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思达 《文物天地》2023,(5):119-125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仙楼佛堂内檐的修复工作自2016年起实施,经过前期的探查、影像记录、标注以及拆卸工作,整理出涉及镶嵌类保护修复的文物共三大类21件(套)。这次保护修复工作对待修文物的工艺概况、伤况及病害进行了分类统计、研究,制定了科学可行的修复路线及计划,并且分析了修复的难点,记录了整个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成雅公路侧,距雅安市约7公里处的姚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为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所建,是一对扶壁式的双阙,两阙相距12米。东阙残损严重,主阙斗拱层以上的阙额、阙檐、阙顶和子阙全部散失,不能恢复原貌。西阙现状基本完整,现人们所称的高颐阙,系指西阙而言。高颐阙由32块紫红色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在长2.55米,宽1.65米,高0.45米的船形基石上堆砌成有扶壁的重檐五脊式的石质建筑。主阙13层,子阙7层,由于阙是建筑在未作基础的地面上,加之地震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阙基下沉、阙体倾斜和开  相似文献   

3.
徐畅 《四川文物》2012,(4):51-58
西汉长安城的宫殿区和高官贵族宅邸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作为皇城的未央宫和市里百姓居住区是严格隔离的,而未央宫北阙,则是吏民上书、官员奏事、使节谒见的场所,是连接皇帝与官民,将民情、社会动向、公众舆论通达于上的一处信息沟通空间。这一功能,与北阙较为开放的地理位置有关。诣阙上书是下情上达的主要形式之一,北阙亦为汉王朝实施外交威慑的场所。西汉有数次吏民大规模集体诣阙活动,推想北阙阙前应有相当广阔的空间以容纳多达数万人。  相似文献   

4.
宅第阙是汉代大型宅院的重要建筑前或是宅院大门位置所建的装饰性建筑。本文探讨了宅第阙的隶定、宅第阙的形制结构及时行乐所涉及到的汉代思想意识、社会等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古藉书画的修复、抢救,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许多古典书画珍品,都是通过精心修复而再现于世的。由于在博物馆工作多年,接触过许多残损书画,它们大都破损残缺无法展出,用油皮纸或皮纸包裹着放在藏品柜里。这是化资源的闲置,将残破的书画修复整理,使之能够展出并保存流传,是我们博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红色旅游是邓小平故里广安区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广安区围绕红色旅游形成了多机构、多业态、多产品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存在空间发展单极化、行政管理体制不畅、配套产业单一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文旅资源普查的基础上,从“全”'域”两个维度分析广安区红色旅游发展特征.首先,对广安区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分级评价.其次,从空间域、管理域...  相似文献   

7.
残损古陶瓷配缺修复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脆弱的古陶瓷易遭到不可逆性的残损,使得大量珍贵古陶瓷实物与信息流失。笔者通过总结二十余年的古陶瓷修复经验,针对修复不同类型的残损古陶瓷补缺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复制方法进行综合比较,为安全有效地修复与复制不同类型的古陶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are more than twenty halls in front of cave in Mogao Grottoes, such as caves No.130,108,100,98,96,95,85,76,74,72,61,55,467,53,46,45,44,39,38,35,30-27,33-21,Most of caves have its own eaves building. The two kinds of architecture are both timber construction.After carefully research, we find that these special architecture were build during early Tang dynasty at the first time, developed in Middle Tang,and very popular during the period of Gui-Yi-Jun, and still continued in the West Xia and Yuan Dynas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pecially discusses the two halls in front of caves No.130 and No.96.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保护古建筑,采用振动台试验方法,研究了中国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的抗震性能。以故宫某单檐歇山木构古建为对象,制作了1∶2缩尺比例模型。模型含浮放柱底、柱架、斗拱、歇山屋顶、墙体等所有构造,且施工工艺完全符合中国明清官式木构古建施工规定。通过施加白噪声激励,获得了模型的基频和阻尼比。通过施加不同强度等级的1940年El-Centro波,获得了模型典型节点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讨论了模型的减震系数,评价了浮放柱底、榫卯节点、斗拱、屋顶、墙体等构造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模型的振动形式表现为平面内的扭摆,其原因与歇山式屋顶质量分布不均密切相关。模型的震前基频为1.47Hz,阻尼比为4.6%。地震作用下,模型的位移及加速度响应曲线近似稳定、均匀。尽管屋顶构造则对地震力有一定放大作用,但浮放柱底、榫卯节点、斗拱等构造能发挥较好的耗能减震作用。对于不同构造而言,榫卯节点的减震性能最好,其减震系数可降至0.30;斗拱次之,其减震系数可降至0.53;而浮放柱底与柱顶石之间的摩擦耗能性能最弱,其减震系数最小值为0.66。墙体在地震波强度增大过程中发生倒塌,但不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因此,单檐歇山式木构古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迄今国内已发现的一万多件汉画像石中,有250多件(处)刻有文字,其中约有21件记载有墓地石祠堂、墓阙和墓室的造价,主要发现于山东、苏北等地。这些记载弥补了史载之阙,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状况和厚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为抢救性修复保护我国著名旅法爱国女画家潘玉良众多的油画,选用欧洲的传统工艺和技法,采用与气候湿润的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国家基本相似的材料,用整体托裱法等技法,并运用现代数码及电脑图片技术,对108幅油画进行修复。从列举的4个例子:《弹曼陀铃老人》、《新枝》、《南京夫子庙》、《黑白女人体》修复结果说明,修复后恢复了其原貌,效果良好,对类似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三种测量方法──多次激活、加剂量法和钉子技术的优缺点,并对细粒石英前剂量方法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表明,细粒五英前剂量方法测量简便,减少了来自多次激活、试验剂量和归一引起的误差,最小可测年龄能达到几十年。  相似文献   

13.
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金箔制作工艺是传统金属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金箔的主要和唯一方法是锻造,自商代起一直沿用至今。早期由于未采用隔层材料,只能逐片锻打,厚度也不可能太薄,随着隔层材料的使用,特别是至迟在明代使用的乌金纸,使金箔的厚度大大降低。从最早的逐张锻打发展到目前的一次锻打1000-2000张,生产效率有了极大提高。工序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细化。科技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对传统工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对传统工艺进行调查和研究,为此对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的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进行了调查,从合金的成分、熔炼、打制和切割工具、隔层材料、制作工序等方面对金箔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14.
倪润安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37-61,160,161
石景山八角村魏晋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一座出有特殊壁画石龛的重要墓葬。石龛出现的原因必与墓葬的时代背景及墓主人身份密切相关。本文从"晋制"演变发展的角度考察该墓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年代范围,首先进一步研究充实魏晋都城洛阳地区"晋制"墓葬的演变序列和阶段性特点,然后以之为参照,建立北京地区魏晋墓葬的演变系统,从而认为该墓的年代为西晋晚期,下限可到十六国初期。石龛壁画的中心图像是执麈尾正坐的男墓主人,这一形象是改进东汉旧样后、创新于幽州地区的新图式,体现了与幽州鲜卑的文化联系。本文由此进一步推测,八角村墓墓主人为遇害于蓟城的西晋并州刺史刘琨,该墓为二次改葬墓,石龛为段部鲜卑单于供奉的祭龛。  相似文献   

15.
张显运 《史学月刊》2008,(11):117-124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就深受文人、画家、学者的喜爱,对其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尤其是近20年来,学术界将《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推向高潮,研究范围涉及到图中的季节、题名的含义、描绘的地点、图中的广告行为、画面的内容、绘画艺术、《清明上河图》的真伪、作者生活的时代及作品的创作时间等诸多方面。《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无论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使《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更加深入,出版更多精美的不同版本,加大与之相关文献的收集梳理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陶质文物表面析出物中含有机酸盐的现象在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离子色谱仪(IC)、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化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超景深显微镜(DM)对一件馆藏汉代“华仓”瓦当表面析出物进行了表征和检测。结果表明,瓦当表面析出物主要由少量的二水硫酸钙和大量有机酸钙盐[Ca3(CH3COO)3Cl(NO3)2·6H2O]组成,两种盐的形成与瓦当的制作过程、埋藏环境和灰尘有关,有机酸盐的形成还与馆藏环境中的乙酸有关。这种析出物不仅影响瓦当表面的真实文物信息,还会进一步腐蚀瓦当本体,建议从展柜中取出瓦当进行脱盐处理,存放在无酸的环境中。本检测分析为这件瓦当的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类似文物样品的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金沙玉器制作工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中原文物》2006,(6):77-83
2001年发现的成都金沙遗址现已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数目可观,种类繁多。大量的玉器造型规整,制作精细。最为重要的是许多器物上都留下了与制作工艺有关的痕迹,其中更有一些半成品和玉料,这就为我们研究古玉制作工艺提供了极其重要而又丰富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8.
考古出土实物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铭文制作,通常是先雕刻正阴字铭文模,然后翻制反阳字铭文活块泥芯,镶嵌于主体泥芯合适位置组成复合泥芯,最后在浇铸青铜器时一并铸成于器物内壁上。复制具有151字铭文的西周晚期青铜颂鼎,整体采用失蜡铸造工艺,铭文制作借鉴商周青铜器陶范铸造的相关工艺,多次翻制制作一块铭文蜡片,嵌入模具型腔后翻制整体硅橡胶泥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清末中学教育是随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发展的。现代中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欧洲,清末中学教育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力求在全面搜集史料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展示清末中学教育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出现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对传统染色方法染色丝绸色度测定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色度参数所隐含的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以达到对传统染色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为此使用传统染色方法对丝织品染色,应用无损色度学分析技术,测量染色后的丝绸纺织品的色度参数。利用RGB、XYZ、Lab和LCh色度参数,分析了传统染色工艺的色度参数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以及染色工艺对色度参数的影响。特别观察到了R-G、X-Y参数都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C-L数值存在近似线性关系;植物染料对丝绸染色的a-b参数存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多次染色使RGB参数下降,L值下降;套染效果基本符合颜色加法;媒染剂的光谱图主要受染料影响,丝绸材质对染色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建立了简单染色模型,利用"亮度显色因子"和"彩度显色因子"的概念,解释了C-L参数的近似线性相关关系,以及L参数随染色次数增加而递增和递减的现象。本研究的成果对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丝绸纺织品的文物保护和修复相关的色彩还原、配色等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