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我考上武汉大学,开学前两天先来学校踩点.那时候武大校门很小,门前是一条非常拥挤的道路,远远没有现在校门的恢弘大气、美观整洁.难以置信这会是百年名校的大门,待看到教五时,我感觉更失望,那样的设计和幕墙,怎一个"土"字了得.  相似文献   

2.
珞珈山种竹     
生存南方长存北方,认识竹但不懂竹,因为北方没有竹。我喜欢竹,喜欢它挺拔正直,宁折不弯;喜欢它随遇而安,落地就生根,逢雨就拔节;喜欢它无论长成多粗多壮也不蔓不枝,无论春夏秋冬全都翠绿悦目;喜欢它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正>岁月悠悠,江水滔滔。回想起我们从母校毕业,离别美丽的珞珈山校园,已经60多年。漫长的岁月不知不觉,就这么快从身边流逝了。但在我心中,当年在武大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情景,珞珈山的樱花,东湖水的浩荡,无一不留下深情的回忆。那是1950年初秋的一天清晨,我们三个长沙雅礼中学的伢子,刚下火车,便来到武昌大东门车站外,雇了一辆人力车拉着行李,我们三个学生跟在车后面,踏着带有露水的晓雾,怀着充满激情的心境,朝着珞珈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可以说是寥若晨星.30年代初,我在汉口的时候,号称130万人口的武汉三镇,只有3所大学,一所是私立中华大学,其校舍规模,远远不及江苏省立中学.但当时也是国内“闻名”的,因为国家主义派的曾(琦)、左(舜生)、李(璜)曾在此执教,该校一时成为反对革命的堡垒,以后成立的青年党,不少骨干分子都是该校出身的.  相似文献   

5.
我在珞珈山较长住的时间有三段,一是1931~1937年武大新创时期,一是1948~1949年在武大任教时期,最后是1951~1952年因病全休回父母家疗养时期。三段中,时间最长也最难忘的当是第一段。虽然那时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知事甚少,而且时过多年,知道的也大都忘却,但一个孩子头脑中留下的某些印象,却异常鲜明地镌刻在记忆中。我想尝试着把它写下来,不知是否可以再现当时风物的一斑。上山之前1929年,新创办的武汉大学的第一批教  相似文献   

6.
1949年初.当我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胜利继续向南推进的时候,武汉局势日趋严重,金圆券几乎无人接受。因物价飞涨,市民们非常恐慌。武汉大学学生、教职工相继发言,为了活命,停教、停学、停工;加上武汉大学师生与其他院校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们的血腥镇压,使国民党对武汉大学学生恨得要命,当时武汉警备司令部陈明仁曾这样说过:“武大是半个解放区,是武汉地区学运的总指挥。”  相似文献   

7.
正1947年6月,武汉大学发生"六一惨案",学生运动一度处于低潮。8月中旬起,武大助学运动开始发动,地下党组织依靠进步社团组成武大助学筹委会,并与武大教授会、武汉社会民主人士、基督教青年会和学生公社等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当年底,武大地下党总支建立,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组织读《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等。这期间有人读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  相似文献   

8.
一、《酒后》成名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兼画家。原名凌瑞棠,叔华、素华、素心是其笔名。1900年3月25日生于北京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其父凌福彭系广东番禺(今广州)人,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点过翰林,当过京官,喜欢书画,清末民初许多俊彦之士都曾是他家座上宾。凌叔华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受到诗书画的  相似文献   

9.
正现在珞珈山上的武大师生从来没见过这栋听松庐,因为在日寇占领时期,不知什么原因,这栋房子被拆掉了,至今是个谜。珞珈山上,武大校舍的一期工程,是1930年开工,1932年建成的。这栋房子是一期工程中珞珈山北麓唯一的一栋。当时珞珈山上杂草丛生,没有树木,唯独在北麓有一小片松树林,这栋房子就建立在这小片松树林中,取名听松庐,是作为武大建筑设备委员会的办公用房兼武大招待所,是  相似文献   

10.
1983 年,我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开启了珞珈山上七年的求学生涯.读书之余,看电影、听讲座……珞珈山留下了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瓜子,女生看电影时的标配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珞珈山求学的我们,最好或者说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周末看电影、开舞会.舞会经常在地上满是油腻的食堂举行,当然还有更小型、更即兴的——就在宿舍的...  相似文献   

11.
陈超 《名人传记》2022,(10):20-25
百年校府武汉大学,校舍碧瓦飞檐,依山面立,气势恢宏。校园山路逸通,湖岸曲折,森林茂密,覆盖率近百分之九十,夏阳梧桐荫,冬雪梅花香。而当年力荐新校址为东湖珞珈山,并将濯濯童山变成今天全国最美校园的那个人,正是著名林学家叶雅各。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大学坐落在武汉的东湖之滨、珞珈山上。校园内绿树成荫,景色绮丽,优美的环境给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当我走进这所大学时,在领略自然风光之余,逐渐对它的人景观、历史风貌、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陈娟 《环球人物》2020,(4):92-92
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马栋臣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进行石油勘探,半年后没有获取任何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发现,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中国贫油论”。同年秋天,他来到古城武昌,爬上东郊外洪山山顶,拍下了一幅照片。照片上丘陵绵延,更远处是一片湖,渺无人烟,看起来颇为荒凉。  相似文献   

14.
在人生的刻度上,有多少个十年,屈指可数;在历史的长河里,十年也只是沧海一粟.但过去十年,必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大书特书.这十年,是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十年;对江城武汉来说,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历经疫情冲击而浴火重生的十年;对我个人来说,则是因亲身经历其中而深感幸运的十年.  相似文献   

15.
摄影大师吴印咸在延安吴恒一九九五年九月三日,是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日;九月七日,是我父亲吴印咸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如果他还健在,应是九十五周岁了。他老人家与抗日战争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联系。他说:“1938年我到延安去了,原因是咱们党想拍电影。由袁牧...  相似文献   

16.
茗山大师(1914-2001),江苏盐城人。生前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新加坡居士林导师。其担任焦山定慧寺方丈达半个世纪之久。他是江苏省暨镇江市政协常委。大师还是我国著名的佛教领袖、佛教学者、僧教育家、宗教活动家,蜚声四海的国际和平使者,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相似文献   

17.
公羽 《文史天地》2008,(10):4-8
蔡元培,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清王朝科举仕途上的宠儿,又是叛逆清王朝的“翰林造反第一人”;他有过搞暗杀的经历,更以“培养大师的大师”之荣耀而名垂青史。让我们走近这位伟人。  相似文献   

18.
杜宁 《贵阳文史》2007,(6):79-81
一个有大成就的人,一生中总是南来北往,走东撞西,在辗转中历尽艰辛大起大落,悲鸿先生的一生也正是这样走过的,以致他以博大胸襟,吞吐大荒,创作出了宏篇巨制的艺术作品,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悲鸿先生一生还为美术教育事业呕心沥心,培养了众多的美术人材,他的教学体系为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个人情感的世界里,悲鸿先生更是悲喜交加,缘生佳话而彰显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孙星衍(公元1753—1818)字渊如,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督粮道。他博极群书,勤于著述,在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乾嘉时代的知名学者,传世著作二十多种,其中《尚书今古文注...  相似文献   

20.
在贵阳市东郊白花山回民公墓里,长眠着一位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王静斋大阿句,鲜为世人知晓。王静斋名文清,天津人,回族,1879年出生于一个经师世家。父亲王兰庭亦一阿司。静斋幼小时,即在家学习阿拉伯文。稍长,继续到外地一些清真寺接受经堂教育,学习经训、教义。26岁时,在河北省安次县安育村于勉翁阿句门下学成挂掉穿衣(注),取得阿句资格。静斋学习孜孜不倦,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自修汉语文和英语,亦有一定造诣,通晓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注学、圣训学、教义学、教法学以及教史等。静斋一生极为重视求知,常与人言:“学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