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两河流域的统治者一般都拥有许多头衔和名号,有些头衔反映了统治者与神灵的关系,有些头衔则反映了国王的权势。古代两河流域雄心勃勃的统治者都致力于开疆辟土和拓展势力范围,国王的权势往往体现在其控制的疆域面积上。国家版图的扩大往往会引起国家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国家形态的演变,上述变化往往体现在彰显国王声威的头衔的发展演变上。因此,本文拟追溯早王朝时期(Early Dynastic Period,约公元前2900—前2350年)、城邦争霸阶段(The Period of Struggle for Hegemony,约公元前2600—前2350年)以及阿卡德王国(Akkadian Kingdom,约公元前2334—前2154年)与乌尔第三王朝(The Third Dynasty of Ur,简称Ur III,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时期标志统治者权势的头衔的历史沿革,来考察古代两河流域早期国家形态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两河流域的文明史可谓是 一部外族不断入侵的历史。据考 古发掘证明,两河流域文明的最 早创立者是苏美尔人,但学术界基本一致认为,苏美尔人不是那里的原始居民。他们是大约在公元前5400年左右来到两河流域的凯什一带并逐渐占领了两河流域的南部,建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两河流域文明的神话是人类最古老的神话遗产,其中的宁乌尔塔神话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梳理并释读了现存关于这位大神的楔文泥板文学作品,对这位兼具毁灭的战神和开发的农神两种形象的大神之身份、地位、故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透视其破除旧的原始部落文明,建立奴隶制文明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似乎矛盾身份背后的统一性。此外,本文通过对宁乌尔塔神话中的故事背景、地域、情节和物质的探讨,展现并分析了两河流域文明通过对其周边地区进行征服、原材料贸易、发展水利和农牧业开发等活动,在西亚地区文明冲突与交流方面发挥中心辐射作用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4.
古代两河流域银贷业商人的苏美尔文为dam-gàr,他们是从事借贷和买卖获利的专业人员。本文根据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原始经济档案研究了7个主要商人的借据档案,总结了有息和无息贷款、大麦借贷的基本高利率,大麦和其他物品的一般价格,以及银钱和大麦转换借贷形式等规律,并对散乱发表的出土借据中的7个主要商人的文件进行了档案重建,进而为理解古代两河经济领域中货币形式、银贷利率、商人职能等金融和商业规律提供第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5.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银贷业十分发达。本文根据4本汇集了全部出土于宗教中心尼普尔城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经济档案文件的原文集,以出土借据中的落款日期和商人的名字为序列,对7个主要商人的文件进行了档案重建,进而为理解古代两河经济领域中货币形式、银贷利率、商人职能等金融和商业规律提供第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垦区历50余年沧桑,从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成为全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由此大荒变成为北大仓,是在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三代北大荒人拚搏不息、努力奋斗的结果。北大荒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的特称,北大荒人也专指在黑龙江垦区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人。关于“三代北大荒人”的说法,不同场合不同人都提到过。  相似文献   

7.
人的需要是一种客观现象,一定的需要会引起人们对于某种目标的渴望和要求的动机,从而成为激励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动因。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是人自身,但是这个动力的来源不是人的主观愿望,而是人的现实需要。它告诉我们要想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必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激发社会成员将自身的需要转变为劳动创造活动,这样才能使社会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族群历史的互动过程中,文化适应直接影响族群性的变迁,进而影响族群关系的融通。"托茂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穆斯林族群。其族群的形成与蒙古文化的影响休戚相关。本文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论述了蒙古文化对托茂人族群的形成及其文化特征的影响,以及托茂人族群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奥登 《世界遗产》2014,(10):24-29
一谈到福建人,我们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商人的形象,长期的海上贸易让福建人被冠以优秀商人的形象。然而从古到今,福建人其实还有一张“农业面孔”,他们在农业上所花费的心力,所做出的贡献,丝毫不输于经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