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颜劲松 《四川文物》2005,(1):15-20,33
郫县两处基建工地发掘、清理了27座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土坑墓。这批墓葬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战国晚期一直延续到了西汉中期,可分为战国晚期、秦代、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期四个时期,反映了秦汉文化对巴蜀文化的逐步吞侵。  相似文献   

2.
襄樊余岗战国秦汉墓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6年,在襄樊市团山镇余岗村北发掘了32座墓葬,墓葬分三区:墓子地、岭子上、卞营。墓子地和岭子上墓区的30座墓均为土坑竖穴墓,卞营墓区的2座墓为砖室墓,大部分随葬器物为陶器。这批墓葬可分为五期:战国晚期、秦统一至秦汉之际、西汉早期、西汉中期、东汉晚期。余岗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襄北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墓葬的分期、年代、秦楚关系以及埋葬习俗、文化特征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江苏淮安黄岗村墓群是一批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群,均为土坑竖穴木椁或木棺墓,以单人葬为主;还有少量合葬墓,合葬墓中又有同穴合葬和异穴合葬两种。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遗物较丰富,排列呈现出一定的早晚规律,年代基本上下承袭,为研究淮安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的分期、丧葬习俗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2014年5月至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襄阳市卸甲山墓地,抢救性清理了一座战国中期墓和十一座战国晚期至西汉墓葬,为进一步研究渭水河流域东周至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1984年8月至9月底,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考古队联合萧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抢救性发掘了战国至宋代墓葬80座,以汉代墓葬为最多。其中M9出土器物23件,类型丰富,器物组合齐全,具有典型的西汉晚期器物特征,为研究浙江地区汉代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三门峡市刚玉砂厂周边改造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161座。墓葬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年代集中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出土陶、铜、铁、玉石器等随葬品近300件。此次发掘为研究三门峡地区秦汉时期墓葬的时代演变及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长方形土坑竖穴墓32座,出土陶、铜、铁、玉、石、骨、料器等遗物200余件。根据出土遗物的形态特征判断,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是一处以秦文化为主体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8.
本报道了湖北襄阳法龙村付岗墓地的9座墓葬及出土的32件陶器和7件铜器。该墓地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发掘认为,付岗墓地可能是邹湾遗址的公共平民墓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三门峡秦人墓中洞室墓各型式的基础上,对各型式墓葬的年代分别进行了讨论,进而认为,三门峡秦人墓中的洞室墓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并一直延续到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10.
200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丰县东沟遗址和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灰坑25个、灰沟4条、墓葬11座。遗址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铁器,其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依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等,推测其年代为春秋末至战国初。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址的27座秦汉墓葬,年代跨度从战国到西汉晚期。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体现了秦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为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以及中原地区丧葬习俗的演变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2.
新郑市赵庄墓葬区是郑韩故城周边一处东周大型公共墓地,墓葬时代涵盖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墓葬形制及随葬遗物体现了郑人的埋葬制度和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3.
1999年至2006年,淮安市博物馆在金湖县徐梁村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其中部分墓葬具有同为家族墓的可能,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器形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初定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M18年代属于西汉中期。这批墓葬中M1主人身份地位最高,M18主人也应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4.
2000年4月,在配合新洲镇花山寺取土工程中,发现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12座。出土随葬品 70余件,,根据器物形态分析有3座为战国墓,余为西汉墓。  相似文献   

15.
试论涪陵小田溪墓地的分期与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晓春 《江汉考古》2002,(3):69-74,45
197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涪陵小田溪发掘了9座墓葬。研究者尚未对其年代达成共识。通过分析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本文将这9座墓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年代为战国晚期,第二组的年代为秦汉之际。  相似文献   

16.
2003年7月和2004年4月,湖南湘西自治州文物管理处在古丈县河西镇燕子窝墓地抢救性发掘战国、西汉、东汉墓葬10座,共出土文物110件。其中M8出土的一套仿铜陶礼器,造型庄重大方,彩绘纹样繁缛精细,色泽艳丽,在本地所出的楚式器中实属罕见。M9和M10所出土的器物相似性,表明了在东汉早期竖穴土坑墓与砖室墓之间的并存关系。燕子窝墓地是一处西汉末到东汉初在当地享有名望的家族墓地,出土的部分典型器物,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典型器物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指的战国秦昭王长城,其实是战国秦、统一秦和西汉前期等三个时代前后相继,经过沿用、修缮、新建等各种形式建造后所存留下的长城;文献中屡见的汉"故塞"长城是西汉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利用新建而成的;战国秦长城的结构和体系不是我们习见的明长城模式,呈现出早期长城体系不完备的共同特征。究明布纹筒瓦的渊源及在秦地的传播过程,是判断长城时代属性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跑马堤墓地是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的一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该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研究从战国到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变迁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料。本研究对该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晚期铜器的材质包括铅锡青铜和锡青铜两类,不同类型功用的器物,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西汉铜器的材质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合金元素总量相对于战国晚期铜器要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整体上,该批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但其中有3件汉代青铜容器为锻造而成,这三件锻造铜器均为敞口薄壁器物。研究结果可为汉代以后考古学和金属技术史研究提供资料,并为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演进序列的补充完善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