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妮 《沧桑》2014,(5):20-22
晋商是自明清以来就活跃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商人群体。晋商历经数个世纪而不衰,成为了中国商业的翘楚,一直以来为人所称道。然而,因为其固有的弱点和西方新兴银行的竞争,晋商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下去。关于其衰落原因一直以来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则主要以晋商老号的地理位置为切入点,从这一角度分析晋商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晋帮商人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人集团,雄霸国内商界长达5个多世纪,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有“汇通天下”之美称,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现在还有“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大量详尽的史料告诉我们,明清以来,中国最富有的省份就是山西,这里是全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清代的全国商业领域中,人数最多、资本最雄厚、散布最广的也是来自山西的商人。如此闻名国内外的著名商帮,在清末又是如何衰落的呢?晋商的衰落主要是在清末。造成晋商衰落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清政府的腐败和压榨。对于晋商可以说是成也…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晋商素以财雄天下而称。晋商家族动辄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两白银的资产。白银对于晋商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商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在传世的历史银锭中.其铭上晋商又留下了什么与之相关的印记呢?  相似文献   

4.
以代际流动这一社会学视角为切入点,研究商人家族代际流动问题,有助于从动态的历史性角度找出影响代际流动趋势的因素。晋商家族代际流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文章以榆次常氏家族为例进行了分析。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子代多继承父业进行经商,从商人数比例远大于从事其它职业的比例,其成员通过捐纳或结交官员上行流动。嘉道年间,东掌制趋于完善,财东不直接参与商业经营,家族人口产生富余,致使未从事商业的子孙转向读书科举或另谋它途。晋商家族代际流动状况还揭示了特定时代商人阶层的发展动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晋商家族商业破产,社会地位整体下降,而重视读书科举教育的家族成员转型为新精英阶层。  相似文献   

5.
清代晋中奢靡之风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晋中奢风甚炽,弥漫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风尚的形成是商人直接导引的结果;同 时,它又进一步驱人于商途,促进了晋中社会区域性商业繁荣和区域商帮--晋商的发展,从而使清代晋中奢 靡之风愈演愈烈,流风久远。  相似文献   

6.
王智庆  李存华 《沧桑》2008,(3):28-30
本文介绍并剖析了晋东商业望族平定乱流村石氏家族的兴衰荣落,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晋东商业文化的关注,将晋商学的研究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7.
正山西介休冀家,系明清两朝山西商帮中最有实力者之一,冀家经商起步于明正德年间,经数代人艰辛努力传承至冀家第十五世冀之瑜时,冀家商业已具规模,到清嘉庆、道光时冀家商业在冀之瑜之孙冀国定手中发展强盛。到清同治、光绪初期,冀以龢将冀氏商业推向鼎盛,光绪末年衰落。《晋商冀家》作者将冀家经商发展史,用编年体例由远及近分章分篇叙述。文中还收录了《冀氏族谱》《冀以正(贞  相似文献   

8.
初议历史地理环境中晋商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可文 《人文地理》1997,12(2):62-65
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中,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农业经济和文化的山西商业,封建社会的前期,在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商业发展缓慢,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全国战乱不断,山西首当其冲,传统农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衰落,促使与传统观念相悖的"重商"思想开始抬头,山西的商业经济不断兴盛,晋商文化逐渐形成,近代以后,由于山西商业自身的封建落后,难于对抗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冲击,迅速步入衰落。  相似文献   

9.
基于民俗学理论与历史学知识,从分析晋商与民俗环境间的关系入手,选择晋商商帮诸多家族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家族——曹家为研究对象,以整个明清晋商为大背景,以曹家经营状况为切入点,深入细致剖析其家族经营管理中的商贸习俗特点,从而以小见大的体现出具有整体性广泛性意义的内容,以此探求民俗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晋商是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在晋商备受世人关注研究的同时其家族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明清时期晋商发展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史的角度深入发掘晋商繁华的背后,晋商家族中女性在晋商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她们极为辛酸命运。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由刘建民先生主编的《晋商史料集成》丛书,共计88卷本,被视为国内首部全面反映晋商生意往来、日常生活、家规店训、起家守业等内容的史料集大成者。凡是晋商在经营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种种原始文书资料,如来往信函、贸易账册、生意手折、经商契据、商业合约、商人著述、行商规程、商品广告、生活杂记、家庭家族等等,都记录在案,类型庞杂,数量巨大,全面呈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山西晋商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2.
历史如风,一吹即散。但是,有时历史又被我们不小心翻腾出来。来到了山西,走到了西口,便想到了晋商。晋商便是从这里开始离开故土,为生计奔波口外。一啸西风,一片残瓦,都洋溢着晋商的味道。夜宿西口,听风闻雨,如歌如诉。山西因晋商而闻名,晋商据山西而发迹。漫漫黄土中淹没着一个商业王国的旧梦。晋商的商业版图北到沙俄,西到欧洲,东至朝鲜、日本,盛极一时,这是何等的气魄。"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1)。晋商几百年的基业在近代几十年间毁坏殆尽,个中原因既有时局恶化又有自身不思变通,逢此多事之秋,晋商逐步衰败。晋商渐行渐远,唯有晋商大院,百年兀立。走进大院,揭开历史的一角,窥探一下晋商昔日的荣光。  相似文献   

13.
<正>闽商是我国历史上的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等商帮齐名。现今晋商、徽商等传统商帮已衰落,闽商却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活跃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舞台。闽商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其所处的环境和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经商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换言之,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造就了闽商。一方面,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有众多优良的港湾。较为发达的造船航海技术为闽商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福建地狭民  相似文献   

14.
白明东 《沧桑》2008,(4):55-56
榆次常家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特色。常家世代以儒贾为业,亦儒亦贾,重商而不轻学,重学而不轻商,商学互补、商学互长。在良好家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常家子弟,有志四方,竭力经营,接力相传,不断拓展经营业务、经营领域,造就了一门晋商旺族。  相似文献   

15.
议晋商的商业文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贡振羽 《沧桑》2009,(1):38-39
山西商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商业经营,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晋商商业文化。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等鲜明的商业文化特点,使得晋商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绩,并对现代商业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奇台晋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奇台的八大商帮中,以晋帮的实力最为雄厚。晋商每年来往奇台-归化之间。除了商品零售和批发业外,晋商还经营烧锅、皮房、酱园、醋铺等业务。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晋商传统的经营方式落后于时代潮流,从此,晋商在奇台渐次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一代又一代晋商前赴后继、艰苦卓绝地从事商业金融活动,取得了其他地方商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在这一过程中,晋商秉承契约精神,建立了体系完备且极具技术操作性的会计制度以及独特的、代表中国传统最高水平的商业金融体制,再加上其特殊的制度及地域文化,为后世留下大量珍贵的民间契约文书资料.世事沧桑,战争、内乱使这些资料损...  相似文献   

18.
刘秀敏 《沧桑》2009,(5):49-50
晋商作为中国明清三大商帮(晋、徽、湖)之首,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业集团,他们经营的行业种类繁多,商业资本雄厚,活动区域广大。而晋商独树一帜,形成规模,是从明初才起步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康、雍、乾时代,道光初年票号创设后,把晋商推上全国领先地位。它把优秀做人哲学融于商业经营活动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人之道,拓展了儒家文化在商业领域中的影响,创造了商号五百年的历史,并为我们留下了有旺盛生命力的晋商文化。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在中国商业和金融史上写下众多“第一”的晋商在明清叱咤商海500年的沉浮中为世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思和浓郁的传奇色彩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比晋商大院更具特色、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晋商会馆则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神奇魅力了。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商家,不但善于商业经营,而且善于宣传自己。明清晋商在他的经营过程中,尤其注重商业的门面包装和宣传。明清晋商的包装首先从为商号起名开始。在明清晋商的队伍中,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家族———乔家。祁县乔家之所以从清朝前期乔贵发时期的一无所有,发展到清朝中后期乔致庸时期的家财万贯,纵然有多种原因,但精于包装,善于从点点滴滴推销自己,无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如,乔家在包头开的第一个铺面叫“广盛公”,———这是乔家发家始祖乔贵发为自己的子孙留下的第一个响当当的、经过经心筹谋而起的名字。其中,广”:范围上大无边,数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