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晓翠 《神州》2012,(19):316-316
在中学语文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牛育华 《神州》2012,(6):124-124
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综合的课程,课堂上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古诗文教学来说,朗读既是知识技能,又是过程方法,又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基础;朗读是教师讲授的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的途径;是初探文本的敲门砖,又是深入探究的挖掘机。如何让学生读起来,又能读得好,如何让朗读的作用发挥出来,成为需要教师们不断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朗读教学中,我们的心中吸始终想着学生,处处为珠发展着想,你的朗读教学才有价值。一、关注朗读兴趣,落实以人为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但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味地让学生自己读,追求形式上  相似文献   

4.
刘巧 《神州》2013,(12):92-92
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读为本以读促进以读代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欲望为有感情阅读奠定基础有序地指导朗读并做到有感情朗读并做到有感情朗读采取每种形式的朗读。  相似文献   

5.
田曼曼 《神州》2013,(31):100-100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张惠平 《神州》2012,(30):139-139
本文立足于实际教学,提出了不能以朗读为“万能钥匙”的观点,倡导学生要在朗读中注重对语言的有效体会即“品读”,追求读与思、读与写、读与悟的有机结合,以建设“高效低耗”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贾立平 《神州》2012,(22):71-71
“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反映了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而在我们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广大语文教师只重视课堂的讨论,偏重于说与写的训练。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相似文献   

8.
柏敏兰 《神州》2013,(10):85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文普 《神州》2012,(26):133-133
本文指出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地朗读对提升学生语文水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学生普遍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语文课堂朗读时间不足以及语文课堂朗读情境不够充实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策略,旨在改变目前的课堂朗读现状,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准,同时,也为广大的同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毕玉芹 《神州》2013,(5):227-227
朗读是语文阉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诗歌教学。本文将从内容把握、领悟意境、体味诗谪、品味语言四个方面谈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志华  郭莉莉 《神州》2013,(34):139-139
在小学语文的一些课堂上,我发现不少脱离体验的品味,朗读,感悟生硬硬的,味如嚼腊。听到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第一,读书的声音要响亮;第二,脸上要有笑容;第三,要读得有感情。结果不管怎么指导,学生总是找不到感觉,总读不出语句的独特语感。我想,这种隔靴抓痒的指导,学生根本没有体验,怎么进入角色呢。  相似文献   

13.
冯海涛 《神州》2014,(8):74-74
根据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口头上或文字上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英语是有声的语言,采用的是表音文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而读则是其中的前提,学生必须多读,因为读是说的基础。因此,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和英语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强化英语朗读训练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赵金奎 《神州》2012,(15):163-164
l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相似文献   

15.
张文香 《神州》2014,(6):124-124
<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的巨大作用。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占有、体会文章,对文章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对此,我提出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师应把对朗读的指导放在第一位,变“以讲为主”、“以问为主”  相似文献   

16.
正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最重要的,"书声琅琅"是一堂好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  相似文献   

17.
没有朗读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离不开学生的朗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朗读教学的研究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感,真正做到把书读在脸上,从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范芳芳 《神州》2013,(18):81-8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呢读出人物的轮廓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