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朝为调整畿辅驻防体系,加强长城沿线的八旗驻防,于乾隆八年,改山海关总管为山海关副都统.至此,山海关副都统成为山海关八旗驻防的最高军事将领,负责管理山海关地区的事务及其辖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巩固清朝的统治.清代山海关副都统皆由旗人出任,历任山海关副都统的旗人一共66人,其民族成分、旗属、任期久暂、反映了清朝政府对山海关副都统人事嬗定情况.  相似文献   

2.
万里长城山海关,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东端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它不仅具有举世无双的完整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而且经明、清两代6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为独具北方特色的古代边关(长城)军事重镇,其关城、东罗城占地面积1.52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3.
胡岩涛  田亚岐 《文博》2023,(1):57-65
秦雍城的军事地理环境符合特定时期秦国择都的首选要求。秦雍城军事城防格局从初期以防范戎人为主要目的的“城堑河濒”,到中期出现“回”字形双重壕堑,再至晚期修建城垣设施,形成护城河、城垣、壕沟在内的多重防御,标志着完备的城防体系最终确立。这一方面反映了秦国能够及时顺应时局之变,是秦人对都城安全环境的主动和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雍城由纯粹的军事城邑朝向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大都市”趋势发展。秦雍城军事城防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与秦国军事国防密切相关,同时也为秦人从早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落结构过渡到以地缘政治为格局的多元性社会架构带来契机,对其后秦国变法革新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军事防御的思想意识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鲧禹时期即已发明和掌握了城郭建造技术.夏代早期注重局部的军事防御.后羿代夏的惨痛教训,迫使夏王朝建立可靠的国家军事防御体系.少康、帝宁之后,通过加强都城及其外围地区的安全,建立一系列军事重镇和方国等举措,最终构建起以都城防御为中心,都城外围自然山河关隘为屏障,周边地区军事防御为重点,多重防御设施和手段相互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夏代末年,有莘、薛、有缗等方国叛夏从商,韦、顾、昆吾等具有军事重镇性质的方国相继被商汤拔除,致使夏国家军事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被突破;加之因自然灾害造成伊洛河军事防御功能的减退,以及夏桀对军事防御的消极应对,最终导致夏国家军事防御体系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金代长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代长城,又称“界壕”、“壕堑”。是金王朝为防御北方各部反抗、进攻而修筑的军事防线。河北省境内的金代长城分布在康保、沽源、丰宁三县境内,俗称“三道边”,有的地图上标有“成吉思汗长城”,也有认为是秦汉长城的。 1978年和1982年,有关地、县文物工作者曾对金代长城进行过实地调查,基本上查清了河北省境内金代长城的分布、走向、构筑特点,并采集、征集了许多文物标本,为研究金代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明长城作为古代军事工程设施,如何针对当时的军事设施和武器条件,选择与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军事防御功能,是其布局和选址的首要关注点。对长城军事功能运作的深入理解是准确认知其选址布局和建造特征,进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的重要前提。从军事功能运作的角度,以辽宁明代锥子山长城小河口段长城本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军事地形学理论,在实地调研和采集GPS数据的基础上,通过Global Mapper和Arc Map等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地形的走势和坡度,以及长城本体及其附属设施的间距、视域范围、武器射程等进行分析,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城墙、空心敌台及马面、烽火台的选址和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山海关,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古城。山海关是明长城的入海口,自古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约4公里,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为因应时局,亟须进行防御工事建设,以加强防卫力量。蒋介石等人根据国际局势演变,并盱衡国情,逐渐确立了构建要塞、保护核心地区的国防策略。巩洛地区位于中原核心地带,其军事价值不容忽视。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年初,决定在该地区修建永久性国防工事,并要求地方军事长官规划、实施。基于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考量,二者国防工事构筑方案存在分歧。且囿于经济能力,国民政府难以满足地方防卫建设所需资源,修筑期间双方就此问题多有交涉。最终,该工程在诸多因素推动之下,于1937年年初全部竣工,形成沿黄河带状防御工事体系,在抗战期间起到了一定的预期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9.
岑毓英的军事思想大体形成于处理“内乱”和应对“外患”两个时期。处理“内乱”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和运用“先东后西”和分化瓦解等战略战术;革除军队积弊,主张易勇为兵和事权统一;重视粮饷和将领、兵源配置;主张用近代军器;杜绝鸦片影响军队等。应对“外患”的军事思想主要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去看,战略方面是海线上“积极防御”和陆线上“击法防英”;战术上表现灵活多变,不拘旧法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考察现有考古材料,认为夏都军事防御体系可划分为都城地区和外围地区两重层次,夏代早期以都城地区为重点构建防御体系,中晚期则以都城外围地区为重点构建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人为了防止德国的进攻,在从瑞士到比利时之间的东部国境线上,建筑了一条庞大的防御阵地。这条防御阵地从1929年始建,到 1934年建成,并以当时的陆军部长马奇诺命名。法国人满以为凭借这条“固若金汤” 的防线,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稳操胜券了。然而 1940年,德军从比利时防线一侧攻入法境,马奇诺防线却像一条进入了冬眠状态的巨蟒,彻底丧失了作用。英、法、比30万大军被迫退到法国北部濒临英吉利海峡的敦刻尔克,并实施了全线撤退。此后,同盟国放弃西欧大陆达4年之久。 这个时候,在中国东北的日…  相似文献   

12.
水利建设和军事防御是影响明代宁夏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尚未对二者的关联作用形成专题探讨。在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水利建设是宁夏平原农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农业发展作为军事防御所需的粮食、税收来源,又是巩固军事防御的经济基础。水利建设通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成为影响宁夏军事防御的关联因素。同时,在宁夏平原军事防御需要的不断推动下,水利建设的军事属性得到强化,军事防御对水利建设的军事影响十分显著,水利设施的军事价值和战术影响也应运而生,担负兴利、绝寇的双重作用。然而,在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水利建设与军事防御的关联作用必然会存在消极方面,构成水利建设对军事防御的制约效果。总之,宁夏平原水利建设与军事防御存在“利害相倚”的关联效应,是明代历史演进过程中人地关系互动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3.
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建筑群主体建于18世纪,位于从加德满都谷地到西藏的古代贸易路线上。研究发现,努瓦科特地区的山地聚落布局在早期军事防御的“攻守”需求下,选择依水傍河的山体高地,分散、均布地修建军事戍堡,充分利用山水地形环境形成易守难攻的区域形势。因此该区域山地聚落应视为一个整体的军事聚落群,努瓦科特是该群落的中心,建筑形制也带有明显军事防御特征。在以军事安全为聚落肇始动因的基础上,宗教文化和祭祀需求成为该聚落发展的核心动力。宗教文化需求也将对山体高地和水源水系等自然环境的追求作为神祇崇拜的物质空间表现。这种将人类聚落的军事防御、神祇信仰、祭祀仪式及社会阶序特征与自然景观环境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努瓦科特以政治权力和宗教祭祀为核心的聚落圣地景观特征。位于聚落中心的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建筑群在山顶自北至南形成了三组院落,包括努瓦科特宫殿、寺庙、神龛和兵营等7栋(组)历史建筑。努瓦科特修复项目是中国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之后在尼泊尔实施的又一震后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修复项目。研究揭示了努瓦科特聚落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特征发展与区域自然环境、军事政治、宗教文化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后续的...  相似文献   

14.
赵俊峰  王海波  陈金俊 《神州》2013,(20):285-285
近十年来,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进程中,日本航空自卫队将多年的“专守防卫”战略转变为“积极防御”战略,加快了航空武器装备更新步伐,对我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加大。目前,日本已经基本建立“洋上防空”体制,将国土防空、远洋防空、陆地防空、海上防空和导弹防御融为一体,形成了以日本列岛为中心,在其周边广大海域,进行旨在保卫本土及1000海里内海上交通线安全的防空作战体制。  相似文献   

15.
王宁 《丝绸之路》2013,(4):46-47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它在明朝起过重要的作用。灵山卫作为山东沿海的一个卫,它从明洪武年间建立到清雍正十二年裁撤,期间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明朝初年,面对山东海防的严峻形势和灵山卫在山东沿海所处的特殊位置,设立了灵山卫城。灵山卫城经过精心的选址,在城池的布局上十分合理,将生活和军事防御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杨领  马瑞映 《历史研究》2023,(5):183-204+224
西方学界的“军事革命”研究,是“新军事史”范式下的分支领域,集中考察近代早期欧洲社会文化转型、现代国家形成及世界格局转型,致力于以军事因素阐释现代世界起源。在社会文化史路径下,“军事革命”研究关注欧洲贵族与士兵境况及“军事启蒙运动”,并与其他“新军事史”研究形成互补关系;在“国家形成”论题中,“军事革命”研究与历史社会学存在跨学科关联;而在全球史视野下,“军事革命”与欧洲崛起之间的因果关系遭到质疑和挑战,亚洲“军事革命”转而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军事革命”因此超出欧洲范围成为全球史研究重要领域。“军事革命”研究的发展体现了西方学术革新进程,为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正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李严、张玉坤、解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定价:58元。本书从宏观至微观依次探讨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防御性特征、层次与规模、系统内部构成因素四方面内容,叙述明长城军事聚落兴筑较为集中的三个阶段,探寻九边重镇军事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现场踏勘和史料印证,剖析军事聚落选址"因地形用险置塞"的防御性特征和军堡自身的内、外两层防御功能。军事聚落在都  相似文献   

18.
明初为安定海疆,在广东南海地区构筑了以卫所为主体的沿岸防御体系.嘉靖、万历年间,吴桂芳、殷正茂、凌云翼等两广总督为平定日趋严重的倭寇、海盗祸乱,逐步变革卫所体制,根据南海要冲港湾等地理及军事形势,先后通过构筑拓林、碣石、南头、北津、白鸽、白沙等“六水寨”,设置南澳副总兵,规划“海陆联防”、“分区防守”体制,形成完整的南海防御体系.嘉靖、万历年间南海海防体系的变革,对明清时期南海地区“东、中、西”三路海防思想的形成以及后世南海海防体系的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1年8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10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就是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其评价为“山海关于1381年建城,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现其山海关城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开城的历史风貌,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等大量文物古迹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苗疆边墙防御体系位于湘西苗疆地区,是我国南方山区体量最大、设施最健全的明清防御系统,是苗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军事文化、治边文化的共生体。苗疆边墙防御体系的兴建跨越明、清两朝,历经从单一的城镇防御空间、单个防御聚落到整体防御体系的构建过程。在防御设施总体空间布局、防御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同时对居住环境和区域内的山水资源进行了整体的营造,在有限的山地地区构建了宜战、宜居、宜耕的特殊人居环境图景,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屯田戍边""因地之形,用地之利"的军事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山地人居思想。整个防御体系在时间、空间、精神维度方面具有多重价值。为了强调和保护其作为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要关注各遗产点的整体、协同保护这种空间维度的价值保护,还应该兼顾时间和精神维度的保护;挖掘场地特有的历史价值,空间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重塑和提升;同时注重可持续地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