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松嫩平原是东北地区考古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伊始,松嫩平原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同样保持着稳定的承继发展。从夏至汉以前这一时期内,各个考古学文化彼此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作为考古学文化指征器物的陶器,在松嫩平原上随着时间推移几经变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特质。这些陶器在分别代表地域文化突出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联系,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史前陶器为例,拓展了陶器研究中的新视野:指出陶器并非只是生活用品或文化序列的标志物,它与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要真正全面了解陶器所潜藏的各种古代文化信息,就必须首先寻找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就史前陶器而言,传统的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已不能满足考古学发展的新要求,而自然科学技术、考古统计学、民族考古学、实验考古学则是有效地获得材料的主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方法体系的陈旧比考古理论的滞后更加不利于中国考古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理坤 《南方文物》2011,(1):163-171
陶器作为考古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文化遗物,在考古学文化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多学科合作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陶器研究正日新月异。本文通过对《陶器分析》(Pottery Analysis:A Sourcebook)一书的剖析,介绍国际上一些多学科综合对陶器原料、制作工艺、型制、贸易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求在此基础之上,为今后我国的陶器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陶器(或陶片)是早期遗址中最常见的遗物。对于陶器,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其器物形态及演化过程的类型学研究,而甚少关注陶器出土时的保存状态。在考古埋藏学、人类行为模式的观察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影响陶器破碎度的自然及文化因素,讨论了陶器破碎度的量化方法,并探讨了实际研究中陶器破碎度的可能运用。陶器破碎度研究为认识遗迹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探讨聚落内部遗迹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人类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吴海红 《东南文化》2013,(1):97-100
嘉兴博物馆馆藏两件崧泽文化晚期刻纹陶器的考古学文化属性明确,刻纹不仅丰富了这一阶段的图像资料,而且为良渚文化玉器的龙首纹和神人兽面像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是十分重要的图像资料标本。  相似文献   

6.
陶器和陶片是考古发现中最不易消失的文化遗存,而且在一万多年前出现后,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伴。因此,陶器研究自考古学诞生以来始终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1960年代之前,陶器研究在建立相对年代学、区域文化关系和分辨族群身份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我国,陶器研究长期来也承袭了这种方法,用来建立相对年代和进行考古学文化研究。然而,自1960年以来国际考古学界的陶器研究已经走出断代和判断文化关系的窠臼,开始探索更为广泛的领域。本文刊载于1965年出版的《陶器与人类》这本论文集中,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影响,作者提出了陶器生态学的概念,试图将陶工使用的原料和技术、陶器在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与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陶器生态学认为陶器是三个主要因素(自然、生物和文化)之间动态平衡的产物,这种平衡状态很容易因某一主要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因此,陶器的变化可以从这几个主要因素的动态关系来了解。作者根据近东生态学的特点、缺水环境中人们对水利用的方式、还有陶工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分析了陶器在该地区生产和使用的特点。最后作者指出,长期以来陶片被用作地层学和年代学研究的材料,而其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7.
<正>陶片是考古发掘中最丰富的遗物,陶器研究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史前陶器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类型学研究以建立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讨论文化的传承演变和交流;2.陶器制作技术研究,探索陶器由原料获得到烧制成器的整个技术过程;3.陶器生产和消费方式研究,以探讨陶器反映的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信息。类型学研究基本上是服务于时空框架的构建,一般而言,史前陶器研究主  相似文献   

8.
穆朝娜 《文物春秋》2000,38(5):18-20
陶器是考古学研究中的大宗,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通过陶器获取关于古代社会最大量的信息,是每一位考古工作者关心的问题。考古学的最终目的是复原历史,而历史是由人构成的,我们想了解的是人而非物。人总是处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劳动组织形式便是其中的一种关系。陶器生产方式是劳动组织形式的一种体现,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1997—1999年发掘的天津蓟县青池遗址,为研究燕山南麓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一批新资料。文章通过对青池遗址所出新石器时代陶器进行分析,区分出三个年代组,分属于兴隆洼文化东寨类型、青池二期遗存、赵宝沟文化西寨类型。其中青池二期遗存为本地区新发现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两期,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500—5000年。  相似文献   

10.
《枝江关庙山》专题报告出版,有助于开展大溪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考察关庙山遗址第一期遗存陶器器类、组合与形态的基础上,梳理了峡江地区和澧阳平原相关遗址同类遗存的陶器,对照界定考古学文化的普遍方法和基本原则对关庙山遗址第一期及同类遗存的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以关庙山遗址第一期为代表的遗存,其文化属性属于大溪文化。文章还对考古学文化陶器形态的区域差异及遗址差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M. BALLA  J. GUNNEWEG 《Archaeometry》2007,49(2):373-381
The laboratory is part of a university institute with a nuclear reactor on the premises. NAA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started in the early 1980s, and has found continuous interest since then. Sit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A procedure are the long irradiation and counting times, due to the relatively low neutron flux, the single comparator method of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use of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quality control. The main research interest focuses on provenance studies of potteries; 90% of the analysed samples are ceramic materials. Most of the projects concentrat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pottery finds from Roman Pannonia, and from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Israel. The Qumran pottery project is presented as a typical example.  相似文献   

12.
北辛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两个分布地域接近并且大致同时的考古学文化。本文根据现有发掘资料,通过比较二者在陶器石器等遗物、墓葬等遗迹以及主要经济产业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点,证明南北这两种考古学文化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定的交流活动,对彼此文化因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位于南方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对北方北辛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双墩遗址黑陶渗炭工艺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双墩遗址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个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有多种,为探明双墩遗址黑陶的制作工艺,采用了XRD、喇曼光谱、重烧试验、显微、岩相、SEM和EDS探针等技术,对双墩遗址出土黑陶和局部发黑陶器进行了综合的测试分析。结果指出,陶器整个表层的黑色物质是炭黑。碳元素沿剖面的分布为:内外表层高而中间低,而内外表层0.6mm范围内炭含量的分布不甚均匀,存在明显的高低起伏,表明双墩遗址主要采用渗炭工艺制作黑陶。  相似文献   

14.
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为配合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位于四川会理县新安傣族乡马鞍桥村的大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Ⅲ区发现包括灰坑、窑址等在内的数十座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出土大量陶片,为研究城河流域乃至金沙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及陶窑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张鸿亮 《文物》2022,(1):4-17+1
2011年10~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天皇岭村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西汉墓24座、东汉墓7座、唐墓2座,其中两座西汉墓(编号M26、M27)保存较好。两墓均为单室土洞墓,置双棺,出土陶器、陶模型明器、釉陶器、铜器等。M26出土的陶井,井栏四壁模印图案,较为精美;两墓出土的清白镜和昭明镜具有西汉晚期的典型风格。洛阳地区的西汉墓葬多位于今洛阳市区周边,其他区域所见西汉墓葬材料较少,本次发掘有助于全面了解洛阳地区西汉墓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把花厅墓地随葬的陶器划分为大汶口式、良渚式、薛家岗式和大汶口-良渚式、大汶口-薛家岗式,把玉器划分为良渚式、花厅式和融合式。根据随葬品的文化属性推测该花厅居民有大汶口人、良渚人和薛家岗人,大汶口人接受了良渚人的玉文化,良渚人和薛家岗人接受了大汶口的重要丧葬习俗。随着良渚人进入花厅,花厅由原来的富人和平民两个阶层分裂为贵族、富人和平民三个阶层,并使花厅由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变化。三个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先民在花厅共生共存,创造了面貌较为复杂和多样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technological choices observed in Mallorca (Spain) for the production of hand‐made pottery during the Late Bronze and Iron Age. We have conducted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he ceramic assemblages recovered from two archaeological sites placed in the same territory by means of X‐ray fluorescence and optical microscopy by thin‐section analysis. The archae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and‐made vessels allows us to establish several compositional groups related to the use of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and certain paste recipes associated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periods considered. Thus, this study evidences different productive strategies in each site and across time in the same geographical area.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泥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类矿物,且烧成陶色偏深;此外,制陶原料和同期陶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类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琉璃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品种,而明代的琉璃陶更是记录当时皇家建筑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当时一个烧造较多、风格独特的重要陶器品种。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发现了大量明代琉璃陶文物和资料。本研究以明代琉璃陶烧造为主要内容,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两个角度,对明代宫廷和藩王使用建筑用琉璃陶及陪葬使用琉璃陶俑、民间使用琉璃陶人像以及琉璃陶相关器物进行综合性叙述和梳理,也对明代琉璃陶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