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玉琮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近年来,已有多篇文章问世.现作者依据其出土地层关系及器物形态,对良渚玉琮的型式和年代序列再作些探索.一、型式:笔者将良渚文化玉琮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目前发现共9件,分别出土在江苏吴县张陵山、常州寺墩、常熟黄土山、上海福泉山、新沂花厅和余杭瑶山等遗址中.  相似文献   

2.
良渚文化人殉人祭现象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晔 《南方文物》2001,(1):32-37
许多人对良渚文化的人殉人祭现象比较淡漠。这固然与此类遗存贫乏有关,恐怕与认识上 的定势也有关。的确,良渚文化的人殉人祭遗存比较少见,已知的出现范围也不广。但如果 我们对此现象予以足够的关注,作必要的探讨,我们将获得一些有意义的认知。早在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了198号良渚大墓。此墓因最先确认琮璧等玉器为 良渚文化遗物而名声大震,其实它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随葬器物可分三组,墓葬清 理时曾作为3座墓葬处理(图一)。三组器物中,中部的Ⅰ组为正常分布的墓葬随葬品,北部 的Ⅱ组和南部的Ⅲ组却只有一堆…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在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去除其他文化因素以及塑造自身独特文化面貌的特性,即排他性和独立性。通过比较良渚地区、嘉兴地区、苏沪地区、宁绍地区不同良渚文化遗址中蕴含的器物、埋葬制度、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变化及差异,能够发现其内在的文化因素排他性与独立性。研究排他性与独立性各自在良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塑造、认同以及分异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以从文化因素层面形成对良渚文化发展繁荣原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文物》1997,(7)
199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余杭发掘了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祭坛为长方形覆斗状,面积约1500平方米,中部偏西有一道灰土围沟,与瑶山祭坛极为相似。在祭坛的西南部还清理了4座良渚文化墓葬,其中M4有一棺一椁葬具,北端外棺内随葬一组陶器,这种葬式为目前仅见。汇观山祭坛遗址被评为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本期刊布了这个祭坛遗址的发掘简报。同期还发表了研究良渚文化的玉冠状饰和锥形玉器的文章,不乏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吴敬 《东南文化》2004,(6):77-82
通过对良渚文化高台大墓中出土玉锥形器的类型学研究,探讨了此种器物两种器型的用途及其分化,并对带有纹饰的一类器型的宗教含义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李娜 《江汉考古》2020,(3):49-56
漆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器类之一,本文从胎质、漆色、髹饰技法和纹饰等方面梳理了良渚文化漆器的工艺特征,并根据出土单位认为墓葬出土的漆器应为仪式用具,填嵌玉石的漆器可能是财富和身份的一种标志,非墓葬单位出土的漆器应为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漆器制作技术继承了长江下游更早的史前文化漆工艺,并有较大的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郭梦雨 《东南文化》2023,(1):102-111
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衔续紧密,二者过渡阶段的遗存并不具备稳定的文化内涵。在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转变过程中,以鼎、豆为代表的器物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双鼻壶、匜等则是良渚文化时期新出现的器形。同时,以陶器为标准的文化分界在环太湖内部的各个区域还存在不同表现形式,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转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宝鸡地区的姜城堡、陵塬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的器物与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器物相似,也有与巴蜀文化相近的器物,对我们研究西周时期这一地区的文化,提供了资料,现将征集和出土的部分西周青铜器介绍如下。 1.礼器鼎 4件。鼎1、2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口微敛,平折沿较窄,方唇,立耳,腹壁直,三柱足。口沿下饰饕餮纹一周,饕餮纹共3组,均由两首相对的夔龙组成,夔龙张口,鼓眼,有角,长身,卷尾,云雷纹衬地,腹部饰  相似文献   

9.
马竹山  方向明  陆敏仙  程杰  杨根文 《文物》2012,(6):4-16,1,2,97
戴墓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1年3月,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已发现1处良渚文化红烧土堆积和5座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良渚文化祭坛和墓地的复合遗址,5座墓葬的年代为良渚文化中期。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其中带盖宽把陶杯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0.
玉器时代献疑与美感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墓葬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其数量之多,器物之精,层位之明,价值之高,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此后,有学者正式提出了玉兵阶段(文献上有“以玉为兵”之说)的问题,并认为红山文化应是玉兵阶段早期,夏家店下层文化应是晚期,商代则属末期;从晚期到末期,更是玉兵被礼制化了的时代.接着,又有学者根据玉兵说,联系良渚文化玉琮问题,而宣称:中国先秦之时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还存在过一个玉琮时代或玉器时代,认为“西方考古学讲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比起中国来中间缺一个玉器时代,这是因  相似文献   

11.
赵慧群 《江汉考古》2005,(4):52-58,68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玉鸟饰是对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鸟崇拜传统的承袭和发展.这些玉鸟型饰有单体鸟型饰和组合型饰,亦即直接用玉制成鸟形饰或鸟与其他动物的组合型玉器,或将鸟纹和以鸟为部分构成单元的组合纹饰刻画其上.它们主要分布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红山文化以及凌家滩玉器中,既体现了各种文化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征,又表达了社会化人格化功能差异性与文化内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以其精湛的琢玉技术闻名于世。良渚文化的髹漆工艺也很精彩,反山、瑶山、卞加山、梅堰等遗址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髹漆器物,器形多样,胎骨主要有木胎、陶胎和石胎等,以生活用器为主。髹漆彩绘和髹漆嵌玉技术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创新,代表了良渚文化漆器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器物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完美体现,也是等级分化的标志之一。髹漆工艺的发展是人类审美发展、欲求膨胀、技术进步、财富增长的结果,是为贵族服务的产物,富裕的环境促使人去注意生活装饰,愉悦自己。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史籍中关于璧的记载及目前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璧的相关认识,对璧等器物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近年来高陵杨官寨、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遗址发现的璧、琮类器物以及彩陶图案中的相关题材,认为璧等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礼器在中原地区可能为本土起源,它们发生的时代也许可以追溯到庙底沟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14.
李彦英 《华夏考古》2022,(6):68-71+81
良渚文化有流行用头盖骨作器的习俗。从这些头盖骨器的出土背景、制作工艺来看,兼具实用和宗教功能。这对于我们认识良渚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理解良渚文明的内涵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以琮、璧、钺、冠状器和三叉器等为标志性器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玉器系统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也是一个长期受到广泛关注的考古学课题,先前的玉器研究主要集中于玉器的加工制作、形制纹饰、功能用途以及单个器种系谱等专题,而关于良渚玉器系统整体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6.
义尊与义方彝是山西省公安机关最近追缴回的两件重要文物。铭文记载西周武王赏赐给义贝,义为父乙铸造了这两件器物。其中铭文中丙族可能与灵石旌介晚商墓地的丙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两件器物对于研究商周之际殷遗民的迁徙、西周初年政治制度、西周历史与铜器断代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蓝田县城关镇东关村农民郑新强,在取城墙土时发现青铜簋一件,当即送交县文管会收藏。这件青铜簋,通高24厘米,口径19.5厘米,腹深10.5厘米,圈足高9厘米,重1.7公斤。兽首耳,耳下有长方珥,颈腹外部饰饕餮纹,圈足饰夔龙纹。器物完整,纹饰精美,式样庄重古朴。此簋之纹饰、体形,与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收藏的两件西周早期青铜簋基本相同(《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第十九、二十页)。宝鸡出土的这两件器物,一件腹颈高圈足均为饕餮纹,一件腹胫与圈足全为夔龙纹,而这两件青铜簋颈腹外部为饕餮纹,  相似文献   

18.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路沟通了我国岭南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岭南地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对于研究汉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玻璃珠饰是岭南汉墓出土器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本工作对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的玻璃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基于化学成分和器型风格,对玻璃珠饰的产地来源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汉代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之间的交流。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交流提供了确凿可信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汉代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巩义二纸厂M1是河南不多见的盛唐早期墓葬,出土器物中不见镇墓兽、武士俑、武官俑,却有墓龙、观风鸟、地吞三种神器类器物,这种器物组合在河南地区十分罕见。由于此墓年代比较明确,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唐墓的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墓地由于其特殊的埋葬方式、随葬品极其复杂等原因,从器物形态的角度进行文化的分期较困难,但若从墓地结构与布局变迁的角度进行考察,并结合器物形态变化的程度,则可以大致以第三、第二墓层之间为界,将墓葬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早、晚两个期(段)。笔者认为从空间关系上看墓地上存在着分群、群内分组而葬的现象,这表现在各墓群随葬的陶器与石制品的比重上也有明显的差别,说明墓地有不同的社群组织构成并且社群间的生产经济方面的职能分化已见端倪。另外,本文还指出墓地所代表的社会存在陶器制作分散、自由化的特点,整个社会缺乏统一的生产系统,社会没有被有机地整合,这可能是北阴阳营类型文化最终消融在崧泽——良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