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清代前期佐领编设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有关清代前期佐领的编设问题,即努尔哈赤设牛录额真和编牛录的时间和方式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努尔哈赤设牛录额真和编牛录的时间问题。牛录原是满族氏族部落时期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记载:“凡遇行师出猎,  相似文献   

2.
内务府是清代独创的管理皇室宫禁事务的机构,它的成员由来自皇属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十五个包衣佐领、十八个旗鼓佐领、二个朝鲜佐领、一个回子佐领和三十个内管领的包衣人和太监组成。包衣,满语为booi,一般是包衣人、包衣阿哈(即booiniyalma、booi aha)的简称,意思是家里的。家里的人、家仆。包衣最初起源于部落下层成员和非血缘关系的氏族、家族成员,随着满族早期社会的发展和各家族势力的不断扩大,包衣的来源和组成日益复杂,包衣的身份地位日趋稳定,而包衣作为一个奴仆阶层最终成为内务…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君主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皇权高于一切。满族八旗贵胄统治全国。“朕即国家”、“臣民即奴仆”,清代上层统治集团把社会物质财富和臣民视为私物,并靠其政治权力不断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血缘关系,宗族因而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宗族的祠堂是宗族自治的中心,族长在这里祭拜祖宗亡灵,排解宗族内部纠纷等事宜。但是清代台湾移民社会时期的宗族,远不及华南祖籍那样强盛,较少由单姓组成的血缘性宗族村落,“宗教之亲少,洽比之侣多”,大多是杂姓居住的地缘性村落。因此人群和祖籍就成为初期移民结合的基础,也成为地缘性组织的依据。它一方面给予移民在新环境中共有的认同,另一方面,共同的方言和习俗为新社会提供了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5.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金国汗皇太极宣布将女真族名定为满洲,今简称满族。清初八旗满洲有“旧满洲”,满语称佛满洲,佛(Fe)汉译“旧”的意思,“新满洲”,满语称伊彻满洲,伊彻(lce),汉译“新’助意思。是太极崇德年间用兵X龙江流域,曾把当地部分索伦、达翰尔和赫哲人编人满洲八旗,通称其为“新满洲”①。由于当时这些少数族人被分散编入八旗各佐领,入关后同其他满族成员均被称为“旧满洲”。“其顺治、康熙年间,续有招抚壮丁,编佐领隶旗籍者,则以新满洲名之”②。清初招抚新满洲是事关东北国防的重大事件,迄今为止几乎…  相似文献   

6.
战国大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是大夫最兴盛时期。大夫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复合体:从爵位上看,它是一级爵位,同时又兼任一定的官职;大夫一般都有封邑,因此既是封邑主,又是封邑中的行政首脑;大夫有自己的宗族,在宗族范围内又是宗族长;大夫还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到了战国时期大夫仍很活跃,但与春秋时期的大夫相比,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称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郊区的满族中,营房是大的聚居点,散居者是由营房中搬迁出来的,园寝附近则是小的聚居点。 我们要研究满族和汉族之间的同化问题。营房和散居的满族是比较直接的,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满族习俗→满汉混合习俗→汉族习俗表中所谓“满族”实包括东部蒙古人,辽东汉人、达呼尔、赫哲、锡伯,甚至朝鲜等族在内。但总的来看是比较简单,因为我们重点研究的是近代,北方各族同化于满族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之内。 园寝满族,原是属于内务府包衣佐领的汉军(即辽东汉人,也就是东北人),他们的汉化过程非常有意思,若列表表示,则为:  相似文献   

8.
阿勒坦诺尔乌梁海地区,位于清帝国辖境的西北端。清政府在这里设总管、佐领和骁骑校等官,管理当地的军政事务。关于这些官员的姓名和事迹,从来没有系统的记述。历任佐领和骁骑校,除极少数可考者外,大多已湮没无闻。值得庆幸的是,在浩繁的清代文献记载中,尚存阿勒坦诺尔乌梁海总管的一鳞半爪,可供研究者勾稽探索。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可考的阿勒坦诺尔乌梁海总管共有十一人,现按年代先后顺序,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一个以智慧和勇敢著称于中国历史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两度问鼎中原,开拓了舆图仅次于元代但统治强度远胜于元代的广阔疆域,前后统治时间畏达三百八十多年(金代119年;清代268年)。 满族不仅以卓著的武功彪炳青史,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由于绝大多数满族已通用汉语、汉文,所以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误解:满族没有语言文字。甚至许多满族人自己都不知道本民族曾有过语言文字。实际情况是:满族不仅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拥有使用这种语言文字创作的大量的口头与书面的文化遗产。作为满族人本身以及研究满族问题的同志们,有必要了解满族的文化史,其中包括语言和文字。 满语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满族的先世就出现在汉文古籍中,当时被称作“肃慎”、“息慎”或“稷  相似文献   

10.
莒州地区宗族普遍存在,流行着明清时期迁来的说法,以明初特别是洪武时期的事例为多,这与清以来明初迁民传说的建构有密切关系。宗族迁出地州内集中于日照,外省主要是江苏的东海以及山西的洪洞。江苏东海是莒地移民来源的认同地,"十八村"、"当路村"是移民故事的核心与标志。迁入莒地的宗族,分成支派分衍,一般是始迁或2世分支,分衍世代集中在17至21世,以19世、20世最高。莒地宗族拥有谱牒、祠堂、族规、祭田的现象较为普遍。宗族的组织化、制度化建设主要是在清代进行的,晚清持续着这种建设,宗族在支长、族长以及祠堂管理下运作和维持秩序。这样的宗族形态与中国南方地区没有太大区别。  相似文献   

11.
官员的选举与铨任制度,决定官僚队伍的质量、权力的分配、人才的配备使用、官员的选用数量以及会否产生“冗官”现象等多方面的问题,与王朝的统治、吏治乃至治乱兴衰有直接关系。清代官员的选任制度基本沿袭时代,在某些方面有所损益或发展。另外,清王朝是以满族为主体满汉联合统治的政权,在官员的选任上也体现了这一特色。本文拟对清代官员的选任制度作综合性考察,总结某些特色,并阐述其对清代政治的影响。一、官员的选择途径清代选拨官员主要通过科举和学校,由学校入仕者可不经过科举,国家专设有培养士子直接进入官僚队伍的学校。…  相似文献   

12.
张研 《清史研究》2002,(4):8-19
本文通过对清代徽州分家文书书写程式的考察 ,揭示了“分家”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发展周期的起点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在“分家”引起的聚散升降的反复进程中 ,整体上保持着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动态平衡 ;“诸子平分”的“分家”削弱了家庭 ,却强化了宗族 ,使小家庭成为宗族网络上牢固的“结”。  相似文献   

13.
清代州县佐杂官员分辖制度的发展,反映了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型,其中以广东最为典型。广州附郭南海、番禺两县佐杂辖区"捕属"既是图甲体系的上级分区,也发展成大致对应城厢内外范围的区域。居住在城厢街区并申请入籍的外来移民被笼统编排在了捕属之下,捕属成为他们的户籍标识。这一户籍标识随着城厢宗族的形成、子孙的繁衍与科考事务的进行而被频繁使用,并与南海、番禺两县的城厢社会发生了不同的互动。这种状况是佐杂分辖制度与珠江三角洲的图甲户籍形态,以及非均质性的广州城市社会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满族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而来。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面,论证了满族是在氏族部落解体后出现的重新分化、辗转迁徒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宗族部族的社会政治组织。在这些宗族部族政权的对抗与兼并的过程中,正是始终重视组成分权共治领导核心的努尔哈赤,通过统一战争和创建八旗组织的形式,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满族是十六世纪末与十七世纪初在东北大地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它原来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但由于满族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开放意识,特别是成为全国的统治民族之后,更加快了向汉族学习的步伐,到清代后期,汉族的传统文化已渗透到满族社会的各个方面,族谱文化也不例外。剖析《吉林他塔拉氏家谱》,可以具体看出这种影响是多么深刻。  相似文献   

16.
清代盛京旗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地是中国历史上清王朝所制定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旗地具体是指清代满族八旗旗人所属的土地,这一土地形式,源于盛京,继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则主要分布在俄辅,古北口、热河、盛京及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后,将圈占的钱辅地区和八旗兵丁驻防各地的土地,按照清前;日制将其分配给满族八旗官兵。在这部分土地中,分配给八旗官员的土地被称为官员庄田,兵丁领取的被称为份地,二者统称为旗地,这类旗地在清代属于一般旗地。皇室占有的皇在及赐与诸王的王庄,则不同于一般旗地,但它亦属于旗地范畴。旗地,清…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日渐清晰。受到乡约保甲的深刻影响,明代宗族乡约化,清代宗族受保甲影响出现族正,在闽台地区深入基层社会。宗族研究不应忽略族学、书院等地方文化内容。宗族的形成发展也与移民、开发联系在一起,祖先传说的故事结合地方社会才能深刻理解。解析祖先故事成为宗族研究的重要途径,族谱世系的早期部分也焕发出新的资料价值。田野调查与改变解读史料的方式在宗族研究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殷安妮 《收藏家》2013,(6):26-30
清代行服,是北方游牧民族——满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饰,不仅传承了满族服饰束身窄袖的特色,还因其要适应游牧射猎的需要,具有其他款式的满族服饰没有的特点和功能,这种方便实用的服饰,在满族曾经戎马倥偬,驰骋疆场的历史中,获得过“得胜袍”、“得胜褂”的美誉,在服饰制度作为政治制度一部分的清代,这种有军装意义的服饰,被载人清代史册。  相似文献   

19.
满族是北京的世居民族,在九十年代满族在京人口已近20万,在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回族,居第二位。北京的满族人主要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居全市第一,近3万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比较集中是与清代在这里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和驻札八旗兵分不开的。清代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明代由园基址上增修“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瓮山清漪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使北京西郊30公里内出现了成群的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在清代是仅次于紫禁城的全国政治中心,万寿山颐和园(原瓮山清漪园)…  相似文献   

20.
在清史和满族史的研究中,考查努尔哈赤创制的八旗,自然究及它初期所由来的牛录制度。牛录是来源于明代女真族(满族前身)人的射猎组织。以后,牛录又有了军事、行政组织的职能。 努尔哈赤创制八旗,“牛录”是基层单位,五“牛录”立一“甲喇”,五“甲喇”立一“固山”,满洲八旗共八“固山”应该指出,八旗制度和金代猛安谋克制度是有一定因袭关系的。但以上需要弄清的问题,从金代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中却找不到因袭的痕迹。那么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呢?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谜团。弄清这个谜团,对我们认识满洲八旗制度和入关前满族社会的真实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