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1240年汉蒙碑铭中的aldaγ-situ一词,柯立夫等学者解释为名词aldaγsi加后缀-tu构成的名词,意为"具有(某种东西)"。与此同时,他们还认为同一时期汉文文献中出现的"按答奚"为蒙古文aldaγsi一词的音写或为-γ脱落后的aldasi。此文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进行考释,认为该词应读作aldangqi,而非aldaγsi。  相似文献   

2.
亦奚不薛是元代对贵州西北部地区的称谓.“亦奚不薛”,究竟是蒙古语,彝语,抑或既非蒙古语也非彝语?众说纷纭,但均未进行过认真考证.周洪谟《安氏家传·序》和光绪年间的《水西安氏族谱》彝文部分均栽有“不薛”,其后的有关安氏谱系均不载录.家谱文献比对和彝语方音对应规律表明,“亦奚不薛”就是后世水西谱系中的额归普色.亦奚不薛不是蒙古语,而是彝语,并且是彝族水西安氏先祖的名字,后来随着子孙繁衍和世袭领地的扩大,亦奚不薛也由人名转变为氏族名,进而为部落称号和地名.  相似文献   

3.
奚迭剌部为辽太祖诸部之一,又作迭刺迭达部.本文对其部名及其所居地点予以考证,认为奚迭刺部即奚耶律部,居于辽饶州一带.同时对有的学者提出的奚迭剌部即"奚铁勒部或奚铁骊部"的观点以及所谓此"铁勒"、"铁骊""只能是与'高车'为同义语的铁勒"之说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对<金史>中与此相关的两处记载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4.
篾儿乞部是蒙古帝国时代活跃在内亚草原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部族。文章推测篾儿乞部名可能与篾儿干(蒙古语"神射手")一词同源,并将元代史料中所见"灭乞里"与篾儿乞勘同,通过梳理篾儿乞部的历史源流,探讨蒙古帝国时代部族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甲骨刻辞中的鸡麓、鸡与奚所指实为同地,乃晚商著名田猎地之一,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汶水上游一带。入周以后,该地逐渐发展成为鲁国的边邑,即桓公十七年《春秋》经传所载的"及齐师战于奚"之奚。鸡麓地望的确定,可以为商末"泰山田猎区"提供一个新佐证,也是卜辞与金文东土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新坐标。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新绛县文化馆收藏一件金代"贞祐宝券"铜钞版。这件铜钞版是1978年11月,新绛县泉掌公社梁村大队一社员在距地面1.5米深处挖出的。铜钞版原置于大黑瓷缸内。钞版呈长方形。通长34、宽19、厚1厘米,重5800克。钞版四边为双线外阑,阑内四周遍施花纹。花纹向内为双线内阑,阑内为钞版名称、赏罚制度及其它文字内容。文字内容可分三部分。最上端楷书"贞祐宝  相似文献   

7.
呼斯乐 《民俗研究》2017,(1):110-115
蒙古语"猴"——"bein"("mein")源于古印欧语系的梵语,经由佛教的传播曾经广泛流传于匈奴、突厥部落,最终以不同的形式在蒙古语和古代汉语文献中得以保存和记录。由于源自佛教的"bein"("mein")一词具有神圣性,故蒙古族十二生肖纪年法采用了该词汇,而没有采用作为物种属性的"■"(猴)一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常发现有这样一种器物:器身扁平,长条状,刀形,其刃不在长边而在短边,有凹弧刃、“V”字形刃(近平刃) 和“戈首”形刃;阑有单阑、双阑之分,阑端侧或阑间侧常见若干小细齿,阑间多数阴刻有平行  相似文献   

9.
邢剑鸿 《黑龙江史志》2013,(20):75-78,82
<正>一、早期俄国的扩张与新疆商贸关系"俄罗斯"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俄罗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欧洲东部,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10世纪,罗斯大公奥列格控制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周围部落,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令其耕种,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  相似文献   

10.
洛地 《古今谈》2001,(4):46-50,21
几百年来,少说是近百年来,在我国,不论从事何种营生的,都知道一首词,就是: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相似文献   

11.
正追根溯源,"陪审"一词的翻译定型,主要应归功于来华传教士们传播西法西制的努力,以及先进的中国人旨在救亡图存的不懈求索。而实行陪审制,意味着把一部分公民提到和法官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进而对法官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因而这种文化需要适当的大众参与,是一种民主文化。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与汉语外来词打交道。有些外来词,来的时间长了,被我们遗忘了它们的外来身份。譬如,北方人把小巷称为"胡同"。"胡同"一词原本来自蒙古语,源词为gudum。我们经常吃的"苹果","波菜",隋唐时已输入。"苹果",原作"频波罗",曾作"频螺/频果"等,源词为  相似文献   

12.
最近去了内蒙的赤峰市,发现摄影发烧友热烈吹捧的摄影天堂"坝上",就是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听了介绍,克什克腾地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脉、阴山山脉三大地貌的结合部,素有"塞上金三角"之称。这片神奇的土地集高山大川、丘陵沙地、湖泊平原于一体,处处都展示着她的美丽和富饶。夏商前这里是商族先民聚居地,后为山戎、东胡。秦有匈奴,汉有乌桓、鲜卑族聚居。晋、隋、唐有库草奚、契丹族生活在这里。这里是辽代的发祥地之一。元代在达里湖畔建有应昌路,与元上都同作元廷塞外行宫,亦为蒙古黄金家族弘吉剌部的驻夏之地,是元朝北方草原经济文化的中心。明代改  相似文献   

13.
正2005年8~9月,西安市西三环北石桥村一座唐墓出土了一批陶俑等遗物,还有一方墓志,刻有"大唐故奚质子右威卫将军热壤墓志铭"~([1]),提供了古代北亚细亚奚族活动的新线索,这是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盛唐墓志中署名奚质子的刻石。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主持该墓发掘的张小丽邀笔者观察了这方墓志,并赐赠拓片,提供了第一手解读资料。一、墓志释文墓盖侧边刻有忍冬卷草花纹,中间镌刻16字篆书"大唐故奚质子右威卫将军热壤墓  相似文献   

14.
伍振 《旅游纵览》2010,(3):42-45
鄂尔多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要数成吉思汗陵。毕竟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大英雄,也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一词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让我深深地记住了成吉思汗,也让"一代天骄"成为了"成吉思汗"的代名词。瞻仰这位伟人的陵墓,自然也是我的神往之事。  相似文献   

15.
付超 《收藏家》2014,(5):67-71
<正>蒙古栽绒毯的编织技术亦传自新疆。至元朝,蒙古栽绒毯已形成织造规模庞大、产品数量繁多、花色丰富的盛世局面。清代,蒙古进贡栽绒毯可分为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毯、厄鲁特蒙古(今新疆北部)毯两大类,其中以前者进贡数量为多。蒙古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早在明代就以"通贡"和"互市"两种形式进行。通贡,既是蒙古与明廷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八旗子弟"一词解释为"提笼架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这完全是一种偏见,是对"八旗子弟"内涵的歪曲,以偏概全.清代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是清王朝立国、维护国家政权之本,清代八旗包括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在旗者统称为"八旗子弟".在清代历史中,在八旗子弟中涌现出了许多人才,为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做出了诸多贡献.  相似文献   

17.
明清交替之际,出现了东部蒙古诸部蒙古人纷纷归附明或后金的现象。在明与后金两大势力对峙的形势下,双方为增强势力展开对蒙古降人的争夺,如何有效安置蒙古降人成为争夺成败的关键。明奉行"用夏变夷"的安置政策,后金实行"善待来者"的安置政策。由于明与后金对蒙古降人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安置措施也不同,蒙古降人纷纷投向后金,使后金在与明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37年至1938年间,坊间盛传外蒙古出兵参加抗日战争的传说。这种传说在不断地演绎中进而形成"外蒙古出兵论"及"苏联出兵论"。本文对此期间传说的"外蒙古出兵论"作了考察,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明白自身既无抗战之完全能力,又乏有效之应对举措,与其澄清,引发国民的绝望之情,莫若凭借一个演绎的故事平复一般国人的情绪。就外蒙古出兵传说背后的隐喻而言,它反映了此期间中国强大的民族国家主义话语。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之角度观之,迫切希望外蒙古加入抗战体现了一般国民对于外蒙古地区情势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1983年底,山西省博物馆从太原电解铜厂拣选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铜戈,较为珍贵。戈长援微上翘,中部凸起,剖面呈菱形;长胡下端齐平,近阑处有长方形穿三个;内亦上翘,上有一长方形穿,端有刃。戈援长14.8、胡长9.8、内长9.2厘米。戈一面阑侧胡上铸铭文,似有七字,因锈蚀严重,字迹大都模糊不清(图一、二),可辨识第一字为"奠",第三字约为"敬"。 "奠"古与郑字通,应是铸造兵器的地  相似文献   

20.
公元1247年,藏传佛教萨迦派法主萨迦班智达与蒙古汗国驻守西凉的阔端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谈。双方商定了吐蕃全境归属蒙古统治的具体条件,发表了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从此,蒙古汗国在吐蕃派兵设治,奠定了西藏归于蒙古帝国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