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志摩(1897—1931年),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历任北大、清华、平民大学教授,是中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流星,他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相似文献   

2.
胡适1927年5月自日本回到上海,他的好友,理想主义的浪漫诗人徐志摩正在筹办新月书店,创刊《新月》杂志。胡适归来,徐志摩马上拉他入股,任董事长。  相似文献   

3.
何文珺 《神州》2012,(7):98-101
翻译家屠岸对济慈的诗钟爱成癖,同为诗人的他一直行走在济慈的生命中,因为诗人间的灵犀相通他与另一位深受济慈影响的诗人徐志摩在灵魂和诗情上邂逅,一生为爱为美为自由,直至用生命诠释了浪漫主义美学。在人们眼中,诗人早已蜕变成那最后的十四行诗,遗世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1861-1941),印度文豪,作家、社会活动家,有“诗哲”的美誉。徐志摩(1895-1931),二、三十年代最出色的新诗作者。这两位不同国籍、年龄悬殊的诗人,怎么会成为忘年交呢?共同的艺业,是泰戈尔老人和青年徐志摩产生如父子般友谊的基础。泰戈尔是五四以后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最多(达300余种)。他曾两次到过中国,结交了好几位文坛好友,其中结交最早,感情最深的当数徐志摩。而徐志摩对泰戈尔更是敬如天人。自1928年至1930年,徐志摩在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任教。他生…  相似文献   

5.
王艳 《神州》2012,(23):9-10
当我们翻开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文学史,我们仍然会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一部部熟悉的作品、一套套熟悉的文学主张与理论体系激动不已。就在那战火纷飞、生死存亡、民族危难的半个多世纪,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巴金、钱玄同、徐志摩……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藏与精神食粮,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研究,而林语堂也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6.
方继孝 《纵横》2008,(3):46-48
两件珍贵的收藏品,述说着徐志摩与石虎胡同7号松坡图书馆的不解之缘。这个荡漾着无限温柔、淡描着依稀梦景的小园庭,是徐志摩在风雨摇荡的故国古都觅到的一块心灵绿洲,在现实生活之外找寻的一方精神净土。这里有诗人因情场失意而轻喟的一声奈何,有挚友聚餐会时的满怀酒欢,更有诗人为中国的新文学艺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培植新风气、开辟新道路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杨建民 《百年潮》2007,(8):43-45
徐志摩借题“谈革命” 1926年1月,正在北京从事学生运动的陈毅,“为了使列宁纪念能在善于反宣传的《晨报》上吐露一点消息”,将自己在列宁学会的一篇讲话稿《纪念列宁》寄给当时主编《晨报副刊》的诗人徐志摩。陈毅的这篇文章,是为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而作。  相似文献   

8.
刘栖君 《神州》2012,(17):15-15
徐志摩一生短暂,却如他的诗文一样浪漫。本文将从他的爱情、婚姻、诗文来分析他浪漫的人生和理想悲剧。  相似文献   

9.
提起诗人徐志摩,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他美丽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他的诗情魅力历经百年而不衰,而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3位女性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却更富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0.
诗人郭沫若     
山人 《文史天地》2006,(8):13-18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乳名文豹,学名开贞,笔名用过郭沫若、郭鼎堂等。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文化和科学巨匠。但是,当他追随另一位诗人政治家时,也就显示了他性格上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1.
刘俊青 《神州》2013,(24):19-19
徐志摩是我国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一首《再别康桥》可谓传世佳作。这首诗记录了诗人1928年,再次回到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歌创作风格的独一无二,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意境营造的让人回味无穷。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美学价值,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可以说徐志摩奠定了新诗坛的基础。独特的志摩风格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追求爱、自由、美。  相似文献   

12.
丘晖华 《神州》2020,(4):20-2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题记李白和杜甫是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将他们称作“天上的双子星”,闻一多先生将他们视作“诗中的两矅”,而他们的友情,也不得不让人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与李白相比,杜甫年轻十余岁,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同游梁宋、齐鲁之地,寻仙访道,谈论诗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和傅抱石是分别驰骋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和国画领域的两位风云人物,他们一个以诗集《女神》、剧作《屈原》等名作著称文坛,一个以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大涤草堂图》等巨作闻名画坛,而且各自在文学史、美术史上建立了显赫的地位,深受世人瞩目。他们自结识后,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彼此尊重,互相合作,历经岁月的考验,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而傅抱石艺术生涯的后期在中国画坛大有作为,又与郭沫若的支持与激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房璨 《沧桑》2014,(2):213-215
徐志摩《海韵》诗回环往复的重章,富有节奏的律动,似一曲华尔兹,舞出了它的音乐美;色彩分明的意象,如油彩又似素描,描摹了它的绘画美;参差错落的诗行,似汹涌起伏的海浪,构成了它的建筑美。本文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三个方面对《海韵》进行解读,从中可以透视诗人内心的咏叹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吉红 《攀登》2001,20(2):95-96
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诗人,“新月派”的主要发起人,他对新诗的追求风格在现代诗坛刮起了一阵不小的旋风。作较为客观地分析了他作为一代诗人的成就与其所受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海韵》诗回环往复的重章,富有节奏的律动,似一曲华尔兹,舞出了它的音乐美;色彩分明的意象,如油彩又似素描,描摹了它的绘画美;参差错落的诗行,似汹涌起伏的海浪,构成了它的建筑美。本文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三个方面对《海韵》进行解读,从中可以透视诗人内心的咏叹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也是书法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在文化领域中取得了多方面卓越成就。但人们却忽视了郭沫若作为政治家的品格层面。我以为,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察角度。从这个角度研究郭沫若,能够拓展视野,有利于全面把握郭沫若性格结构的多重层面和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8.
程亚星 《风景名胜》2009,(12):46-51
在呈咏的《天坛史话》里,描述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泰戈尔访华的历史中,有一段很有意因的文字:“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夹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相似文献   

19.
冯晓蔚 《文史月刊》2006,(10):48-50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郭沫若这两位以革命救国为己任的战斗者,在大革命的高潮中相识、相知,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枪和笔并肩作战。在1944年4月19日延安高级干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同志学习,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友  相似文献   

20.
《世界》2010,(1):61-61
横跨阿诺河的感恩桥古老而别致,被认为是欧洲最美的桥梁,而桥梁所在地因徐志摩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中赋予该城市那美丽的名字,让其在国人心目中成为异域浪漫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