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风古韵     
晓东 《旅游》2001,(10)
黄山, 古称黟山, 黟县因山而得名。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 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 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黟县境内至今仍有有保护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 ,为皖南之首。西递、 宏村、 南屏、 关麓等古民居建筑村落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西递(详贝本刊20011期),宏村(详见本刊20017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早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而同在一地的南屏, 关麓却还鲜为人知。 南屏曾名叶村, 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  相似文献   

2.
余石泉 《安徽钱币》2005,(2):44-45,F007
《汉书.食货志》载:“吴以诸候即山铸钱,富埒天下。“《史记.平准书》云:”故吴诸候即山铸钱(索隐:案即训就,言就出铜之山铸钱,故下文云即山名铜山是也,一解“即山”山名也……)。”这里即山应作山名解,“即山”就是“藉山”。汉设铜官,也就是今日的铜陵“铜官山”。1986年安徽省考古所成立皖南古铜矿考古课题组,先后对青阳、南陵、繁昌、贵池、泾县、铜陵等县展开调查,从墓葬和窖藏中先后出土一些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3.
我国山名的记载及其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山名的记载及其结构变迁孙冬虎李汝雯我国的测量制图与地理考察发端很早,但长于记水而拙于记山,却是久远的传统。受自然条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山文研究相对薄弱,人们对山名及其所指地域,往往只有比较模糊的认识,这显然有碍于区域测绘的完善。清理我国山名记载的...  相似文献   

4.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秀丽、华山之险峻"于一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二游黄山,叹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  相似文献   

5.
千峰竞秀、万壑藏云的黄山是一座由地质作用的内、外营力造化而成的奇山。公园内的山石水土、峰崖谷溪就是一部宏大的地质史书,记录着黄山沉沦复崛起、湖海化峰壑的历史进程和沧桑巨变。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2004年,黄山又被该组织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拥有三顶世界级桂冠的风景胜地。  相似文献   

6.
如何游黄山     
黄山为青弋江上游源地,坐落于安徽南部,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划入风景区的精粹部分约154平方公里。陈毅元帅曾推黄山为“天下第一山”,并欣然为黄山大门题额。 黄山的前山为温泉景区,后山是云谷景区,前山的景色峻峭,后山的景色秀丽。 以往,至黄山的游客大都选择前山上,后山下,即从温泉登山,从云谷夺下山。1980年建成温泉至云谷寺的公路,旅游者大多从前山到后山上山;亦不乏从后山上,前山下者。1986年云谷寺至北海景区的白鹅岭建成长约2808米,上下站高差约773米的亚洲最长的  相似文献   

7.
大明山号称“小黄山”,不仅指其山脉系黄山余脉,更在于随处可见珍贵的黄山松及她的奇山怪石、嶙峋山体,几乎为一座微缩版的黄山。  相似文献   

8.
北固楼者,因山名也。山踞城北,城以山固,遂曰北固。梁武帝萧衍幸山北望,慨叹壮观,易名北顾。《北固山志》载,梁武帝尝题"天下第一江山",后亡佚。今见者,乃南宋吴琚所书也。兹楼由征北将军蔡谟于东晋咸康五年(339)首造之。隋唐以降,迭有兴替,至清末尽毁矣。应各界人士之建议,2009年市委、市政府决议复建。市园林局  相似文献   

9.
《文物》1986年第7期刊载了《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发掘简报》,发表了丰富的资料。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了解一些有关墓地的情况,现补充如下,以供读者参考。原简报称墓地所在的山名为"鳌凤山",但该山当地白族语自古相沿称为"由之等",译为汉语为"松子头",盖因古代山头多生松树(现已无存)而名。地方上白族语称松为"由",又白族语称羊也近于"由"之音,故此,从古到今,讹将此山名通写为汉字  相似文献   

10.
天下无山     
正"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踏遍千山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晚年如是说。他曾于明万历年间两次攀登黄山,并留下自己的游记。黄山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谜一般的吸引力,吸引着人们一次次地走向黄山,走入黄山。画家刘海粟前前后后十上黄山,最后一次登黄山时已年逾九十,仍然对黄山美景念念不忘,泼墨挥毫。学者季羡林登上黄山,终于将自己心目中的黄山变成了眼前真实的黄山,但回去后他竟然困惑了,不知道自己的黄山之行是否看到了黄山最真的一面。地貌学家崔之久五六次登黄山,才终于看清楚黄山花岗岩体的地学端倪。更有大量的黄山本地人  相似文献   

11.
徐海峰 《文物春秋》2000,(1):11-19,27
鲜卑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以山名族,属东胡族系,依地理位置分东部与西部(北部鲜卑)两大部分。西部鲜卑即拓跋鲜卑,发源于我国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嘎仙洞)。  相似文献   

12.
看过石头垒起的山,看过黄土垒成的山,却从来没有见过纯粹是由沙粒堆积成的山,这山经风吹拂,似有丝竹管弦之声作响,故名鸣沙山;见过平湖而跃的趵突泉,见过山涧潺湲流淌的清泉,却从来没有见过大漠深处澄澈的幽泉,这泉水在四面黄山围困中从不干涸,形状恰似一弯新月,故曰月牙泉。  相似文献   

13.
具茨山也称大隗山,坐落在新郑、新密、禹州三市的交界处,历史背景十分神奇.具茨山名,"具"字象两手举鼎,是祭祀活动的象征;"次(茨)"字是指神庙,或者也包括祭坛,与"具"字组合在一起,其内涵很明显地反映了举行祭祀活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潜夫山下话王符杨击在镇原县城北,君临县城、俯瞰茹水的是潜夫山。从远处看,翠柏葱葱郁郁,亭台孑然孤立。翠柏掩映之下曾有玉皇古庙,故此山有段时间称为玉皇山;此山又是镇原县境内四峰之一的中峰,所以又称中峰山。山名“潜夫”,是为纪念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响堂山拾遗     
自本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调查以来,中外学者对响堂山石窟的关注日深,有关研究文章数量颇丰,且日趋深入,但仍有一些尚未涉及或可资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故笔者不揣浅陋,拾遗数则,草成此文,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一、响堂山名考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2008,(1):27-27
《风景名胜》记者(以下简称记):恭喜您获得国家风景名胜区事业突出贡献奖,我们注意到黄山管委会及其景区也在多个奖项里皆有斩获,想听听您的获奖感言。陈素伟(以下简称陈):黄山是中国最著名的山麓之一,位列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着"黄山归来不看山"、"登黄山天下无山"的美誉,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到今天黄山以其壮丽  相似文献   

17.
有些地方,离开后会一直念念不忘;即便隔上两年,仍重整行囊不远万里,故地再游。徐霞客在1616年2月和1618年9月两游黄山,写下浩浩荡荡藻绘满眼的词句描绘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山登绝顶人为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说的是何等荡气回肠的磅礴壮美。作为我国第一个文化、自然双重世界遗产,黄山当之无愧的是“国家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8.
黄山古属徽州,因有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而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人间仙境”。凭籍黄山独特的自然资源,明清之际,黄山周边,古徽大地上活跃着一支以渐江、石涛、梅清为首,特别看重人品气节,善用枯淡的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现一种枯淡幽冷,士人逸品格调的画家群体。后来艺术大师黄宾虹、潘天寿、贺天健等人将这个画家群称之为 “黄山画派”。  相似文献   

19.
利用《隋书》中的记载,对《苏州市志》中所记横塘镇内黄山的称谓做了考证.结论是黄山并非横山,横山是太湖中的一座山,人们将两者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20.
黄山有幸,收获有许许多多的褒扬:“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名,拥有世人娓娓道来的桂冠: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区;黄山市亦有幸成为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黄山市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之地。如此丰富的内涵,均需要市志来承载与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