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伯 《炎黄春秋》2005,(6):12-12
古人说,“仁者寿”.今人说,“好人长寿”,“仁者”和“好人”,都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光明磊落,其精神状态多良好,这对人体健康自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仅靠一个“德”字,还是难保长寿的,世界上不是有很多好人都是英年早逝了吗?科学的说,人能做到“三净”,才可基本满足长寿的要求。这三净就是:体外净,体内净,心里净。  相似文献   

2.
李治亭 《清史研究》2001,(3):121-12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清史研究》前主编、享誉学术界的清史专家李鸿彬先生归道山已经一年了。作为至近的朋友 ,我为他过早地离去而悲痛不已 ,心中的怀念绵绵无尽 ,每每忆及他的高尚人格和为我国清史研究所付出的巨大劳绩 ,不禁充满了崇敬。他以立德立言写出了他的光彩夺目的人生 ,为我们树立了一代学者的典范。一、谦虚谨慎 ,老老实实做人《春秋》云 :人生有三立 ,即立德、立功、立言。人一生中 ,若能立其一 ,已属不易 ,若得两立 ,其难可知 ,就更不用说“三立”了。以“三立”而观鸿彬 ,我以为他已达到了两立之境界 :一则“立德” ,已…  相似文献   

3.
“桃花石”一词的汉字书写,始见于元初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近代学者在我国古代民族和中亚、西欧的文献中,发现对“中国”名称的记载与“桃花石”有关,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和研究。其中有日人白鸟库吉、法人伯希和的“拓跋”说,德人夏德、日人桑原骘藏的“唐家”说,德人德基尼的“大魏”说,在我国则有章巽等的“大汗”说,或  相似文献   

4.
试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生境界说是思辨的学说,“觉解”和“意义”理论是其基本的出发点。人生境界说克服了传统儒家轻视和卑视物质利益的严重弱点,明确指出功利境界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同时指出功利境界中的人毕竟都是自觉为私的,而人生境界说的重心在于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关心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倡导“行义”,强调义利统一。境界说的最后完成是天地境界,即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天人合一,追求并实现无限和永恒。  相似文献   

5.
朱德的官德     
在朱德故里四川仪陇德园,有一块字高、宽各22.6米的巨型颜体“德”字,被凹刻于一块平整笔立的绝壁之上,赫然入目,蔚为壮观.据当地专家介绍,这个特大“德”字取于朱德元帅1961年11月所写的《辛亥杂咏》诗末签名手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字石刻,彰显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与豪迈气魄.“德”,涵盖了人生信仰、责任担当、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要为仪陇那气势磅礴的巨型“德”字摩岩石刻选一位形象代言人,朱德元帅无疑是不二人选,他用光明磊落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德高望重,什么是品行双馨.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与鲁迅乃是一个人的两面。”至于“两人的晚年相差如此之远,就在于周作人是寻味人间,而鲁迅则是生活于人间,有着更大的人生爱。”纵观他的一生,或可借用黑格尔评价浮土德的那句话:他无法抹去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人园林,是中国传统人追求人生至高精神境界的感性诠释。其美学理念是从“画境”到“意境”;其美学特征是情与景溶,天人合一;其最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则是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8.
何敬明 《神州》2012,(12):148-148
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武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倚炼绵长,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有人说“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少年”。“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途径之一,诵读经典诗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一) 孔子一生做官的时间不长,而做大官的时间尤短。他的政绩,在史书上是记载得很少的。所以我们今天来谈孔子的为政之道,主要只能以他的思想言论为依据,实践方面,难以多举。孔子为政,重在德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他还认为,“德之流  相似文献   

10.
乐嘉 《风景名胜》2012,(3):164-165
红色性格的人享受自己轻狂的人生历练,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白轻狂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就算一旦失败或者痛苦。他们也会对自己说:“每种失败和痛苦都是人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郭楠柠 《炎黄春秋》2008,(12):28-33
《中国青年》杂志1980年5月至1981年3月开展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讨论(读者简称为“潘晓讨论”),可以说是当时思想解放浪潮中的一个浪头。我自始至终参与并且具体主持了这个大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道理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这是去年《环球》杂志第六期介绍当前的日本《菜根谭》热时说的话。 据介绍,该书中所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而猖狂”,被日本企业界视为企业用人的准绳,即用人的条件是德才兼备;缺一不可,但主导方面是德。当然,人们的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日本企业家引用《菜根谭》所说“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而是用培训与教育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改正。因为现代化企业以人为中心,职工素质决定  相似文献   

13.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康德反对这样的观念:拿自己的人生换取某种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他坚持的是:人成为“人”本身,已经是终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共和国开国功臣榜上,舒同是有作为、有才华的一位。毛泽东说他是“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枝笔”。他为人讲诚信、认死理,有时耿直到伤和气的程度,由此又有“毛驴子”的名号。他的风雨人生极富传奇色彩,细细品之,对我们这一代人极有教益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德符之思     
李红霞 《收藏家》2006,(5):16-18
“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说文曰:玉,石之美,有五德……是玉与石所异惟德耳。管子云:玉有九德。聘义云:君子比德于玉。其说视汉儒尤详焉。若言符,则王逸王部论以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纯漆为玉之符是已。于今思之,言德尚矣,言符末也。后世有膏(窃)玉之名而不知其非者,皆符为之也。故玉贵德不贵符,然此亦惟为知玉者言之,必执是以为衡。……名玉者愈多,则玉之真愈掩。”—《石雅》章鸿钊第一次接触到“首德次符”与“忽德重符”这两个词是在杨伯达先生的文章中,推崇前者、批评后者。笔者望文生义的将“德”与“符”的含义理解为玉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略说安南“明命”、“绍治”、“嗣德”三种美号当陌钱郭若愚公元1820至1840年(我国清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年)安南圣祖阮福皎“明命”年间,铸行“明命通宝”当陌大钱。钱背铸我国经传语,有四字者和八字者两类,名曰:“美号钱”。公元1841至1847年...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巴新生德是研究先秦宗教、政治、哲学、伦理等诸领域皆不能回避的重要范畴,同时又是见仁见智颇有争议的概念。关于德的起源有原始社会说、殷商时期说和西周新创说①。德的内涵则有图腾说、行为说、道德说等②。究竟孰是孰非是值得认真推敲的。...  相似文献   

18.
陈旻 《神州》2020,(6):56-5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不但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确立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①这一重要讲话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中心环节”,这是在新形势下对立德树人思想要求的新拓展、对立德树人地位作用的新提升、对立德树人实施路径的新要求,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9.
在机会面前     
机会,可能是在物理实验中偶然出现却转瞬即逝的物理现象;也可能是在开垦荒地时偶然找到了金矿;也可能是在足球赛中后卫传给前锋一次射门的好球……机会太多了。这正如篮球天才乔丹说的:“人生并不缺乏色彩斑斓的机会,可真正把握住的能有多少呢?”是的,机会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面对人生,不是你没有“机会”。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人们常常以“这太难了,我做不好”为逃避的理由,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机会。如果鼓起勇气说“让我试试,我能行”,进而锤炼自己,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20.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在班固表序说:“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然而在表中历载高祖功臣之后说:“右高祖百四十七人,周吕、建成二人,在外戚。羹颉、合阳、沛、德四人在王子,凡百五十三人。”同一表中一为“百四十有三人”,一为“百五十三人”,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