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吴扬州曾一度置废古鄣郡 ①,前人在对三国疆域沿革的研究中于此均失考。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一七考有废云阳郡 ②,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卷七考有废临川郡 ③、废东安郡 ④、废彭泽郡 ⑤。钱大昕及吴增仅所考孙吴扬州四个废郡均见载于《三国志·吴志》 ,废古鄣郡未见载于《三国志》 ,故失考。《三国志》无地理志 ,孙吴废故鄣郡线索袅袅 ,然两宋地理总志及方志所引南朝地志述及古鄣郡灼灼分明 ,现勾沉于下。故鄣郡为吴景帝孙休析丹阳郡所置 ,《景定建康志》卷一五 :“永安中分溧水以北六县为丹杨郡 ,仍治建业。”又 ,同书卷二○考证云 :…  相似文献   

2.
<正>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青州,统郡国六,为齐国、济南郡、乐安国、城阳郡、东莱国和长广郡。城阳郡下说:“汉置,属北海,自魏至晋分北海而立焉”。城阳郡既由北海郡分出,则北海郡当与城阳郡并置。齐国下又说:“秦置郡,汉以为国,景帝以为北海郡”,似当时的齐国即  相似文献   

3.
《宋书》卷72《文九王·巴陵哀王休若传》:“又未拜,出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永嘉临海新安五郡诸军事、领安东将军、会稽太守,率众东讨。进督吴、吴兴、晋陵三郡。寻加散骑常侍,进号卫将军,给鼓吹一部。又进督晋安□□二郡诸军事。”(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1883页)“晋安”下缺一郡名。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7,(6)
<正>墓志详记艾演的上三代,即任"将仕郎、守杨州杨子县令"的曾祖父艾钦泰。在《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吏部"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从九品下曰将仕郎。"在《新唐书·地理志五》载:淮南道"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本南兗州江都郡,武德七年曰邗州,以邗沟为名,九年更置扬州,天宝元年更郡名。……县七:……扬子,望。永淳元年析江都置。"在《新唐书·百官  相似文献   

5.
杜伏威、辅公领导的江淮农民起义军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很有影响的一支。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卷四《炀帝纪下》有关这支起义军的最早记载是 :“(大业 )十三年春正月壬子 ,齐郡贼杜伏威率众渡淮 ,攻陷历阳郡。”然而《隋书》同卷上文又记有 :“ (十二年 )九月丁酉 ,东海人杜扬州、沈觅敌等作乱 ,众至数万。右御卫将军陈击破之。”这条关于“杜扬州”的史料实际上是《隋书》本纪有关杜伏威的最早记载。上述“杜扬州”事件 ,《北史》卷一二《隋本纪》载为 :“九月丁酉 ,东海人杜伏威、扬州沈觅敌等作乱 ,众至数万 ,右御卫将军陈击破之…  相似文献   

6.
《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载 :“出子二年 ,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按《正义》:“西者 ,秦州西县 ,秦之旧地。时献公在西县 ,故迎立之”。言秦献公被立之地为秦州西县。如是 ,则“河西”之“河”字又该作何解释 ?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书·地理志》得知 ,秦代所置郡县中实无河西郡或河西县 ,故宜排除此“河西”即指河西郡或河西县的可能。而若将“河西”释为“河西之地”,则其范围涉及夷吾献给秦缪公的山陕交界的黄河以西之地 (今陕西大荔、华县一带 )。依据常识 ,庶长改迎献公仅可能在具体之地 ,故如将“河…  相似文献   

7.
秦至新莽时期汉中郡治地望冯岁平《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庶长章出楚于丹阳,瞄虏将屈,斩首八万;又攻楚汶中,取地六百里,贵汶中郡。”自此至来汶皆置有*中郡。那么,复中郡郡治何在?《从令·地理志》悦:“*中郡,户十方一千五百七...  相似文献   

8.
《隋书·地理志》勘误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地理志》清江郡巴山县下注云:“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废州,省清江入焉”。经推敲考证,此条下的“清江县”为“巴山县”之误,“省清江入焉”,应为“省入清江郡”。关于巴山县,《旧唐书·地理志》山西...  相似文献   

9.
<正> 1.第1382页(中华书局标点本,下版本同):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按“太守并称刺史”,不通。《旧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元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此“太守并称刺史”之“并”字当为“改”之误。  相似文献   

10.
郡县制度肇始于先秦,确立于秦代。检诸文献和出土资料,战国时期秦国所置郡能确定者为22郡,其他诸侯国能确定者为21郡,总共为43郡;战国时期秦国存疑17郡,扣除与其他诸侯国重叠者7郡,则战国时期全部诸侯国所置郡可达53郡。秦统一六国后,实行普遍的郡县制,"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即是在战国各诸侯国所置郡的基础上重新规划、省并而成的。秦祚虽短,然有秦一代郡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有增减,前后出现之郡可达50个;不过,细绎史料,有秦一代郡之总数却大体维持在36个左右。明乎此,则班固《汉书·地理志》所述之秦汉郡国演变,可通可解矣。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灭卫氏朝鲜置四郡。即在朝鲜本地置乐浪郡,在其属领的玄菟、临屯、真番之地置玄菟、临屯、真番三郡。初置这四郡之地即卫氏朝鲜的领域。关于这四郡的地理方位问题,中、朝、日史学家在过去发表了许多论文,其中关于乐浪、玄菟、临屯三郡的地理位置问题,各说基本上已趋于一致,唯有真番郡的方位问题,历来众说不一。综合真番考的各种论点,主要有真番在朝鲜之南和在朝鲜之北两说。置四郡以后,即真番郡在乐浪郡之南和在乐浪郡之北两说,简称在南、在北两说。而在北说中又分为在  相似文献   

12.
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凉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张轨以河西之地为主建立的一个区域性政权.西汉时,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昭帝时打败西羌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东汉增置西平、西海、西郡.晋惠帝又置狄道郡.加上陇西、南安共十郡之地.前凉的政区主要是在这十郡的基础上进行分割与增设,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各政权及北魏、北周的河西陇右政区划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晋书·地理志》不载前凉政区,《魏书·地形志》又过于疏阔,使我们难以窥其大概.清洪亮吉作《十六国  相似文献   

13.
《汉书·地理志》载桂阳郡“有金官”。宋明清的注释家对此出现了“金官说”和“铁官说”。王先谦《汉书补注》采集众说曰:“官本金作铁,引宋祁曰:‘铁官’,邵本作金官;徐松云:‘宋本作铁官’。”当代学者或持“金官说”,或持“铁官说”。《辞源》曰:“金官,采金之官。《汉书·地理志》桂阳郡……有金官。”《剑桥中国秦汉史》曰:“桂阳郡‘金官’铸造黄金。”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册第333页曰:“据《汉书·地理志》所载,设有铁官的郡或县计有:……桂阳郡。”但是,持两说的学者都没有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两者都难于成立…  相似文献   

14.
汉晋表是县和唐锁阳城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晋表氏县《汉书·地理志》 :“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 :“莽曰载武”。《后汉书·郡国志》 :“改表是曰表氏 ,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 :“(汉灵帝光和 )三年 (1 80 )自秋至明年春 ,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 ,涌水出 ,城中官寺民舍皆顿 ,县易处 ,更筑城郭。”唐李贤注曰 :“表氏故城 ,在张掖西北。”《通典·州郡四》曰 :“汉表是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又曰昭武县。汉张掖郡城亦在西北。”①《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志》云 :“表氏故城在县西 ,汉置 ,属酒泉郡。”根据以上记载 ,汉代洒泉郡表氏县 ,其位置既然在张掖西北 ,必在酒泉之东…  相似文献   

15.
王子云 《文博》2010,(5):60-64
<正>一、敦煌史地敦煌是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一百十一年)置,先是于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于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二郡。但是在春秋时其地已为秦有,如有《左传》所云:  相似文献   

16.
<正> 《后汉书·郡国志》云:“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置。”沅南县是东汉政府在当时平定了发生于武陵郡沅水流域的蛮族“叛乱”后分临沅县(当时武陵治此)之临乡地设置的。隋平陈后复并于临沅,置为武陵县(见《隋书·地理志》)。至宋乾德年间,故沅南县地又从武陵县  相似文献   

17.
《晋书》卷84《刘牢之传》:“(王)恭既死,遂代恭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军事。牢之本自小将,一朝据恭位,众情不悦,乃树用腹心徐谦之等以自强。”(中华书局,1974年,第2189页)按:《晋书》卷37《宗室·敬王恬传》:“恬既宗室勋望,有才用,孝武帝时深杖之,以为都督兖、青、冀、幽并扬州之晋陵、徐州之南北郡军事,领镇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太元十五年薨,追赠车骑将军。”  相似文献   

18.
<正> 战国后期,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在北击林胡、楼烦,辟地拓境之后,为了保障这一地区的安全,曾沿赵国北部的新边修筑长城。关于这条长城的具体走向,长期以来,一直不甚明了。爰为此文,以事考辨。 《史记·匈奴列传》说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以后,赵“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长城作为保卫赵国北部领土的屏障,必在云中、雁门与代郡的北界,由这三郡的北界地望可以推断赵武灵王长城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9.
清人杨晨《三国会要》卷10职官下载:“郡置太守,有丞、边郡丞为长史;正心一人;都尉一人,大郡或二人;司马一人。……又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计掾、门下掾、文学掾、文学祭酒、督邮、主籍、主犯、门下书佐、纲纪、循行、干铃下伍伯,多者二百余人”(中华书局1956年版).此段材料中“干铃、下伍伯”当为“干、铃下、伍伯”之误断.如《三国志》卷15载“(刘类)性又少信,每遣大吏出,辄使小吏随覆察之,白日常自于墙壁间窥闪,夜使干廉察诸曹,复以干不足信。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因地理概念不清或地理统辖关系不明而误断多处地名。现摭拾五则如下。1 《魏书·明帝纪》 :“(景初元年十二月 )分襄阳郡之叶县属义阳郡。”按 :“”后应顿开。 ,后汉侯国 ,属南郡。叶 ,后汉属南阳郡。建安十三年 ,魏武帝分南郡、南阳郡置襄阳郡 ,二县属焉。① 景初元年 ,又改属义阳郡。此盖因不明、叶为两县致误。2 《魏书·王基传》注引司马彪《战略》 :“诏征南将军王基部分诸军 ,使 (胡 )烈督万人径造沮水 ,荆州、义阳南屯宜城 ,承书夙发。”按 :“荆州”后不应断开 ,因义阳为魏荆州属郡 ,魏文帝置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