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建华 《神州》2012,(7):326-326
教师要像演员一样,微笑进课堂;像学者一样,探究主课堂;像语言大师一样,幽默贯课堂。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实施“趣教”,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把数学课堂看做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教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自由呼吸的乐园。  相似文献   

2.
陈琳 《南京史志》2023,(4):34-3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提出:“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在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教室环境,而是智慧化的教学环境。在“智慧课堂”环境下,设计和实施小学数学作业的途径也会发生转变。将智慧化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可以更新作业的形式,促进作业内容与学生的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3.
许云 《南京史志》2023,(18):46-48
<正>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通过引导,让学生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最优效果。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学生的智慧是在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得以彰显和提升的。“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有效引导的过程。教师考虑不周、引导失当,会让课堂中“再创造”流于形式,导致教学过程低效甚至无效。  相似文献   

4.
刘丽强 《神州》2012,(13):291-29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领域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它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精彩”起来。  相似文献   

5.
姬艳芬 《神州》2012,(19):272-272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相似文献   

6.
徐瑛  杨东辉  孙雯 《神州》2012,(18):77-78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师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创设贴近孩子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改的一种理念,用“生活化”这把钥匙去解决课堂上的教学效率问题,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使课堂变得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7.
舒建华 《神州》2011,(4X):219-219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是从教学目的出发,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8.
于会生 《神州》2020,(4):145-145
智慧课堂的建设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尝试。相比传统教学,智慧课堂更强调学生智慧的启发,强调教师智慧的释放,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次研究基于智慧课堂的构建来探讨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相信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杨明 《神州》2011,(7S):89-89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以上这些都是新课程的学生观。下面就小学数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于是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深度思考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新概念。它是针对传统课堂中的学生学习的肤浅现象提出的。深度思考是一种回归学生本性的整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把知识学习与经验的拓展、思维发展、情感价值的建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整合起来的学习,它追求“教得少,学得多”的境界,促进学生主动、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把握数学本质,促进学生进入深度思考,感受数学魅力,实现数学课堂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12.
王艳雷 《神州》2012,(21):182-18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3.
刘鸿毅 《神州》2013,(20):198-198
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于是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娜 《神州》2020,(1):163-163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把教学目标由“双基”发展为“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动”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袁艳玲 《神州》2012,(4):71-71
现在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新的提法,叫做“做数学”,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觉、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和展示自我的殿堂。下面我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中“三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郭民 《神州》2012,(12):203-203
“手”是一种最简易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在数学教学上的功效妙不可言。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此时的数学课堂当是情趣横生,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7.
朱静 《南京史志》2023,(3):92-94
<正>问题思维的引擎,是引领学生深度融入课堂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不断触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追问能极大地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同频共振,真正让数学课堂不断闪耀智慧的火花。以问促效是现阶段小学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它具有双向互动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教学要求。教师通过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理解问题,得出浅显答案之后,  相似文献   

18.
关卫国 《神州》2012,(36):141-141
不恰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甚至是讨厌数学,症结就在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以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的核心因素,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和学好数学的保证。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因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利用数学中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吴俊荣 《神州》2012,(4):283-283
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实践“教育即生活”。在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实施课的导入“生活化”,学习过程“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从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甄爱领 《神州》2011,(4X):171-17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