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彦 《神州》2014,(5):132-132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感恩内容的挖掘,形成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养就学生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2.
吕美红 《神州》2012,(18):97-98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感恩内容的挖掘,形成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养就学生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3.
我也谈批评     
韩昌银 《神州》2012,(4):281-281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等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在贯彻这些理念的过程中,有些人行为发生了偏差,“无批评教育”便是典型的例子。老师不准批评学生,家长对孩子稍有成就便大加赞扬,甚至犯了错误也不敢提醒批评,惟恐损害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赏识和批评,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同时也有可批评之处。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学生以极大鼓励;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学生进步。所以,我们应该正视问题,改进不足,正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伦理的建构是基于人性假设的,解读公共行政领域的伦理困境必须分析公共行政人员人性中“经济人”与“公共人”的双重特性。由此,可以引伸出建构公共行政伦理的两重维度:制度约束与德性激励。制度约束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伦理规制,是防止人性的向下堕落,是抑“恶”;德性激励是对“公共人”假设的理性张扬,是实现人性的向上提升,是扬“善”。  相似文献   

5.
何现法 《神州》2011,(3X):89-89,9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懂得什么是感恩。他们在家里,不听父母的话,经常与长辈顶嘴;在学校不尊重老师,和同学比吃穿,学习不努力。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不能谈得太虚,也不能限得太死,否则,很难取得应有的成效。在课后我们总能听到一些老师"永远"在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如今的孩子太不懂事"、"某某真是油盐不进"等等。不可否认,由于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学生接受的思想不再只是父母、师长那里"正统"的思想,而是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必然会引起学生思维的复杂化,甚至是疑惑和混乱。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由内到外的自我"反省"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从而寻求到一种感恩的人本精神——它可以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最终成为主体的人。  相似文献   

7.
王保霞 《神州》2011,(6X):162-162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自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孙桂彬 《神州》2011,(7X):60-60
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  相似文献   

9.
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只是“人性善”,它源于人类共有的同情之心。因为人特有理性精神——反思能力,人人可以发现自己的“本心”,人人也可以成为“尧舜”。“人性善”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石。然而把“人性善”作为“平天下”功业的起点,也使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巨大的消极意义。可是,现代人视人性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所决定,也使人类为了从精神家园逃离,失去了生存的终极意义。把“人性善”作为终极的价值理性或许可以拯救这一现代病。  相似文献   

10.
李巧贞 《神州》2011,(6X):107-107
初中语文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实施者,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人文性的需要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和道德,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谓“会学习”是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而且明确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佘青山 《神州》2013,(20):182-18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谓“会学习”是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而且明确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实施和国际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教育观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尊重学生”的内涵不断被扩大和曲解:“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话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社会舆论也蜂拥而上,积极倡导激励  相似文献   

14.
记得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学界有人性善性恶之争。孟子讲:人性无有不善,人生下来就有同情、怜悯、羞恶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四种天赋道德的萌芽。《三字经》头一句也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从文革中暴露的事实看,  相似文献   

15.
曾冬敏 《神州》2011,(9S):113-113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极不相符的画面:孩子看到父母烧好的饭菜不合胃口,便把碗一推.翘起嘴巴大叫:烧的什么菜,我不喜欢吃;顽皮的孙子坐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骑马;爸爸、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还挑三拣四.提要求,不满足他,就不吃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养尊处优,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中考,无论是扬州的《回家》、盐城的《温暖的时刻》、广东的《脚步》,还是宜昌的《我的季节我作主》、广州的《又见枝头吐新绿》,命题都透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引导考生放眼社会,关注时代;命题都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有利于考生抒写真情,张扬个性。命题指向课标,渗透课标精神和要求,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已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口头禅。这本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它反映了现代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心理。可是,这句张扬个性的名言却变了味,竟成了某些人的遮阳伞,潜台词变成了:我走我的路,您请回吧! 悲!如果不是这样的“个性张扬”、“独辟蹊径”,也许很多不必要的悲剧不会发生。南京,六朝古都,可是南京的建筑竟没有一样可以拿得出手的。是南京的电视塔吗?不,因为  相似文献   

18.
李文秀 《神州》2011,(1):35-35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和学生张扬个性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展示才华的真实平台。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我们要善于针对不同情况因势利导,为我所用,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王钢 《神州》2012,(7):335-335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垃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赵贵书 《神州》2012,(16):89-89
新课程标准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出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