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从“帝王敷治,文教是先”的思想出发,在政局基本稳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紧文教建设,他们以皇室宗族和满洲八旗子弟为主要对象,兼及全国满、汉官绅,生童和黎民百姓;以“崇儒重道、倡明性  相似文献   

2.
佐贰官是相对正官而言,其意在于辅助。清代州县佐贰官主要包括州同、州判、县丞和主簿。自秦汉设官以来,在地方权力结构中刻意构建交错和制约的关系是统治者强化政府内部监督的重要途径。正佐之间相互监督机制的推行在历史上确实也曾发挥过相当的效能。明清以降,随着主官负责制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3.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巩固满族(含满、蒙、汉军旗)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官缺制度作为清王朝人事上的组织原则与实现形式,实质上体现了行政权力在不同民族属性官员间的分配和调置,对满族的同治地位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官缺的形式、形成原因及官缺制度对清代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元代官刻大藏经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为编辑《全国善本书总目》,云南图书馆在整理馆藏佛经时,从零本残卷中清理出部分版本不明的元刻藏经。已故于乃义先生当时负责这一工作,对此极为重视,他对这批佛经作了初步鉴定,在卡片上著录:  相似文献   

5.
佟华 《东南文化》2000,(6):100-102
瓷刻,是在光素白釉瓷器、瓷板上,以刀錾刻、敲凿成画或书法的一种雕刻艺术。扬州瓷刻是在其它雕刻艺术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又一种雕刻品种,兴盛于清代晚期至民国年间的雕刻艺坛上。由于瓷刻作品气质高雅,风格独特,选材新颖别致,和牙、竹、木、核、砖、石、骨、贝、角等雕刻诸品竞相争艳,享有绝特盛名。  相似文献   

6.
清代河南书院刻书浅论李景文雕板印书自唐五代始,发展至清代,可谓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刻印的图书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刻书地点遍及全国,而且官刻、私刻、坊刻都十分繁荣,并形成了高质量的"康版"。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从来到清也一直是刻书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付永正 《清史研究》2020,118(2):26-44
清代东北地区基层社会的官制,长期具有"旗民分治"的特点。在各处八旗驻防地,尽管八旗制度长期存在,但在八旗制度内部,为应对旗人越旗居住、耕种,以及同一村屯内旗民杂处等若干新问题,各地方旗署将驻防地的村屯按照地域划分成若干界,拣选在旗当差的佐领、防御及世职云骑尉等,委为一界之界官,专办管界内的各项差务。清代东北各八旗驻防地的界官名称不同,设置时间不一,所司职责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但其旗界内基层承管官的角色不曾改变。界官所承办差务繁杂,主要是维护管界内的社会治安,承办界内旗民人等的涉农事务,督倡本界旗民的风俗教化等。东北地区的八旗界官,在咸丰至同治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自同治朝以降的同光宣三朝,因民治地方官的增设,练、防军及乡团练勇的募练,尤其是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四乡巡警的创办,八旗界官的职权被分割,因而迅速走向衰亡,但其作为清代东北八旗驻防地区基层行政官制演进中重要一环的地位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8.
清代北部边疆的官牧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北方边塞建有众多的官办牧场,放养大量的马、驼、牛、羊等各类牲畜,其规模和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前代。它是当时国家直接经营畜牧业的集中表现形式,是在改革宋、明政府间接经营畜牧业─—官督民办(将官畜寄养于民间)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曾采用的一整套严密而适用的管理办法,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王朝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新统一新疆后,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共经历了整整一个半世纪。就新疆地区的货币经济而言,总的来说,是有所发展的。新疆建省后,百废待兴,人心思安,民生和社会经济急需休养生息,为此,清政府新疆当局也作了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安岳县有“石刻之乡”之称,现存石刻造像10万余尊,300余处。安岳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兼有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几处重点石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翼堂"朱文印一枚,款署"又栩";又一方白文"臣诒谋印",款亦署"又栩",两石均高7.2厘米,寿山石。《幼学琼林·卷二·父子》有"燕翼贻谋,乃称裕后之祖;克绳祖武,是称象贤之孙"句,"燕翼贻谋"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陈奂注释:"诒,遗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宋王栐撰有《燕翼诒谋录》五卷。"翼堂""臣诒谋印"当为对章无疑,印主失考。叶铭《广印人传》载濮森"字又栩,钱塘(今杭州)人。工刻印,专宗浙派,秀逸有致。不轻为人作。"有资料说濮森生于1827年,卒年不详。号梅龛主人,为晚清篆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方清代刻铭端砚刘友恒,王巧莲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件清代刻铭端砚(照一)。砚作长方形,紫端石质,质坚细而润泽,叩之作瓦声,长19.3、宽12.4、厚3厘米。四周刻出边沿,沿外侧稍抹角。首部雕一月形砚池,砚面与池相接处呈圆弧形并作一斜坡,两侧各...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官刻农书,指的是在明代官员主导或参与下刊刻的农书。初步统计,这一时期官刻农书的数目在51种左右,刊刻次数则约为68次。这些农书在官刻过程中,构筑了从获取到校订再到刊刻与流传的关系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农书得以传播,书中所载的农学知识亦得以散布。一方面,旧有的农学知识与私人的农学经验通过农书的官刻而重现与"公共化";另一方面,官刻农书更加强调有关教化与治理方面农学知识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19日至23日,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大足宾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陈寅生,晚清著名的铜刻高手,被誉为在墨盒上刻文字、图案的第一人。“凡入都门购文玩者,莫不以有寅生所刻为重,足与曼生壶并传”。陈寅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先进的商业意识,并与晚清收藏圈交游密切。寅生铜刻是“文人铜刻”,从一诞生起,就高于一般工匠在器物上的商品铜刻。陈寅生的高明,不仅是在技法上,更多的是文人趣味的先进,是美术理念的先进,是金石文化的先进。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2月,在拉萨市文物普查中,我们在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东侧断崖上发现了七处清代摩崖刻铭。其内容与清朝政府在西藏地区的用兵有关。其中两处被后人刻划,年款及大部分内容已难以辨识,一处雍正七年刻铭内容过于简单。现将其它四处摩崖刻铭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7.
(一)清代中央军政机关概况有清一代,经历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又由封建制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的发展过程。因而,随着各个不同经济形态的社会发展阶段,它所设置的国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故早在我国远古文献中便有了关于翻译的记载。后来因汉族人口增多,汉语言文字逐渐成为通用的语言文字,但由于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与文化交往一直比较频繁,翻译在各朝各代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如《周礼·秋官司寇》中记载有:“掌蛮狄诸国传谕言辞”,“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背”。即周代以与南蛮交往为主,故多称翻译为“象”,从事翻译的官员为“象晋”。《礼记·王制》亦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他就是说,古时对能理解东西南…  相似文献   

19.
制钱按《辞源》的定义,“是明洪武以后官局所制的钱,因形式、文字、重量、成色都有定制,故名”。就有清一代来看,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钱。作为日常交易手段的制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有关清代制钱的研究在清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铜钱自产生后与黄金、布帛、纸钞、白银相结合,构成了不同朝代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20.
清代北京自然科学图书出版述略常林自然科学图书的出版,不仅有赖于整个出版事业的繁荣,更决定于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里,国家事务不仅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方面,自然科学也是国计民生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在中国历朝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