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族是北京的世居民族,在九十年代满族在京人口已近20万,在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回族,居第二位。北京的满族人主要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居全市第一,近3万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比较集中是与清代在这里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和驻札八旗兵分不开的。清代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明代由园基址上增修“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瓮山清漪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使北京西郊30公里内出现了成群的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在清代是仅次于紫禁城的全国政治中心,万寿山颐和园(原瓮山清漪园)…  相似文献   

2.
正"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沿西山到万泉河一带皇家园林的总称,2013年12月24日下午,"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在我馆开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郜风涛,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沈宝昌,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珍,中央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等出席开幕式。该展览分为:隔世光影,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天;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观;江南寻景,乾隆的设计之旅;东方凡尔赛宫,十八世纪的西  相似文献   

3.
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合称三园,位于北京西郊。 圆明三园是我国园林建筑史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瑰丽的皇家园林。从清康熙年间开始建园,经雍正、乾隆两代的修建和扩建,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占地五千二百余亩,周长二  相似文献   

4.
蒨园是清代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中第一座直接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园中之园,始建于乾隆第一次南巡后的1751-1753年间,原型为瓜洲周锦春园。本文借助国家图书馆藏《蒨园图》、王炳绘《蒨园八景图》册等图像资料,结合乾隆御制诗,论证了蒨园仿建锦春园的历史背景、蒨园八景的造景理念。蒨园的江南风致是乾隆南巡后出现的新的园林境界,山水、建筑被以一种更为精致、细腻的组合模式表现出来,其直接取用江南私家园林的主题类型化手法,此后成为皇家园林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邓妮 《神州》2010,(12):24-26
1707年,康熙帝决定将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园林赏赐给胤禛,亲题圆额"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后占领圆明园,并把园内财务抢劫一空。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最后下令烧毁圆明园。在大火连烧三个昼夜之后,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1904年,清政府裁撤了圆明园总管机构,圆明园从此无人管理  相似文献   

6.
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朝署禁地。法国作家雨果说,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相似文献   

7.
阚红柳 《清史研究》2022,(4):119-129
康熙朝是一宫多苑城市格局和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确立的历史时期,对雍乾以后诸朝有深远影响,对清代宫廷史研究、清代皇家园林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康熙朝奠基之后,一宫多苑主导着清代北京的城市格局,并深刻影响了皇权政治。一方面,御苑中心经历了从畅春园转至圆明园,再至颐和园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园居理政发展为清代的政治特色,园林的功能被置于皇权的高度,得到政治制度、官僚系统的高度配合,进而成为王朝盛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正>在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鼎盛时期,有所谓"圆明五园"之说,即圆明园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这五个御园。其中,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所在位置,学界无甚争议。熙春园经清代园林史专家张宝章、苗日新的考证,其位置在今清华大学范围,已成定论。唯有春熙院究竟在哪里争议较大。春熙院,在乾隆朝以前是一座赐园,名淑春园。目前发现的历史记载,最早是《钦定大清  相似文献   

9.
<正>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后来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的相继增建,成了一座景观组群多达一百余处的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设计与修建不仅模仿了自然风光,蕴涵了宇宙模式,还借鉴了古人的诗情画意,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引进了西方的园林风格。当然,园内各式各样的建筑中还充盈着不可计数、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不幸的是,这座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大  相似文献   

10.
《文物天地》2021,(6):18-23
<正>颐和园是中国造园史上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典园林。颐和园有着特殊的修建历史背景,其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圆明园建成6年之后,清漪园依托于自然的山水框架,连续12年不间断施工,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中用高阁、长廊、长堤、大岛、  相似文献   

11.
金鉴 《文史月刊》2009,(12):31-31
圆明园是我国清代盛时最大的皇家宫苑之一,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六朝,兴建历时150年之久,是我国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圆明园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相互辉映,是东西方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典范,在世界上享有“万园之园”的盛誉。然而,它却历尽了磨难——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相似文献   

12.
何瑜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2):44-59,109,110
今天北京大学校园里的旧日园林,是清代皇家园林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大量的档案史料,对校园内清代的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淑春园、十笏园、弘雅园、佟氏园、苏大人园、蔚秀园、承泽园十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考订。  相似文献   

13.
芥子园原本是十七世纪时,由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造园专家李渔在南京营建的一座园林,该园位于南京城内秦淮河南,中华门之东。《笠翁一家言》云:“此予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闲情偶寄》中说,该园占地不及三亩。李渔归乡后,芥子园几易其主,历...  相似文献   

14.
樊志斌 《收藏家》2022,(12):98-109
《红楼梦》写作细腻感人,人们相信其中相关书写多有现实原型,而非作者向壁虚构,其中,大观园的原型是清代哪座园林尤其引人关注。惟当下研究,多不能协调现实园林建筑、格局、方位、名称与大观园书写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大观园规模、造园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命名与圆明园的关系比较,指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即是圆明园本园(福海以西);曹雪芹因自身经历、见闻对圆明园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南北颠倒、部分景观沿中轴线对折的方式,实现了对圆明园景观格局的文学修正,形成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演绎了贾宝玉与诸钗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5.
日落圆明园     
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一座独一无二的皇家禁地。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帝王的快乐和悲伤,皇家的痛苦和荣耀,民族的光辉和耻辱,都铭刻在这块独一无二的土地上。在暑去秋来之际,随着电影《圆明园》摄制组再次走近圆明园,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利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重温历史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16.
隗丽佳 《收藏家》2014,(9):12-18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兴建的最后一座大型宫苑,颐和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被视为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或许颐和园风光景致太过声名卓著和美轮美奂,以至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园藏文物的价值多少受到些许遮蔽和掩盖。  相似文献   

17.
叶芷 《收藏家》2010,(12):87-89
2010年,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860年的10月7日至9日,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华丽的宫殿式园林,曾经的辉煌,成为一片乱石堆砌的断壁残垣、瓦砾废墟,这座皇家园林一百多年来镌刻、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在人们的印象中,圆明园是一座华美的帝王园居游憩之地,但实际上,它也是重要的听政理政之所。比如,"正大光明""廓然大公"等日常办事场所的命名;再如,《圆明园匾额略节》记载的"所其无逸""天君淡寂""审几慎独""自强不息"等匾额,几乎均为勉励君主勤于政事的座右铭。"乾隆全年有168天驻跸  相似文献   

19.
石骕骁 《风景名胜》2020,(1):0176-0176,0178
中古园林的题名通常是景点的审美核心,静宜园二十八景的营造手法均有题名。其中首景勤政殿的匾额楹联承载着先哲典故,资政研学,山水画境等文化内涵。本文从内容的源流和意象角度对勤政殿景区的匾联进行深入分析。乾隆具有很高的艺术品鉴能力,韵琴斋的额题表征出高级别的造园意匠和审美境地。  相似文献   

20.
故宫宁寿宫后寝东路的景福宫,仿建自建福宫区域的静怡轩,在营造过程中进行了适宜性的调整变化。景福宫与静怡轩分别建于乾隆中期和早期,伴随和见证了乾隆园林思想的提升和转变。本文通过景福宫与静怡轩的对比分析,得出景福宫现今的区位格局,是功能需求的改变与原有地形的限制下相互碰撞的产物,是江南园林与皇家园林结合的又一次典范尝试,反映了乾隆作为“能主之人”在造园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承载的个人意志与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