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船埔、马山两遗址是90年代初珠海市及斗门县文化文物工作者在文物调查中发现的,以后又经数次复查。绪船埔遗址位于斗门县乾务镇湾口村西南约500米的按丘上,原系黄杨山南坡的古海湾。其西与平沙区棠下环遗址(已发掘)隔河相望,相距仅1.5公里。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物散布于地表。因挖砂和种植,遗址已受破坏。马山遗址位放斗门县五山镇马山村东南约300米沙丘上,为黄杨山西端的古海湾,附近有一条名为“百足山”的淡水小溪自遗址东北向南注入崖门,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被辟为水塘,大量的遗物散落在水塘周围。从其西北断面观察…  相似文献   

2.
李孝堂遗址位于山东省在平县在平镇李孝堂村东南约50米,西北距县城2公里,往北1.5公里为冯氏河。遗址原为一高台地,俗称东庵。现高出周围地面0.5米,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遗址保存基本完好。1974年首次发现此遗址,后经多次调查,1978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断面观察,文化层堆积厚约4米,并可看见灰坑等遗迹及各种遗物。采集的标本有石、骨、蚌、陶器,数量较多,年代上从龙山文化到汉代各个时期的都有。下面以时代先后为序,对遗物作一简介。一、龙山文化遗物龙山文化遗物十分丰富,包括石、骨、蚌、陶器。1.石器数量较少,且多…  相似文献   

3.
任县卧龙冈遗址调查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卧龙冈遗址位于邢台地区任县城关东约300米处的土台子上,当地群众称土台子为“卧龙冈”,故称之为卧龙冈遗址。遗址北约2公里处是牛尾河,邢台至广宗公路从遗址北部穿过(图一)。该遗址是1988年间任县文保所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后来由于当地基建部门在遗址西部边缘取土而大量陶片和遗迹暴露,得知后笔者即前往实地调查,在当地文化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将该遗址进行了铲探调查,同时也对已暴露的2座残灰坑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300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2.1米。获得遗物有陶器、骨器和自然遗物等。通过整理可分为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按时代先后现将遗物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翠莲 《文物春秋》2000,(3):4-9,,3,
一、尧方头遗存分析尧方头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区的中部,是1998年夏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发现的。①其文化内涵比较单纯,基本属于同一时期。该遗址发现的遗迹现象较少,仅有圆形和椭圆形灰坑。遗物以陶器为主,其中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数量最多,其次为泥质黑陶、夹砂黑陶、夹砂褐陶和泥质褐陶,夹砂和泥质红陶极少;器表以绳纹为大宗,约占整个陶器群的80%左右,其中又以中绳纹为主,粗绳纹次之,细绳纹较少,旋纹加绳纹和附加堆纹加绳纹等复合纹饰较为常见,素面和磨光约占15%左右,此外还有少量的划纹、乳丁、旋纹和印纹等;器类以平底器和三足器…  相似文献   

5.
大名县赵鸭窝村地表下15米深处,发现了陶盂、支脚、三足钵、小口壶等属于磁山文化系统的遗物,初步分析约相当于磁山文化的晚期,经对与遗物共出的兽骨和木炭的测定,其绝对年代约在距今7375-7540年前后.这一发现,为研究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配合渤海上京龙泉府城址清整工作,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渤海研究室,及牡丹江市文管站,宁安县文管所的部分同志,于1981年7月至1984年11月,对城内的午门台基及门墩,一号殿台基及两侧慢道,东西长廊,宫城南墙上的2、3、4号门址及部分城墙,水沟等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在发掘3号门址时发现了该房址。房址位于宫城南墙西侧3号门址西门墩的西北角,编号为F1(图一)。F1在T1内,其堆积较单纯,以T1西壁为例:第一层,表土层,黑褐色,厚0.15~0.2米;第二层,黄褐色,厚0.2~0.4米,此层内出有大量白灰和木炭块,遗物也较多,F1开口于此层下;笫三层,黄砂土,厚0.1米;以下为生土。  相似文献   

7.
大悟县吕王城遗址位于城东北约八十公里的吕王公社所在地。面积约三十万平方米。一九七九年九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孝感地区博物馆和大悟县博物馆,对此遗址进行了调查。除对地面遗物遗迹调查外,还进行了试掘。共挖三条探沟,揭露面积二十三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二米二至二米八。T_1位于遗址北部,文化层厚度二米八,共分五层。四、五层以灰黑陶为主,纹饰以素面居多,兰纹次之。一至三层,陶色以红  相似文献   

8.
去年11月25日,(木巳)县惠济河工程中,在裴村店公社李冈大队孟冈村东,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70000余平方米,文化层达1—2米左右。遗物散存比较丰富,已发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9月,通过对拉林机场遗址的发掘,发现了灰坑、灰沟、灶、井、路等遗迹,出土了铜、铁、陶、瓷、玉器等遗物。遗物以陶瓷器为大宗,其中陶器均为泥质陶,以黑陶为主,包括有盆、钵、檐瓦、纺轮、陶球等;瓷器以青花瓷居多,器类有碗、盏、盘、碟、盅、器盖等。通过陶瓷器等遗物的形制和纹饰、"同治年制"款器底和清代铜钱可证明该遗址年代为清晚期。  相似文献   

10.
墓林山位于福建省云肖县东南约20公里,地属列屿乡城内村。(图一:1) 墓林山的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山的东北、西北、西南均陡坡,东南向海滨伸出,山麓接滩涂;西南山麓有一小溪流入海中。主峰尖峰山(又称尖子山)在西北部,尖顶海拔102米。墓林山属广泛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的“第三种丘陵”,全部由球状岩块堆成,通称石蛋地形,它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结果。岩石上留有大量的海蚀痕迹,在岩块与岩块之间填充着大量的风化物,并生长着稀疏的草木。由于水土流失和开山采石,保存于岩块之间风化物中的古代遗物也随之遭到破坏。 1986年11月,省、县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尖峰山发现了大量遗物。(调查结果发表于《考古》1990年第6期)由于对遗址的破坏日益严重,经报批核准,福建省考古队组织人员于1988年11月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相似文献   

11.
<正> 1988年4月,三河县错桥村农民将取土中发现的铁质农具、工具、车器等交县文保所收藏。市县文物部门对遗物出土现场进行了调查,并对出土铁器进行了整理,现简报如下: 现场情况: 错桥村位于沟河的西岸,调查时发现村西地表暴露有较多的泥质灰陶罐、瓮、钵、筒瓦等遗物,器表多为素面或局部饰有细绳纹和弦纹,分析当为一处汉代遗址。铁器出土地点在遗址的东南部,土坑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8平方米,距地表深约0.5米发现铁器,坑深约0.8米,铁器摆放无一定次序,均为使用过的旧器。应为与遗址时代相同的窖藏遗迹。  相似文献   

12.
雕龙碑是近几年经过科学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氏族村落遗址。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西北部枣随走廊,枣阳市境内的鹿头镇,面积为五万余平方米。年代距今为六千多年前至五千年前延续发展的历史。现存文化层堆积厚2.5—3米左右,上下送压有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即一、二、三期。共发掘出土有住房建筑遗存20座,大小型公共墓地各1处,墓葬196座,储存东西使用过的窖穴75座,用于祭祀活动的大型圆形建筑1处,遗迹3处,动物葬36座,生产、生活使用过的工具和器皿等遗物达3000余件。大量丰富多彩的出土遗物,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在改造…  相似文献   

13.
2018年1月至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西安市幸福林带建设工程项目三工区C1段(西安市东小寨村西北)发现并清理了一批墓葬,其中C1-M12是一座带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出土遗物包括镇墓兽、天王俑、塔式罐、人俑、骆驼俑、马俑、铅器及铜器等。从墓葬形式及随葬器物的特征初步判断其年代在盛唐时期,是研究当时丧葬习俗的重要资料。又由于这座墓葬距离唐长安城东城墙遗址约2.50千米,对于唐长安城东城墙遗址以东区域墓葬的分布状况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谈谈吉林龙潭山、东团山一带的汉代遗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吉林市区以东的第二松花江东岸,由南至北依次是炮台山、帽儿山、东团山、西山、龙潭山等低矮的山峦,绝对高度约250~380米,相对高度约50~100米,南北延绵约6公里。山地西麓与江东岸之间,是一片较为平坦的高阜地带(图一),这里散布着较为丰富的古代遗物。本文拟就这里的汉代遗物谈几点认识。这里的汉代遗物,主要可分为两类,即汉式遗物和汉式遗物以外的汉代其它文化的遗物。一、汉式遗物早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里就曾发现过一些汉式遗物,近些年来又相继有所  相似文献   

15.
<正> 1989年5月,在康保县芦家营乡白脑包村东北阿淖山脚下水沟西侧,发现辽石棺墓一座,此墓遭当地农民严重毁坏,因墓室挖开,随葬遗物已被取出,故器物位置不清。 我们在调查时,于白脑包村南300米处,还发现一处非常丰富的辽代遗址。(图一)面积共约20000平方米。从遗址断崖上观察,文化层厚约0.3—1.05米左右,地表面上散布着大量的辽代砖瓦和陶瓷残片。可辨器形有蓖点纹陶壶、陶罐、陶盆、黄、黑釉瓷瓶(俗称鸡腿瓶)、白釉瓷碗、细绳纹砖等。该遗址应是辽代居民的生活区,而白脑包村东北阿淖山脚下应为辽代居民的墓葬区,二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60,(5)
河北省内邱县三岐村商代遗址的调查去年11月间在内邱县西约四十里三岐村泜河北岸水库区内,共发现了商代遗址四处,为了叙述方便,编为1、2、3、4、号.简介如下:1号遗址:位于泜河北岸,东距水库工程局50米,面积约5500平方米,遗址暴露有灰土陶片,文化层厚度平均为1米,采集遗物皆为残破陶片,器形有矮足鬲、盆、罐,纹饰多为粗绳纹.从遗物形制看,似为殷代晚期遗物.2号遗址:位于1号遗址之西200米处,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平均为1-2.8米,地面满布陶  相似文献   

17.
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湖位于余杭镇西南500米,东汉蓄天目万山之水成湖.近代因苔溪的疏浚,南湖遂渐干涸.1985年镇水产队在这里专营挖砂副业.1986年和1987年,在挖砂中陆续出土了1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积砂厚约1.5米,器物均在砂底发现,难以分清文化层次.根据遗物分析,较早的有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夹砂腰沿釜、牛鼻耳罐,还有少量骨角器,也有腹部附加一周堆纹的罐和鼎,数量较多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器皿及石器.在60多件黑陶器中,刻有较明显陶文和符号的有5件.1、黑陶豆1件(86C3—347),豆盘呈椭圆形,侈口,豆柄,竹节状,有镂孔,喇叭形圈足,通高16.8、盘径19.3×12.3、圈足径11.7厘米,烧成后在盘面两端刻有复线“山”字形符号各一,盘中心刻有4个同心圆,似一个太阳外围带有一圈光环(见图一).这一符号与上海青浦西漾淀水井所出鸟纹尊上的图案基本一致,与山东莒县凌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文字也有相似之处.盘面刻有文字的同类陶豆在1937年何天行先生所著《杭县良渚镇石器与黑陶》一书中曾有述及,何先生还记录了其中8个文字,有7个字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其中3个与金文中同类字可以相对应,何氏认为黑陶文字为初期象形文,为古代越族文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1978年夏,在哈尔滨市太平区东风镇东南约9公里的红利村郭地方屯发现1座古墓(图一)。 该墓位于屯西南200米的公路南侧,出土了一批鎏金马具饰件。 6月下旬,村民在修筑公路挖沟取土时,在距地表深约1米处发现人头骨、腿骨,同时出土一批遗物。民工邓志强同志将出土的部分遗物收集起来,送交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介绍了发现经过及遗物出土情况。 1982年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今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有关同志,前往现场进行复查,并走访了村民。从多种情况推断,可认定此处是一古墓葬。 古墓位于东南低平、西北逐渐升高的丘岗地带,南约2公里为阿什河。地层情况为:一,表土层(耕土),厚约20厘米。二,黑土层,厚约30厘米。三,黄色生土层。古墓开口在二层(黑土层),打破三层(黄土层)。  相似文献   

19.
2016年根据地质部门等提供的线索先后对黑山岭、天湖东两处古绿松石矿遗址进行了考察。黑山岭遗址位于哈密南偏西200千米,天湖东遗址位于哈密南偏东160千米。两处遗址均遭到现代采矿破坏。两处遗址皆采集到大量的采矿石器和绿松石标本。黑山岭遗址发现长约20、厚约1.5米的残存文化层,其中发现陶片等遗物。天湖东遗址在现代采矿暴露出深约10余米的古矿洞,采集到兽骨、木炭等样品。天湖东遗址还确认了多座古墓葬。拉曼光谱分析显示两处遗址所产皆为典型的绿松石。碳十四年代测定显示两处遗址在距今3300~2400年间已得到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五年四月中旬,西安市文管会在西安北郊汉城公社高庙大队的村外,发现一椭圆形深坑,坑口紧在耕土层下,长约2.5米,宽约2米,周壁是沙土,坑内填有汉代绳纹瓦片、木炭、碎砖。在坑的南壁上,发现有漆器残迹,现能看到印留在泥土上的漆皮和朱红色的花纹。漆胎木质部分,已变成炭灰。漆器附近,发现有“货泉”钱币等物。经钻探后,坑的四周无夯土及其它遗迹,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