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国民性的探讨与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外思想家和外国传教士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反省的核心。因此,探索中国国民性的来源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试图通过对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分析与理解,以国民性中常见的一些表现为例来探索中国国民性的乡土来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品质。但是,由于历史的沉积,中华民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世纪初,李大钊在高度赞扬我们的国民精神的同时,对国民性的消极弊端也进行了深深地挖掘和批判,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对如何改造国民性提出了宝贵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正本书主要借鉴话语分析的方法,努力突破20世纪80年代启蒙主义的国民性研究,也避免了由于简单挪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而产生的误读,考察了国民性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它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渊源关系,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国民性话语作了细致和系统的研究。在历史的脉络中,主要着眼于中国国民性话语的具体实践,从文明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问题、奴性批判、道德批评、种族问题、国粹问题、个人观念、乡土问题等不同层  相似文献   

4.
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各种救国方案、各种建国主张的共同目标,是近代各派政治力量、各种社会思潮的共同愿景。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道路、实现路径,各种方案、各派人物却有着不同的思考与设计。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华民族命运与国民性状况密切相关,因而重视从国民性改造、心理建设、重铸国魂人手,谋求民族复兴之策,甚至视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改造的紧迫性、内容、方式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思考,在近代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问题的探索热潮。这些探索从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上,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崛起,和中国民族在痛苦的反思中深沉的觉醒。但由于自身思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这些探索也虽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也提供了一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在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以传统道德"礼义廉耻"为指导思想来改造国民性,希望达到复兴国家民族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抗战前后蒋介石对"礼义廉耻"两次建构的分析、相应新运工作概况及各阶层对新运态度的探讨,说明国民性的改造难以通过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论戊戌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崔志海一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是早在20年前的戊戌维新时期。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中...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一词并非一个清晰和严谨的概念。在清末,叫法很多,诸如国魂、国民精神、国民品格、国民性质、国人德性、国人特点、民族性、民族魂等也都是泛指国民性而言的。国民性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但于模糊之中却有着一个大致的涵盖范围,所以可掌握其所指示的一般内容。总之,清末思想界所谓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之类,有时也把风俗习惯、文明程度、知识水平纳入其中。进入近代社会,中国先觉者便开始逐步认识中国衰败、落后及其被侵略、被欺侮的现状,从而走向救亡图存的救国之路。这是一…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秉赋,是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灵魂。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鉴于民族精神丧失而提出了"陶铸国魂"问题。20世纪初的"陶铸国魂"话语,是适应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界发展大势而进行的民族精神构建,故它必然以反思中国历史传统为特征,以改造国民性为手段,以建构民族国家而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秉赋,是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灵魂。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鉴于民族精神丧失而提出了"陶铸国魂"问题。20世纪初的"陶铸国魂"话语,是适应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界发展大势而进行的民族精神构建,故它必然以反思中国历史传统为特征,以改造国民性为手段,以建构民族国家而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戴宇 《史学集刊》2007,56(1):38-43
《日本风景论》是日本近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的代表作,也是日本近代名著之一。在书中,志贺重昂试图通过展示日本特有的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洵美”风景来表明日本的景色乃至国民性堪称“卓绝万邦”,并进而表现出了日本民族优越意识、对近邻国家的轻蔑之情,以及殖民扩张意识。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缪凤林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衡派”的重要史家 ,缪凤林把阐发民族主义 ,提高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视为史学研究和著述的主要目的。抗战时期 ,他对中国民族西来说的批判、对中国民族关系史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国民性的剖析 ,都是其民族主义史学思想的表现。从学术渊源看 ,它和世纪初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史学一脉相承 ;从社会作用看 ,它在抗击文化侵略、激扬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到抗战后期 ,其复古主义倾向的政治影响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个人观念的提出构成了反传统道德的历史性力量,个体的独立和觉醒作为现代的原则被确立下来,这标志着对传统的批评和国民性改造所能达到的历史与人性深度。当然,批判传统文化,提倡个人独立的文化运动也不能完全被个人主义话语所涵盖。五四时期的个人观念也必须被置于与民族、社会、国家的关系中加以理解,个人观念的张力性结构在五四的思想表述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史上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提出改造国民性、创造明国民的思想,并为之而努力,表达了中华民族渴望富强、摆脱困境,置身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社会改革所提出的历史要求。本试就马君武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前后维新派知识分子在西方近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影响下,开始从文明主体——国民——的角度探求挽救民族危机的新路径。他们从"力"、"智"、"德"素质结构的角度塑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国民新形象,开启了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但是,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西方文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新民"思想并没有深入到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层面,而是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孙中山的伟人品质是其多彩多姿的个性特征中相对稳定和基本的部分。尽管也存在自身内在矛盾,但正是这种伟人品质为孙中山跻身于20世纪初年时代潮流的峰巅提供了主观方面的依据。另一方面,在历史继承性与延续性意义上,孙中山伟人品质又成为我们据以惠泽炎黄子孙、高扬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本文拟从政治品质、心理品质、内在本质及其形成过程诸方面透视孙中山伟人品质,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性塑造提供某些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早期在政治上就具有强烈的参予意识,并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认识和由此提出的种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方面。(一)忧国忧民的参予意识——“五四”前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思考毛泽东青年时代就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自勉。他的忧国忧民参予意识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1、“积弊甚深”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8.
历史随想录     
历史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既意味着过去 ,也意味着现在。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与生存状态取决于多种因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道德、法律、教育、社会制度等——— ,然而比起历史这个要素 ,这些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诸种因素无不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死者已矣 ,并不等于过去的事情“已矣。”人去物留 ,历史永存。以往知来 ,以见知隐。了解今天 ,最好的办法就是翻看历史。许多国民性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比如官本位制。今人痛斥“官本位” ,以为它是阻碍进步的一个障碍。确实官本位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官本位把人头脑中的价…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洪亮 《史学月刊》2000,(6):135-141
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改造的紧迫性、内容、方式等重要问题都做了大量扎实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近代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而人的改造再次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今天,加强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研究无疑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本拟对建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概述,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探讨国民性往往是为了救国家,美国人探讨国民性往往是为了救个人。"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孙隆基更倾向于后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