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利安·斯图尔特是美国文化生态学大家,对考古学和民族学都有开拓性的贡献,本文虽然不长,但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他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文化生态学认为社会是对周围环境适应的产物,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即考察社会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但文化生态学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决定论",它还同时考虑除环境之外其它因素对社会的影响,而且它认为社会与环境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社会固然要适应环境,但也影响乃至改造环境。社会对环境的依赖或适应程度随文化(特别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程度越低的社会(如史前社会)越受到环境的制约,这表现在社会结构等方面,但同时,构成文化的各个变量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并非同等而是有所区别。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越来越脱离自然环境的束缚,资源利用远远超出自身所在的范围,经济形态趋于专业化,社会结构上也成为一个更大组织的一部分。还要特别注意到的是,斯图尔特对生态因素的考察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了人自身的生物性特征,认为这可能也是影响文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思想对于新考古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他所强调的文化的功能适应方面,对于人类早期社会的解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文化生态学所能提供的解释。生态因素固然可以很好地解释技术经济和社会结构问题,但对文化中的意识观念领域则无能为力,这是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对汶川地震移民来说,社区人文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本文基于调研数据,构建模型来探究社区人文社会环境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人文社会环境下的16个单一指标,仅"社区治安"和"干群关系评价"对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有显著影响;但16个单一指标集成的4个综合指标-"配套设施"、"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和"观念习俗",却均对地震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影响显著,并且除"观念习俗"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呈弱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他3个综合指标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都呈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文  王声跃 《人文地理》2006,21(4):106-108
获食模式的差异源于人类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云南少数民族获食模式的多样性,既是各民族对当地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各民族饮食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反映出云南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本文根据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把云南少数民族的获食模式分为高山峡谷农牧型、刀耕火种-狩猎采集型、山坡梯田灌溉农耕型、河谷盆地灌溉精耕型等类型,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其地域分布、类型特征、形成原因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在社会选择的推动下,积累文化创新,使相关民族在所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与稳态延续能力。生物性适应与社会性适应是构成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的两个部分,两者在相关民族文化中同时并存,但两者适应的对象、手段和方法却互相区别,最终导致了这两种适应在取向上的各不相同。本文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从生物性适应以及社会性适应两方面探讨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文化适应状况,寻找解决流动人口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学 是一门研究文化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其主要义是“环境适应”,它把环境看成特殊单位地区所有植物、动物及物质特征相互影响的总生命网.本世  相似文献   

6.
一定人群或一定族群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调整和解决其内部和外部压力而不得不进行文化变迁,以使文化与新环境和谐共存,这一变迁是基于对自身文化的一个策略性的主动适应过程.文化变迁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贵州高原各族人民的文化变迁,印证了文化变迁的策略性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萌 《南方文物》2012,(1):124-131
本文将1987年以来的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并将之归纳为"考古地理的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文化历史环境考古研究模式"和"资源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本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出发,指出环境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继承关系,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核心概念的不匹配。最后,通过考察西方环境考古研究和考古学史,本文提出应该用文化适应,即"考古学中的文化"取代考古学文化而将之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环境考古研究,让中国环境考古摆脱文化历史考古学概念体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8.
生态博物馆思维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学约产生于一百多年前,它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①“十九世纪末,处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态学被社会科学转借过来,应用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之中,以考查环境对人的影响,及人如何利用和改造环境,并以此说明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发展的规律产这方面的研究最初多注重自然生态对文化的影响,强调环境在文化学中的决定作用。随着对文化深入的研究,人们注意到文化的多线进化以及文化适应、变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入了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二十世纪中期之后,生态学被借用的范围大大扩展。1967年,法国硅立了…  相似文献   

9.
个体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辉 《攀登》2008,27(5):46-49
“体质——心理——社会”是较为公认的研究和理解人类健康的模式。心理健康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其个体性有发展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其社会性有适应性和规范性的特点。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心理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刺激对人类的精神健康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适应状况、身体健康的互动关系,对于准确评判人们的健康状况及科学有效地保健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的心理归因、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演进及其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向心理保健的迁移等三个方面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娄欣利  黄小茜 《南方文物》2009,(3):123-129,171
以村头遗址两次发掘的考古材料和地方文献为基础,借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复原遗址的生态环境为“亚热带山前滨海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遗址周边可供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构建“食物网”。并以文化遗存乃人有效地适应生态环境的创造物为思路,初步复原遗址居民的生计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领域,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文化史研究主要有社会史研究的方法、哲学诠释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引入生态学的概念,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史进行研究,可以说是视角独到,另辟蹊径。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作为文化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留欧学生新媒体消费的主要类型、新媒体消费内容及原因、新媒体对当代中国留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是留学生群体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类型;大部分留学生群体在东道国的媒体消费沿袭了出国前的习惯,对中文媒体内容消费比东道国媒体内容多,但全球性的媒体内容也构成了其媒体消费的一部分;社交媒体对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初期阶段起到了积极作用,缓解了文化冲击和孤独感,但同时社交媒体的使用也阻碍了中国留欧学生进一步融入东道国社会,造成疏离东道国文化的媒体消费和文化适应策略,甚至带来一些人身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3.
华人作为美国的一个少数族群,其精神健康状况总体上好于当地主体族群,而其应对方式却较为独特。美国华人应对精神健康问题的态度与方式,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主流社会文化的适应情况。作者认为,华人的“选择性同化策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主流社会的文化压力,并保持了较为良好的精神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4.
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信仰是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又对文化适应的其他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 ,不能不研究他们的宗教信仰。本文分析三种类型的宗教信仰者的文化适应情况 ,他们分别是 :华人穆斯林、华人基督徒、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笔者发现 ,三种类型的宗教信仰者 ,其文化适应的方向是大相径庭的 :华人穆斯林文化适应的方向是本土化 ,华人基督徒文化适应的方向是西方化 ,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文化适应的方向是中华化。东南亚华人如果要保持中华文化 ,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提倡信仰华人传统宗教 ,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胡菁慧 《沧桑》2011,(2):54-56
如何营造体现陶瓷文化的千年辉煌文明传统,体现景德镇城市地域个性,体现新科技时代的景德镇城市历史新定位,如何营造景德镇国际新形象,现代城市文化环境系统策划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了。伴随着公共艺术和现代陶艺的发展,环境陶艺以其特殊的表现内涵与形式开始出现在公共空间的各种领域。现代陶艺介入公共领域是通过环境陶艺的形式实现的。环境陶艺的发展既适应了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文化与环境的特殊要求,同时也将现代陶艺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指城市文化环境的硬体部分,即城市建设涉及的范畴,同时挖掘出环境陶艺在景德镇城市环境文化创建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出旨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幼童留美。幼童虽然是异域留学,受到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冲击,但他们在美国的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生活都表现出色,迅速适应了美国社会,甚至使当时的美国人都大为赞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幼童年纪幼小,特别是来自美国友好人士对幼童"家长式的爱护"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以及环境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环境史是在战后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 ,是意识变革的产物 ;现代生态学为环境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对环境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的生态观是考古学和人类学系统论框架中最富创造力的理论之一。生态学被定义为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或结构与自然功能之间内在关系的科学。人类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其他有机体及其自然环境的关系被定义为人类生态学。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学需求和基因结构决定了大部分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人类拥有发达的文化,文化在人与环境之间以各种形式发挥着一种媒介的角色——怀特在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超肌体适应手段时意识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不仅有大批人员以留学、移民或劳务等方式前往世界各国,而且近年来,这类人员回国工作、生活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一定规模,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有关他们的文化再适应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的研究状况进行介绍和评述,希望能对加强我国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罗承松 《沧桑》2010,(3):44-45
传统节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文化主题,在早期社会主要表现为对自然时间的顺应以及对神灵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节日早期对自然时间的性质及神灵的祭献逐渐淡化,节日仪式从以娱神向以娱人为目的聚会庆祝活动转变。节日不断适应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建构新的时间生活体系,成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