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敏 《文史精华》2008,(9):10-14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时处东西方冷战期,此举震动世界,媒界称之为"外交核爆炸"。中法两国的建交谈判曲折而富于变通精神,建交公报只有两句话,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法国也是唯一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没有首先宣布同台湾当局断交的国家。详见《中法建交始末》一文。  相似文献   

2.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在美国看来,法国承认中国不仅影响其遏制中国的战略前景,而且严重损害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实际利益。为了阻止中法建交,美国采取了三项措施:阻止法国同中国建交;压迫台湾不主动同法国断交;胁迫其他盟国不追随法国的行动。美国的这些举措,虽然在局部上取得了一时的成效,但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抵挡中法建交在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中产生的重大影响,更不可能实现其企图阻止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目标。中法建交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也有助于维护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美国从遏制战略出发制定的阻挠中法建交的政策,自然无法避免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1963年法国前总理富尔的中国之行是中法建交中的关键阶段,而定稿于11月2日的《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又是富尔访华最终取得成功的基础。富尔访华初期,中法虽都有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愿望,但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使会谈陷入僵局。其后,中方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有步骤建交方案、直接建交方案,最终在三项默契基础上同富尔达成了一致。中方把最终形成的默契以文本形式交给富尔,这就是《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总的看来,该要点是中法平等协商的结果,法国在其中承担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法台不再保持"外交"关系等义务。但谈话要点也是求同存异的结果,并未全面解决中法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中法建交曾被西方舆论称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当时 ,由于美国和台湾当局的阻挠 ,中法建交的过程曾出现一波三折的复杂局面。谈判之初 ,由于法国坚持中法建交不应以法台断交为前提而使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得知中法即将建交的消息后 ,美国和台湾当局又设置重重障碍 ,竭力阻止中法建交。围绕中法建交与法台断交 ,有关各方折冲俎 ,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战  相似文献   

5.
正尊敬的法兰西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大使白林女士尊敬的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主席让-保罗·克鲁塞尔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展现中法两国50年来文化交流重要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这是中法博物馆界友好合作的一件盛事,也是中法博物馆界为中法建交50周年奉献的一份厚礼。它将载入中法文化交流的史册!本次展览虽然只有十件美术作品,但却囊括了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这五家世界著名博物馆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6.
张锡昌 《百年潮》2008,(3):19-26
1952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校法文组毕业后,进人中国外交部工作,一直主管法国事务,研究法国问题,同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因缘际会,参与了1964年中法建交的一些工作。这是我外交生涯中亲身经历的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中法建交是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新闻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炸”。40余年后的今天,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7.
正中法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两国关系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具有相似性、亲密性、创新性和战略性。中法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拥有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过去和对未来的美好梦想,政治上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和倡导多极世界。两国思想文化丰富,造就出两国民众互存好感、相互影响的历史,密切了两国民间、政治层面的交往基础。法国还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中法建交后,在诸多领域开创了新中国与外国交往的第一。1997年两国决定  相似文献   

8.
<正>戈宝权先生以著名翻译家、俄国文学研究专家闻名于世。晚年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有"文化和友谊使者"的美誉,获得众多殊荣。他的外交生涯,亦灿烂辉煌,颇富传奇色彩。1983年,我曾建议他将其峥嵘岁月撰写成《戈宝权回忆录》,丰富国史党史,为后人留下珍贵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