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奠基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6月2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解放初期在四川作田野考古工作的几位同志,都曾是苏先生参与筹划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4届)的学员。我们这批曾在训练班接受田野考古启蒙教育的同志,每当出差北京时,都要去考古研究所向苏先生汇报四川考古工作情况。苏先生对人和蔼可亲,海人不倦,我们向他所请教的问题,他都无不全面而透澈的交待清楚。苏先生十分关心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前的9月27日新中国的最高科学机构中国科学院即已先行设立,10月19日郭沫若被任命为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同年的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办公,此后这一天便被视作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的日子。中国科学院成立不久,自1950年4月12日起由郭宝钧带队的中国科学院考古发掘团开始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就从事考古工作,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在先生的六十余年考古生涯中,他不仅是一位学术造诣深,为中国考古学作出贡献的考古泰斗,也是一位执教育人、桃李满园、师表流芳的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旦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做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在北大学习期间乃至后来到湖北一I:作,都常常得到苏先生的谆谆教诲,这一切都使我难以忘怀。此刻悼念先生辞世,亲身经历的一些往事便历历在目。一、良师的…  相似文献   

4.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考古界的老前辈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中,对于我国考古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近代考古学方法论的探索、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考古报告编写方法完善化的追求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年来,对于我国考古干部的培养和对各地考古工作的指导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而博得了广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尊敬和爱戴。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河南文物考  相似文献   

5.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苏秉琦创建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道路理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派的过程。以两论为代表的苏秉琦学术思想,是指导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国考古学派形成和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没有出现新的能够超越它的理论或学说以前,中国考古学仍然处于苏秉琦时代。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见苏先生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苏先生出任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主任,我从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并选修了考古专业。当时苏先生42岁,魁梧的身材,稍带点严肃的表情,令人生畏。苏先生教秦汉考古学,说老实话,他并不擅长课堂讲授,讲着讲着便离了题。毕...  相似文献   

7.
苏秉琦先生简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奠基人,考古学教育主要创办者之一的苏秉琦先生,1997年6月30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8岁。噩耗传来,我们甚为悲痛。先生对陕西考古有开创之功,一贯关怀陕西考古工作,使我们深为感怀。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  相似文献   

8.
《文物》1997,(7)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苏秉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6月30日1时30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苏秉琦先生1909年10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34年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1949年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49年后在中国  相似文献   

9.
考古老前辈苏秉琦先生不幸辞世的恶耗传来,心中十分悲痛!缅怀半个多世纪以来,苏秉琦先生在考古类型学的探索、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和我国考古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孜孜不倦地工作,为我国考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损失!早在60年代初,我刚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之时,就开始聆听先生的诸多教诲。先生的话,往往给人以珍贵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先生的“宝鸡斗鸡台”、“洛阳中山路”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先生特有的摸陶片本领,使我们感到神秘,又使我们领会到一种科学而执着的精神。在我已渡过的三十…  相似文献   

10.
从区、系、类型角度考虑河南考古,可以分为豫西到豫北和其他地区两大块,后者又可分为汉水和鲁、颍水流域及苏鲁豫皖交界区等小块,各块自身特点、发展序列和道路各有差异。河南是解决夏、商文化及各自渊源和相互关系的重点地区而在全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苏秉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中,为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时值苏秉琦教授八十寿辰暨从事考古工作五十五周年之际,我们特组织一组文章,以表达文物考古界对苏秉琦教授的崇敬之情,并衷心祝愿苏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奠基人,考古教育主要创办者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6月30日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苏秉琦先生是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清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909年10月4日).1930-1934年,就学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4年由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随即到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后改为所)考古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苏秉琦先生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77年起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3.
苏秉琦先生在史前考古研究中,也曾特别关注彩陶的研究。他虽然并没有就彩陶写成专题论文,但不少论著中都涉及到彩陶研究。苏秉琦先生的彩陶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彩陶与考古学文化研究,二是彩陶演变与年代学研究,三是彩陶象征意义研究。苏秉琦先生的这些研究包括了彩陶研究最主要的几个层面,而且都有重要成果问世,对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彩陶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我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和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考古教育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苏秉请,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6月3O日1时3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8岁。苏秉沈先生是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清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9O9年IO月4日)。1934年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至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所)考古组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起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曾任考古所第—~第四届学术委员…  相似文献   

15.
深切悼念苏秉琦先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因病于1997年6月30日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苏秉琦先生作为当代中国考古学导师,他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  相似文献   

16.
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考古专业,聘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苏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承担考古教研室的重任达30年之久,培养出一支具有专长,有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既出了成果,也出了人才,为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苏秉琦教授与晋文化研究——沉痛悼念苏秉琦先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万人瞩目的伟大日子到来的前夜,惊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不幸逝世的噩耗,我们感到无比的忧伤。一代宗师的溘然长逝是我国考古学界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这不仅因...  相似文献   

18.
缅怀考古学宗师苏秉琦先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七·一”前夕,在香港就要回归祖国的美好日子里,我们敬爱的苏秉琦先生却不幸与世长辞。惊闻噩耗,我们无不悲痛万分。他老人家再也不能为其努力奋斗、献身终生的考古事业拓展宏才、论谈经纬、指点迷津了,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童明康 《四川文物》2022,(4):113-120
2019年10月12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大学举行。会议以纪念苏秉琦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为契机,诸多学者就苏秉琦先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展开交流,其中笔者针对苏先生提出的考古学“中国学派”及中国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考古学“中国学派”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中国已有一批较系统的、扎扎实实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原始材料的积累;第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第三,已培养出专业人才队伍。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应是多元的;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对文明要素的认定要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时需要系统地研究遗迹遗物组合;文字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十分重要。总之,中国文明起源有自己独特的道路,应当下大力气探索,这也是“中国学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苏秉琦是中国高等学校考古学教育的开拓者,他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负责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田野实习和年轻教师的培养,成绩卓著。在北大先后成立考古学系和考古文博学院后仍然不断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他有教无类,奖掖后学,全国有许多考古学者都曾得到他的指教与帮助。他为提高考古学研究的水平,为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而竭尽毕生的精力。他崇高的风范受到学界普遍的推崇,他是我们永远的导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