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昌地处边陲,在交通不发达的清末民初,对省内外消息往往闭塞,就是政府官方大事也经常迟到。虽然为此,但自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仅西昌市竟有留学生32名,留日留法均有,尤以留日居多,归国后成了国家有用之材,不少成为孙中山同盟会分布在各地组织武装起义的积极分子,直接参加武昌起义者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2.
风戈 《文史天地》2011,(4):93-93
日本人阿部仲麻吕(公元698—770年)是古代在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外国人。阿部仲麻吕自幼聪敏好学,18岁被选为遣唐留学生。717年,阿部等500多名留学生和留学僧,不畏惊涛骇浪,乘船来到开元盛世的唐代京城长安,学习先进的唐代文化。这批人学成归国后,为传播唐代文化做了积极的贡献。阿部仲麻吕才华出众,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从长安太学毕业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中了进士。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大批派遣留学生,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湖广总督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廷的合奏提议获准后逐步开始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廷规定各省派留学生须有定额,其中规定贵州省每年送3名。但当时贵州未能照办。贵州派遣留学生,是林绍林主黔后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裘燕江 《古今谈》2005,(4):9-12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徇清政府敦请,颁布了《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于是,日本中国留学界风潮骤起。12月14日,中国留学生8000人总罢课。8日陈天华愤于媒体诋毁,在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以示抗议。“学生咸倡归国之议,瑾亦主张之。又为其指挥,纷扰匝月。”秋瑾再归国,陶成章介绍至敖嘉熊,得转荐浔溪女校任教员。后辞职而去。此时,日本留学生退学抵沪者,一时达3000人。  相似文献   

5.
四川西昌发现的王莽、东汉铸钱窖藏和遗址刘世旭,张正宁1976年2月25日,西昌县石嘉公社(今洛古坡乡)发现一处窖藏,出土货泉钱范五件、铜锤二件、铜锭十七件近二千斤。另外,1987年3月,凉山州和西昌市文物普查办公室在西昌市东平村发现东汉大型铸钱遗址一...  相似文献   

6.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率领大批人马出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原来秦朝设置的邓都县(今西昌)设立了越郡。公元前111年在郡下设“卑水”等县。三国时,蜀汉建新三年(224年)诸葛亮南征攻越,曾在凉山州东部“军卑水”,目的是将高定元的部众引至卑水聚歼。《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去司治东二百里,元为北社县,属建昌路(唐中期在西昌设立建昌府)。明初因之,后改碧舍县”。卑水县、北社县、碧舍县皆语汉异译,同指一地方行政建制。那么古时候的卑水县究竟在何处?史学家们各持己见,大致有:雷波、宁南、会理…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3年、1944年从东南亚占领区选拔了两期,共205名"南方特别留学生",以培养配合其实施军政统治的"协力者"。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在各地入学的留学生,均受日本政府、学校、宪兵和特高警察的严密监控。日本此举刺激了他们的民族感情,以致有人回国后反而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战败投降后,"南方特别留学生"大部分归国,仅有少数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他们回国后或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或成为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或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并非如某些日本学者所言是日本政府和学校所赐,而是他们个人努力和战后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趋势使然。  相似文献   

8.
<正>(南京)教育部发表民国二十年(1931年)留学生人数,统计共为730名。其中公费52名,自费678名。留学生国别以日本最多,占全数41%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研究》2006,(2):225-225
2005年9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宏斌《鸦片——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1895-1945)》,28万字。该书分七章记述、揭露了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的全过程:毒品的种类与国际禁毒公约,日本对台湾的鸦片“渐禁”政策(1895-1945年),日本对伪满洲国的鸦片统制(1931-1945年),华中宏济善堂的贩毒活动(1937-1945年),日本在华南地区的纵毒活动(1938-1945年)。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开学伊始,敦煌学基地又招收了三名来自美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位是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邝蓝岚,一位是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山本孝子,还有一位是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中正大学的张家豪。此前一直在敦煌学基地留学的还有:日本龙谷大学的渡边慎吾、神户大学的田林启、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杨郁如,目前共有6位国外与中国台湾地区留学生。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降,日本外务省为培养精通汉语的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来华。具体而言,外务省自1874年将留学生安排在北京学习,是对华派遣留学生之始;至1883年制定《清国北京留学生规则》,使留学生派遣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随后10余年间,留学生派遣制度在留学生选拔、在华培养及期满后安置等方面日臻完善;至1894年颁布《外务省留学生规程》时,将留华学生派遣纳入海外留学生派遣的整体制度框架;1919年又改将留华学生委托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培养,但以失败告终。外务省对华派遣留学生制度与近代中国之关联不可小觑,且培养出大量外交人才,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受制于日本侵华政策,其最终沦为侵略附庸,折射出时代的光与影。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久春  蒋龙  姚芳 《百年潮》2008,(11):56-59
中国自19世纪70年代向美国、欧洲公派留学生,清末又有很多青年人到日本求学,其中有不少学生攻读工学学位。到1949年,共派出公费留学生约3万人,另外还有一些自费留学生。这些人中大部分后都回国了,为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20世纪50年代,中国以不同途径向苏联派出了大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人才。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部省虽自明治初年起便负责管理并对外派遣留学生,但在其后近30年间从未派遣学生来华留学。随着日本帝国大学中分科大学的设置、讲座制的引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文部省为培养胜任汉学等相关讲座的教师,自1899年起对华派遣留学生,从而开启日本学术型留华学生的先河,其中服部宇之吉便是名副其实的首位文部省留华学生。至1920年通过派遣留学生补充各新建大学师资的目的基本达成后,文部省又废止原有制度,代之以派遣"在外研究员",但与前期变化不大。文部省留华学生虽起步较晚且人数有限,受重视程度不及留学欧美者,并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但在近代日本对华派遣留学生史、日本汉学发展史,乃至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回国五十年——建国初期回国旅日华侨留学生文集》一书为中心,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20世纪后期从日本归国的华侨留学生在国内工作与生活的情况,希望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国华侨历史与日本华侨华人历史的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唐盛时期的长安是亚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唐帝国周围许多国家的使者和留学生沓至纷来,络绎不绝,其中以日本为最多。而在这些日本遣唐使和遣唐留学生中,吉备真备是最有成就者之一。正如日本史书《续日本记》卷三十三中所载:“在研究经史,广修学问中,名扬唐代的我国留学生唯有大臣(吉备真备)和朝衡(阿倍仲麻吕)二人。”吉备真备作为遣唐留学生和遣唐使  相似文献   

16.
《巴蜀史志》2014,(2):49-50
1946年7月,云南省工委接南方局通知,调马识途立刻回四川工作。他顺利到达重庆,到四川省委(中共中央重庆分局,统管西南各地的党组织)报到,省委决定派马识途到成都担任成都工委副书记(成都工委原名川康特委,管辖范围包括成都市、川西区、川南区、雅安、乐山一带及西昌地区)。1946年9月。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北夹击进军西昌,消灭了国民党蒋介石盘踞在宁属地区的军事力量和地方反动武装,西昌各族人民终于在1950年3月27日迎来了彻底解放。西昌各族各界的妇女姐妹也从此站了起来。我于1943年6月参加革命后,先后在原籍山西省的洪洞县、赵城县从事妇女和教育等工作。1950年4月底,根据革命工作需要,党组织分配我到西康省西昌县开展妇女工作。当时,西昌的妇女工作尚有一定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留学生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就日本留学生档案著录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加以解析,以求得留学生档案数据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揽航天城美景赏川西南风情西昌、泸沽湖四日游○刘龙泉位于四川西南部成昆铁路中段的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驰名中外的航天城。这里山川峻秀,四季如春。境内居住着28个民族,尤以泸沽湖能歌善舞和具有独特民俗的纳日(摩梭)人最令人向往。是一条游览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20.
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王奇生七七事变发生后,在日本的数千名中国留学生愤然返国。此次归国行动与以往不同,弃学归来的学子们没有再返回日本续学。查阅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在1938—1945年的赴日留学生统计表上,均记载为“零”。①虽然国民政府停止派遣留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