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鲁阿哈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中西部,原始蛮荒,人迹罕至,占地22000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野生狮子栖息地之一。据估计,鲁阿哈大约生活着30多个狮群,近500只狮子。我作为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一名员工,因工作的原因在过去的一年里,先后数十次前往鲁阿哈,对鲁阿哈"姆瓦古西"狮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密切跟踪、观察了它们的生活,目睹了这个狮群的一系列变迁,对狮子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姆瓦古西河是大鲁阿哈河的一条支流。这个狮群占据着河边富饶的方圆40平方公里的领地,因此得名姆瓦古西狮群。2011年6月,当我第一次见到它们时,一共有12只狮子——5只成年雌狮,7只幼狮。其中2只年长雌狮为主导,另外3只雌狮是它俩的女儿。狮群中雌狮们以  相似文献   

2.
相传很久以前,富顺县城东北的沱江东岸,居住着一个狮群。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狮群到沱江河中的石滩戏水纳凉,突遇沱江洪水猛涨,狮群瞬间被吞没,只有狮王得以侥幸逃生。这以后,孤独的狮王不吃不喝,终日蹲在江边哀号。最后竟然化作一座山头在江边伫立守望。从此,人们就把江中的险滩叫“狮子滩”,“狮子滩”旁的集市取名“狮市”。从此,无论...  相似文献   

3.
沙罗狮群与众不同,通常在正午热浪袭人的时候对猎物痛下杀手。它们更具王者风范,狩猎时甚至无须动用惯常手段,就能将猎物一击而中。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每天都上演着狮子与猎物之间惊心动魄的死亡之舞。  相似文献   

4.
中国狮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汉明帝西域真狮人贡及佛教传入至今.狮子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中国人推崇狮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狮文化,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当中.都得到广泛宣扬。而石狮文化作为中国狮文化的一个支系.在福建更是异彩纷呈,随处可见,有以“石狮”命名的石狮市和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惠安县.各种建筑中的“石敢当”、石狮子,以及民间活动中的舞狮表演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狮子是外来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中原地区的狮子主要是作为贡品自西域各国输入。秦汉时,人们对狮子非常陌生。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随着西域各国大量“贡狮”,宫廷对狮子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贡狮”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了“却贡”等不友好行为的发生。在民间,人们对狮子的崇拜日渐盛行,衍生出中国狮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木家俱看苏州,苏州红木家俱看常熟。"无愧于这一美誉的常熟红木雕刻工艺家们,于岁末年首推出一件中国红木雕刻的稀世杰作--千狮台。这件一台10椅的系列观赏紫檀家俱,竞雕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狮子1300多只,其情其状几乎无一雷同。行家们惊呼:她创造了中国单项作品上的狮雕数量之最,中国狮雕  相似文献   

7.
春节期间,鹤庆境内有玩狮灯的活动,当地叫“耍狮子”。狮子头用篾骨和彩纸裱扎而成,狮衣用布亲底,上缀黄绿二色麻丝装饰。演狮的两个演员藏在狮衣内,另有一个演员扮演“喜神”,他头戴满脸堆笑的假面具,上穿白色对襟短衣,外罩白羊皮褂,腰系大红绸带,下穿黑色宽口裤,脚蹬麻草鞋,手舞一根牛尾,偕同舞狮演员互相配合,表演各种精彩动作。外地狮舞多是地面表演,唯鹤庆狮灯在高空表演,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柱、门框下,常常垫着雕有图案花纹的石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柱础和门墩。柱础是为了强化木构立柱而形成的石构件,门墩是为了固定门框、支撑门扇。 柱础一般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双层结构及单层八角上托圆鼓形的样式。而门墩则是门枕石和包鼓石的通称,它们的造型有狮子型、抱鼓型、箱子型,大多是以鼓形须弥座为主体,整体造型多种多样。其形制通常为上部伏兽:狮子(伏狮、蹲狮、站狮);中间主体:鼓身、鼓皮、鼓钉、鼓座;下部底座:须弥座、插轴穴、门槛槽等。它的形制、装饰纹样、制作手法都很有讲究。从纹饰看…  相似文献   

9.
王长启 《丝绸之路》2013,(23):66-69
◆骑狮带鹰拴马桩 通高210.5厘米,桩截面25×25厘米。骑狮桩首,骑狮人头戴圆顶帽,后留长辫,留八字胡须,嘴带微笑,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身前倾,左肩落一鹰,双手紧抓狮耳,欲赶狮子起立奔跑。似看到了前方有新的猎物,放鹰捕捉。狮子粗眉凸起,大眼睁开,如意形高鼻,呲牙咧嘴,  相似文献   

10.
康熙年间,葡萄牙为了使清廷解禁对澳门贸易的封锁政策,派遣使团向清廷进献狮子。当时的中国文人、官员对葡萄牙献狮事件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并将葡萄牙献狮的意义提高到政治层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葡人献狮事件逐渐模糊起来,清代文人们开始以一种传统的文化想象来重新建构这一事件。在以后的清代文献记载中,献狮这一历史事件竟然变成传说、轶事而失其真,以致最终被湮没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晋祠16对狮子的大致介绍,初步了解晋祠铁狮、石狮的形象特点,让更多人了解晋祠,了解晋祠的狮文化。  相似文献   

12.
狮子入华考     
狮子是外来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中原地区的狮子主要是作为贡品自西域各国输入。秦汉时,人们对狮子非常陌生。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随着西域各国大量"贡狮",宫廷对狮子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贡狮"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了"却贡"等不友好行为的发生。在民间,人们对狮子的崇拜日渐盛行,衍生出中国狮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位于赤道地区的肯尼亚充满了生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被绿色覆盖,野生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在此,这里是它们的乐园。空旷的原野、自由的瞪羚、追逐的群狮、鲜艳的火烈鸟,一场小雨,一阵微风,让肯尼亚的草原更加清新而神秘,令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4.
周星 《民俗研究》2002,2(1):106-114
在台湾本岛的一些地方,还有在与福建厦门盈盈一水相连的大小金门岛上,存在着独特的“风狮爷”信仰。其实,在福建闽南一带,民间也有不少涉及风狮爷的俗信。从风狮爷俗信的分布看,台湾及金门和大陆的闽南原本就属于同一个地域文化圈。无独有偶,在日本南端的冲绳群岛,也有一种和风狮爷颇为类似的民间习俗,日语称为“屋根狮子”,翻译成汉语即“屋顶狮子”。分析风狮爷及相关俗信,对风狮爷和屋顶狮子做一番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民间风狮爷俗信的复杂性,理解风狮爷和屋顶狮子各自的特征及彼此的异同,这也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中日两国民间信仰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民间文化逻辑上的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对霍童文化的认识,始于霍童线狮。霍童线狮,又称抽狮。线狮表演主要通过艺人对线狮头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动和操纵来表现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当地人称之为“打狮”。霍童线狮是一种全国罕见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2005年夏天,柘荣建县60周年的时候,各地应邀前来表演献艺的民间艺术项目中,最有表现力、最有观众缘的就是霍童线狮。  相似文献   

16.
贾璞 《文物世界》2012,(5):42-46
一、对狮子的最早认识狮子是最凶猛的食肉猫科动物之一。狮子体形硕大,头部宽阔,鼻骨较长,鼻头呈黑色。耳朵较短,近圆形。四肢强壮,爪子较宽,尾巴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狮子毛发较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颈部周围包着一层鬃毛,称作“狮鬃”,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雄狮猎物前和黎明起身前往往大声吼叫,这就是著名的狮吼。  相似文献   

17.
熊园长的动物心理学狮子和老虎谁更凶?在自然界,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它们一个来自非洲,一个生活在亚洲,压根碰不到一块儿。熊园长凭借多年动物理论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单挑,一定是老虎厉害,因为在自然界猎食中,它们习惯单枪匹马打群架,胜者就当属狮子了,因为它们更擅长集体配合捕猎。  相似文献   

18.
这对石狮是1960年春天在咸阳西二里许沈家村附近出土的(见封面图版)。据成阳博物馆张子波同志谈,在闻讯时石狮已移出原坑位,原坑距地表约2.2米,两狮均系倒卧放置,相距仅40厘米,同时发现少许汉代陶片。又说在出土附近勘察,百米之内并无建筑遗迹。关于狮子,我国古笈称它为狻麑或狻猊。尔雅释兽:"狻麑如?猫食虎豹。"注:"即狮子也,出西域"。从东汉以来,文献上多有人贡狮子的记载,后汉书班超传:"月氏尝助汉末车师有功,贡奉符拔狮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遗子勇随献物入塞。"注:"东观记  相似文献   

19.
大地印象     
肯尼亚在马赛马拉.饥饿的狮群把一头牛羚啃了个精光。摄影师米歇尔·德尼-于奥说:"群狮一门心思只顾吃,因此我能把车开到距离很近的地方,站在车顶拍下这张照片。"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钱币》2014,(2):77-77
正3月29日,田滋乾、沈同伉俪于婚礼当天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捐赠古代钱纹狮纹石雕(古代门户石雕构件)一对。石雕正面上下为圆形方孔钱纹和蹲狮戏绣球浮雕图案,狮子形象威猛,头部为螺旋状鬃毛,尾部为三绺长尾毛。令人称奇的是,石雕上的钱纹图案恰与中国银行行标完全一样,是"中"字和古钱图案的组合。众所周知,中国银行行标由香港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