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郡县城市在宋代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转变,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坊市制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郡县城市经济职能的演化。本文主要探讨了宋代坊市制崩溃后出现的厢坊制,指出:厢坊制适应了坊市制崩溃下的城市管理要求,是宋政府对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与坊市制相比,厢坊制更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古蜀几千年的物质明与历史化的浸润,使成都佳酿辈出,终于在明清之际孕育出今日全兴大曲的前身——福羿全烧坊的薛涛酒和全兴成烧坊的全兴酒。1998年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发现,展示了当时酿酒生产的完整工艺流程,为了解全兴酒自明代以来绵延不断的发展历史和演变历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都城空间区划制度与对都城内主要城市景观的称谓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都城空间区划制度有里制和坊制两种,因此主要城市景观的名称也就为里或坊。就北朝隋唐时期而言,首都居住区里、坊的称谓之间并非一开始就是官称与俗称的关系。在北魏洛阳,空间区划制度是里制,坊实际为落实治安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坊建好后,被围墙围绕的封闭区域也开始可以称为“坊”,此后,坊、里在指代空间位置时就可以等同了。不过,北魏洛阳涉及治安事务时才用坊表示居住空间,因此墓志所见城中居住区都为某某里。隋文帝正式在都城实行坊制,确立了坊在指代居住空间时的官方地位,由此才形成了坊、里官称和俗称的关系,但里代指居住区的用法并未改变,唐代坊、里的混用实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隋唐洛阳城实行了严格的里坊制,普通百姓的居住区被限定在里坊内。里坊基本呈方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设有坊门,坊门严格按照律法定时启闭。以隋唐洛阳里坊门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壁画、碑刻等材料对坊门的记载,以及唐代建筑研究成果,可以推测隋唐洛阳城里坊门有单层式与城楼式两种样式,坊门屋顶采用级别较低的悬山顶。  相似文献   

5.
毕波 《丝绸之路》2010,(24):51-83
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坊制。唐中期以前,中国城市是坊市制格局,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彼此严格分离。本文主要结合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分析了隋、唐时期长安坊市胡人聚居区的形成与分布情况,以期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钱益知 《古今谈》2000,(2):69-73
河坊街,位于吴山北麓,东起佑圣观路,西至南山路,长1571米,宽8米,中间穿越中河和中山中路。1995年,延安路自北向南延伸,河坊街又成为延安路自南而北的起点。此街在南宋时是横穿御街的繁华街道。清时自东而西称宗阳宫街、塌牌楼、司前街、龙舌嘴、流福沟、荷花池头,民国年间称新宫桥、河坊街、司前街、府前街。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印刷业可分为官刻、私坊和寺院三个系统,其中尤以民间私坊刻书兴起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1944年在成都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此经咒首行印有“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字样.说明唐代已出现私坊印本。  相似文献   

8.
文德坊和武功坊是沈阳故宫的两座牌楼,一东一西纵列于大清门之南,在整组建筑中担负着旌表与纽带的作用,不但烘托出皇家宫殿的威严气势,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对这两座牌楼的命名、建筑艺术特点、使用制度等进行了分析考述,并对其历次维修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赖晨 《文史春秋》2016,(4):57-61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晚唐和宋朝,曾经历过一场历时几百年、针对里坊制的拆墙运动。里坊制的兴起中国商周时期以前,可谓城市发展的初期,人们出于需要聚居到一起,但还没有有意识地大规模修建城市。从春秋到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城市发展高潮,"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西汉刘邦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取得了经济大发展,"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交换经济发达带来了商业城市的大发展。除了首都长安,其他城市如洛阳、邯郸、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宝珠 《史学月刊》2001,(4):109-116
宋代洛阳城已由原来的坊市分离制,嬗变成新的坊市合一制;由于水土气候方面的优越条件和历史、政治等原因,宋代洛阳园林之盛成为一大特色;宋代洛阳又是官僚麋集的城市,官僚集团中一些政见相同,利用会社组织,形成左右政局的政治力量。会社组织活跃,是其又一特色;宋代洛阳的经济远不如它在政治、园林方面的地位重要,但与开封之外的其他城市相比,亦属较为发达,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新资料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与演变同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即夏──西汉的形成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过渡期;隋──唐的成熟期。研究古代都城的发展史,对于当今都城的设计与规划无疑具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梅州“一城两坊”,即嘉应古城、攀桂坊和望杏坊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散乱,缺乏系统性整合和归类,难以形成完善的数据库。这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保护,也使得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难度加大。为此,文章基于梅州“一城两坊”发展现状,阐述梅州“相约一城两坊”公众号运营意义,提出梅州“相约一城两坊”公众号运营建议,旨在系统整合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历史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高“一城两坊”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罗川赵氏石坊由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三座石坊构成,依次建于罗川社区街道,表现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也是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4.
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解析了唐代扬州的坊市制度,并进一步探讨了坊市布局的突破对于城市布局和工商布局的影响,指出唐代扬州坊市为宋以后开放式的街巷体制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5.
“孔子登临处”石牌坊,是泰山上一座重要的石牌坊。因多种原因,石牌坊存在着一系列安全隐患。为此,本文做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套详尽的维护方案。“孔子登临处”牌坊的科学维护,也将对泰山众多石牌坊的保护起到有益的示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鲜见的“复数班”1975年9月,我刚满18岁,便被湖南省慈利县二坊坪联校聘请当上了“民办教师”。上任伊始,校领导安排我担任二坊坪小学“复数班”的班主任。麻布洗脸头一回,一个  相似文献   

17.
毛敏 《东南文化》2012,(1):99-106
建康城是南宋时期的留都,城市地位仅次于京师临安,对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稀缺资源和文化启迪。南宋建康城内的居住空间存在一个由区域中心出现——新街道出现(表现为新的街道名出现)——新坊设立(表现为新的坊名的出现)的过程,这一现象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及其文化内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赵润雨 《东南文化》2023,(2):100-115
受中国“中世纪都城”形制影响,新罗国从6世纪中叶开始对其都城“王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王京内实施了里坊制度。除文献记录中与王京里坊有关的史料外,近年来韩国庆州地区考古发掘工作也确认了多处统一新罗时期前后的王京里坊遗址,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尽管如此,在新罗王京里坊的内部结构、数量及规模问题上,学界仍存有争议。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梳理,可知既有研究成果中新罗王京一里坊140米见方、内部没有十字街道等观点存在问题。结合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可以对新罗王京里坊的规模、内部结构等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即新罗王京的一个里坊普遍以280米见方,其内部结构与隋唐长安城、洛阳城的里坊一致。  相似文献   

19.
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辽金元是中国古代"城市革命"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在城市空间上,由封闭到开放,由坊市制转变为厢坊制;在管理制度上,宋代以拥有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府属都厢为标志,出现了个案建制城市。辽金元则以拥有专门行政管理机构诸京警巡院、路府节镇录事司、防刺州司候司为标志,出现了更多建制城市。在此基础上,金元时期形成了联系密切、分布有序的古代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东京内城里坊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东京内城共有4厢46坊,其中的太平、乐台、新昌等21坊的相对位置已确定,另有22坊的框架被勾勒出来,以待日后补白.内城各厢里坊之间面积差别较大,坊内除民舍之外,尚分布有众多的衙署、官营手工业作坊等公共机构,形成了"官私杂处"的局面.宋皇城南御街两侧中央衙署的规划,开启了明清时期北京"千步廊"两侧为中央六部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