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虒上考     
《汉书·成帝纪第十》载,建始M年(前30年),“七月,■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人横城门,阑人尚方掖门,至未央钩后中。”据其后所注应助之语,陈持弓为小女子之姓名,而上则为地名,方位在“渭水边”。陈持弓听说大水将至,急忙从横城门跑人长安城,后又一直向南从掖门闯入未央宫。横城门又叫横门,是西汉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北对的渭河桥也叫横桥。据考古钻探资料,横门遗迹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相小堡村西50米,由此向北发现有1250米的古代路土,这正与《汉书·文帝纪第四》苏林注渭桥“在长安北三里”湘符合,因汉…  相似文献   

2.
江苏地震灾害最早记载于《汉书·文帝纪》:“汉文帝元年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自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至1987年。根据史料和近代地震仪器记录分析,江苏全境(包括部分黄海海域)共记录地震资料6000余条,共有千余次地震。这些资料大多散见于各类史籍和旧方志,确认其中绝大部分是江苏境内的地震,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传统史学的"实录"一词,始见汉代扬雄《法言·重黎》。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复引此词。自班固之后,"实录"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叙史及议史中广为出现。不过,"实录"一词虽始见于汉代,然而"实录"思想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有其形成的过程。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出讨论。一扬雄《法言·重黎》谈及司马迁时有文:"太史迁,曰: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曰:"然自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比裴骃《史记集解》和颜师古《汉书注》,认为裴骃《史记集解》所引《汉书音又》即蔡谟所著。这部著作是南朝至唐代以来《汉书》最为通行的注本,也即《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本。在此基础上,又就《汉书音义》的成书、流传、价值等问题略作考索。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正史民族传体例中,只有《汉书》将"西南夷"、"两粤"、"朝鲜"三传合一。班固"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的评议,彰显《汉书》民族传文本体例蕴涵特定的类别划分标准和准则。《汉书》所反映的班固的边疆观和民族思想,是对西汉边疆民族思想的全面反思和总结,充分反映了班固所处时期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正史民族传体例中,只有《汉书》将"西南夷"、"两粤"、"朝鲜"三传合一。班固"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的评议,彰显《汉书》民族传文本体例蕴涵特定的类别划分标准和准则。《汉书》所反映的班固的边疆观和民族思想,是对西汉边疆民族思想的全面反思和总结,充分反映了班固所处时期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7.
在西汉武帝"征伐四夷,开置边郡"的背景下,司马迁于《史记》提出大一统国家"四海内"北胡南汉的民族格局。由西汉《史记》至东汉《汉书》,北胡南汉之说经历了从司马迁到刘向、朱赣、班固的百余年演变历程。其演变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盐铁论"以来"三方"(西南夷、两越、朝鲜)的提出,"三方"与匈奴的分离导致"四夷"的分化;另一方面则是,"三方"渐进嵌入"中国"的范畴,至《汉书·地理志》北胡南汉格局得以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8.
洛阳大学文物馆所藏一件西汉铜鼎见有"宣春"刻铭,有学者认为"宣春"与《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县有关,《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当据铜鼎改正为"宣春"。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字资料,指出《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并非讹误,铜鼎刻铭"宣春"之涵义当另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信芳 《文博》2020,(2):66-68
1.简文"朝夕斗阋"犹《诗》"兄弟阋于墙",谓郑国庙食继承人诸公子之争斗;2."武彻庄功",彻、功互文,盖先王治理疆界之彻,开疆拓土之功;3."牢鼠不能同穴","牢鼠"谓食牢之鼠,句谓参与争夺的公子王孙不能"同穴";4.《汉书》"鼠不容穴"以旧注"坐衔窭数自妨,故不得入穴"为确诂,简文"牢鼠不能同穴"与《汉书》"鼠不容穴"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广西地方志》2001,(3):60-62,64
五月全州大水,万乡四都山崩水涌,陷田数百顷;阳朔大水,5日不消,人被淹死很多。七月,苍梧大水,毁坏民房万余间。  相似文献   

11.
自汉桓以降,注《汉书》者不下数十家,其中唐代颜师古作《汉书注》,博采众说,匡谬补阙,号为班氏功臣。清代王先谦为《汉书补注》旁搜远绍,采摭剪裁,近于完备。近人又有杨树达《汉书窥管》、吴恂《汉书注商》、陈直《汉书新证》等,亦各有新义。然《汉书》蕴义宏深,文词古奥,旧注成绩卓著,亦间有疏略之处。愚于研读旧注之余,不揣浅陋,试为《<汉书>旧注辨证》,今摘取数例,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史上,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在倍受后人推崇的同时,也为部分学者所深相诟病。人们不断发现某些题为"师古曰"的《汉书》注文,实际上是其他《汉书》注家的成果,从而据此认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抄袭"他人注解。对此,指责者颇多,而证之最详,持之最力者,当为杨明照先生,其著有《汉书颜注发覆》一文。但批评颜师古"抄袭"的学者多忽视了颜注《汉书》在经历唐代长期手抄流传,及宋代以来屡经校订、刊刻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在当今通行的中华书局本《汉书》校勘记中便收集到不少误改、误衍"师古曰"的注文,并据此推测被后人指责为"抄袭"的《汉书》颜师古注文,很可能多是后人不断增补、改写的结果,颜师古似不当为此种"抄袭"负责。  相似文献   

13.
何晋 《文献》1999,(1):108-135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定名,成三十三篇,《汉书·艺文志》亦著录如是.然此书至唐时似已有所缺佚,《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说韩信自立的一大段文字,司马贞《索隐》云:"案:《汉书》及《战国策》皆有此文."①而今本《战国策》无载.  相似文献   

14.
按印,《说文解字》印字注曰:执政所持信也。《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文日印。自战国以来,随着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统治阶级在国家机器范围内,设立各种机  相似文献   

15.
鲁纳 《文献》2000,(2):12-31
今本署名汉初政论家贾谊的《新书》或《贾子》一书,自宋以来屡受质疑,如宋朱熹语"贾谊新书除了《汉书》中所载,余亦难得粹者,看来只是贾谊一杂记稿耳.中间事事有些个."①贾谊及其政治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形成于战国末至汉初的折衷主义哲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汉纪》是东汉末年荀悦奉汉献帝诏令,删简《汉书》而撰写的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此书取材于《汉书》,但对《汉书》有没有补充和润改呢? 一种意见认为,荀《纪》的史实全部出于《汉书》,而没有记载过《汉书》以外的事。唐颜师古在《汉书叙例》中介绍《汉纪》时说:荀悦“撰《汉纪》三十卷,其事皆出《汉书》”。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卷二·汉纪中》也认为“荀《纪》无《汉书》外事”。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认为荀《纪》虽然取材于《汉书》,但说它没有记载过《汉书》以外的事,是不符合《汉纪》的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7.
正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朝代之一,其间许多现象值得关注。鲁西奇所著《何草不黄:〈汉书〉断章解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以《汉书》为切入点,从不同侧面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全书共五个专题:"《汉书》的成立:历史叙述的本原"讨论了历史的客观性问题;"帝王之道:成  相似文献   

18.
《汉书》是一部适应时代需要的、继《史记》而起的巨著。评价其历史地位,应在以往成果基础上,将《汉书》与《论衡》比较,探讨它跟东汉初社会思想的关系,找到它时代的横座标;并对《汉书》与《史记》作进一步比较,探讨它跟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继承发展关系,找到其历史联系的纵座标。王充与班固时代相同,《论衡》撰写目的之一是批驳俗儒严重的尊古卑今意识,呼唤有一部述汉代功业的“汉书”供人诵习。班固正好以成功的史学实践回答了时代的要求。《汉书》固然有浓厚的正宗思想,然而:它又在编撰上取得突破,创立了断代为史的新格局,被此后两千年沿用不改;内容上,班固发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不为汉讳”;在对汉初历史变局和藩国由猖獗到废灭等历史问题的阐述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人民性;十志则在反映封建国家政治职能上提供了丰富材料和有价值的看法。由于它的成功,自东汉至唐六百年间被学者“共行钻仰”,成为一门发达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的董仲舒不过是专治《春秋》的纯儒,而这一认识在《汉书》中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在武帝朝并未被过于重视的《春秋》纯儒董仲舒,随着汉代政治形势及学术倾向的变化,至元帝时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武帝时期。至刘向时董仲舒始被鼓吹为对武帝朝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儒宗。班固接受了刘向的说法,并为使得董仲舒符合两汉的儒宗标准而刻意通过种种手段提高了他在武帝朝的政治参与度,于是董仲舒从《史记》的纯儒一变而为《汉书》中"于世有益"的儒宗。  相似文献   

20.
后人多据《汉书.地理志》所载的五处"属国都尉治"判断元狩年间汉武帝复增属国的地理位置。文章列举出七处《汉书.地理志》中没有"属国都尉治"记载的西汉属国,进而认为《汉书.地理志》关于"属国都尉治"的记载并不全面,不能仅以此判断当年汉武帝复增属国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