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的文化史学科发韧于20世纪初。1914年,上海科学书局出版了林传甲撰写的《中国文化史》。1921年,梁漱溟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启超曾在1926年前后著有《中国文化史》及《文化专史及其作法》等文。梁启超是在20世纪初对文化史学的学科内涵与学科边界理论探讨较多的学人之一。1936—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王云五等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五十余种,体例庞大,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史的大部分内容,算得上是民国时期文化史学研究之集大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反思周积明从1914年第一部以“中国文化史”冠名的著作问世以来,国内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已走过近90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传统史学革命,也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从而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长长的印痕。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有学者对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罗澄洋 《沧桑》2014,(4):93-95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海外学者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离不开其时新近的研究方法,譬如区域研究、计量史学和跨学科交叉方法等等。本文将以几部海外中国社会文化史的代表著作为例,对是类方法加以具体探究,冀对国内近代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史作为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在新文化史领域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文化史观念尽管偏于保守,却是较为谨慎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伯克的文化史观念,有助于深化对新文化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期,文化史学在中国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世纪之初,梁启超等掀起"史界革命",传播文明史观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文明史。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梁启超等引进西方科学方法,回答的是如何研究文化史。30、40年代,柳诒徵、陈登原、陈安仁、钱穆等撰写的综合性文化史著作正式出版,实现了理论方法与学术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的文化史学由激切地引进异质的西方理论,到消化、吸收、结果,代表了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7.
建构文化史学的新框架——评两卷本《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于夫20世纪,藉助于现代科学和人类认识世界与自身的能力的提高,文化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华大地上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史学著作。张碧波、董国尧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以...  相似文献   

8.
历史尽管有着古老起源,可作为一门有组织的学科则起始于近代。而社会史正式成为历史学的分支,只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从19世纪下半叶布克哈特发起的"文化史运动"开始。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社会史迅速发展,并催生了诸如"微观史学"、日常生活史等一大批新的史学领域。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敏锐地提出20世纪50年代历史学有一次"重新定向",即"大约从1955年起,历史研究进入了迅速转变和反思的时期"。①而社  相似文献   

9.
正记忆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后,如一股清新空气般给史学界带来了不少激情与活力。社会记忆史也是当前风起云涌的新文化史或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内容之一,英国新文化史研究大家彼得·伯克将之列为新社会文化史七大类之一。随着记忆史研究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西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直到今天,我们仍对其巨大变革感到惊异。80年代初,十年浩劫刚刚结束,受“四人帮”干扰较大的史学立即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一场前所未有的对旧历史写作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检讨开始了。与此同时,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再次展开了热烈讨论。到80年代后期,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问题成为历史学界,乃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界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并由此导致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兴起。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回顾和总结80年代史学思潮的更迭,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原因及其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不仅对研究中国…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 ,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的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曲折历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的勃兴 ,使史学研究更加充分和完善。因此 ,对 2 0世纪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进行科学总结 ,对于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国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方向 ,由此建立起完善的中国史学体系 ,让历史学永葆青春 ,这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一、国内的中国饮食史研究状况中国饮食史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 ,它的兴衰演变随着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的状况及政府的政策而变化 ,时兴时衰。但总的来说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相似文献   

12.
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是一位在法国与国际史学界均具有显赫地位的法国著名史学家。在完成有关法国知识分子的开创性研究之后,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结合,主张文化是政治的基础,并注重表象体系和传播过程。借助"政治的文化史"视角,西里奈利将原先关注中世纪和近代的文化史研究用于20世纪,提出了"60年代分水岭"和1965—1985"决定性的20年"等观点,并使用"重要见证人"的方法审视了吉斯卡尔-德斯坦时期。他的史学研究有别于"新文化史",被视为"法国式文化史"的重要代表,反映了时代变革中法国史学家重塑民族意识的尝试,对现当代史和文化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罗仲辉1902年,梁启超在他的力作《新史学》中,通过中西史学的比较,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学作了全面的批判,同时首开中国史家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先河。在将近一个世纪里,同比较文学、比较哲学等相比,比较史学研究相对发展比较缓慢。尽管...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界文化史研究、社会史研究相继兴起,随后出现了二者"共生共荣"的态势(刘志琴:《社会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兼论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共生共荣》,《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第13~23页)。90年代之后,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学界以消费和娱乐为取向的大众文化研究开始崛起,原本主流文化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研究视阈也日渐开阔。改革开放以来中西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学界的研究方法逐渐影响中国学术界,促使传统史学研究视角和方法发生重  相似文献   

15.
编辑凡例     
一、本刊是以登载中国东南地区古代和近现代文化史学研究成果为主的学术刊物.刊载内容包括: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博物馆学、博物馆藏品介绍或研究、文物学、民族与民俗学、语言史、文化史学理论问题探讨、物质文化史、艺术、宗教、戏曲、教育、华侨史、历史上文化名人及学派的评介、东南地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中国东南地区历史文化和日本、东南亚等地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文化史学研究方法论、文化史论著评介以及有关学术动态报导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史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史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史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史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权威失坠的情况下,文化史构建了一种彰显社会凝聚力的叙事。  相似文献   

17.
编辑凡例     
一、本刊是以登载中国东南地区古代和近现代文化史学研究成果为主的学术刊物.刊载内容包括: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博物馆学、博物馆藏品介绍或研究、文物学、民族与民俗学、语言史、文化史学理论问题探讨、物质文化史、艺术、宗教、戏曲、教育、华侨史、历史上文化名人及学派的评介、东南地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中国东南地区历史文化和日本、东南亚等地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文化史学研究方法论、文化史论著评介以及有关学术动态报导等.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介绍的是美国和拉美国家的拉美史学者对拉美新文化史的贡献。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有两大类,一是由年鉴学派派生出来的各种观点,二是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观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拉美史学观点发生了新的转向,其中之一是新文化史的出现。关于新文化史,拉美学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一致的定义,但对新文化史的特征,拉美史学者却有明确的描述。如埃里克·范·杨在《新文化史来到古老的墨西哥》一文中提到,新文化史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心态研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史学,众流竞进,异彩纷呈。众多史学流派的存在,是此期的一个独特现象,抓住这一特殊现象进行研究,对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全面认识和21世纪未来史学发展趋势的展望,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的研究,已陆续有一些力作问世,...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公共史学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至今已获得长足发展。而在中国,尽管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其进行介绍和研究,①但至今仍很难登上中国高校的"大雅之堂"。那么,公共史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是否具有发展的可行性?或者说在大学里能否设立公共史学专业?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