量明代士人对当时疆域认知与理解的资料。作者首先较为系统地归纳并评价了明代士人疆域观的一些主要特点,进而深入分析明代士人疆域观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认为明代疆域观的形成,与中国历代王朝建设之经验、明代君主之主导、知识群体的政治思想,以及对边疆地区的地理认知等因素直接相关,并强调历代疆域观的研究理应成为当代领土(疆域)研究、边疆研究以及国防教育的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政治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1887—1975)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需要,本文仅对他的政治思想略作探讨,以就教史学界同仁。一“以人为本”的政治观为明了蒋介石“以人为本”的政治观,须对“政治”的意义作以考察。关于“政治”一词的涵义,自古及今众说纷纭。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近代的孟德斯鸠、卢梭,以至后来的各种流派,都对“政治”有过种种不同的解释。如认为政治是实现正义、为民谋利、以达到最高“善业”的行为;是君主接受天命统治愚民的;有的则认为政治不过是历史上的治乱循环或改朝换代等等。在中国,“政治”一词  相似文献   

19.
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早期输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熟悉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人都知道,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主要来源于亨利·乔治和约翰·穆勒的土地国有主张。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输入显然是近代中西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他在旅欧期间(1896—1897年)接受了亨利·乔治的思想,在《孙学说》中这样说:“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夏良才先生在《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一中探讨了孙中山接受亨利·乔治学说的历程,认为“孙中山对亨利·乔治学说的认识,是通过多种途径才完成这个过程的”。并且推论指出,孙中山最早获得亨利·乔治学说可能是从《万国公报》刊登的马林等人撰写的有关章而来的。这项研究对于探索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很有意义,但它尚不足以说明西方土地国有思想早期输入中国的具体情况和重要影响。究竟亨利·乔治等人的土地国有思想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它的传播情况如何?有哪些历史影响?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评价近代西学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卫刘华 《攀登》2006,25(2):94-95
邓小平科学界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形成了建设“三个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观;胡锦涛提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个文明”建设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