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神州》2010,(9):7-7
今年国庆节前,国新办将在国际主流媒体,面向世界观众,播放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片长30秒,将由50多位中国各界名人来诠释中国形象。这是国家形象宣传片项目总策划人朱幼光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从去年11月开始,国新办召集国内多家知名广告公司,  相似文献   

2.
王鑫  吴晋峰  李蕾  郭峰 《人文地理》2012,27(5):128-133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满意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均值比较法,探索性地研究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感知形象。对外国游客认可的中国独特形象、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认知形象的主导因素、不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认知形象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三点建议:塑造鲜明国家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改善交通接待设施,着力优化旅游环境;更新换代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本研究可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设计和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东西     
动漫与中国形象从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巨幅国家形象宣传片,到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以中国历史古迹影片为主的纪录片频道,中国用各种方法来宣传自己。不过,展示红旗和长城图片可能不是赢得观众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秘鲁为例,通过定量实证研究揭示了海外华人形象的微观内容构成及其不同维度对于华人群体评价和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秘鲁社会存在十五项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的华人形象内容,并在整体上可被分为三个维度:体现华人积极态度与情感的“秘鲁华人热情”维度、展现华人较高能力水平的“秘鲁华人能力”维度以及涉及华人负面形象的“秘鲁华人消极表现”维度。三个维度对于当地社会有关华人群体的好感度、认可度和接受度有着显著却不尽相同的影响,对于中国国家的好感度和呈现的期盼度同样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以国别为研究单元,明确华人形象内容、结构与影响,能够为改善移居国对华人群体的评价和中国国家形象感知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睿恒 《历史研究》2016,(4):80-97,190,19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赵曦 《神州》2012,(21):195
中国西部电影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史上最突出的思潮和现象之一,已经构成了可观的创作成绩和成熟的艺术样态。本文以中国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演变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西部电影的发展链条之上,透过对其形象塑造的分析,试图梳理中国西部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邓文迪在听证会上挥舞双臂奋起保卫丈夫默多克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疯传,她渐渐成为中国新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陈建 《丝绸之路》2009,(8):62-65
在1989~2008年的巾同文学里,关于越南的完整描写几乎没有,但在众多文人骚客的游记与札记中,却存在大量关于越南国家形象的零散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越关系改善之后,许多中国的文人骚客都怀着一种好奇而又独特的心态踏上越南的国土,他们用对比的眼光、大国的心理去看待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邻国,以中国文人骚客少有的俯视心态描绘出来一个异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通过建交谈判、参加日内瓦会议、与印度和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亚非会议、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活动,以及邀请外国政要、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来华访问参观等官方和民间外交活动,将和平共处外交政策付诸实践,成功地"自塑"了新中国与各国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同时,中国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政要交往、国际新闻及个人叙述中"他塑"了"中国是真心诚意希望和平共处的""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得和平""中国已被普遍承认是一支国际力量"及"从长远来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很可能在中国"等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苗学玲 《旅游科学》2005,19(4):64-70
本文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3年收录的185篇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由表及里梳理10年来国内这一方面研究的发展脉络,聚焦核心理论的演化,揭示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研究发现,文献篇名以“形象定位和设计”最为普遍,形象策划是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主题;“城市形象”、“企业识别系统”和“市场定位”是国内旅游目的地策划理论形成的基础,并从已有理论中归纳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简化模型”。文章最后指出,由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转向形象管理,更多关注形象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将是国内未来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寞轩 《神州》2013,(24):231-231
在新中国美术史初期,在对国家形象进行建构时,工农兵形象是极为重要的题材创作组成内容。在当代“文艺服务于工农兵”这一文艺思想的驱动下,随着国家建设题材不断兴起,工人美术形象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初期主要工人美术形象是钢铁工人和煤矿工人。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及石油产业的不断发展,石油工人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很大提高,而石油工人这一形象也成为了工人美术形象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引发了以石油工人形象为基本题材的创作热潮。本文通过实例对这一创造热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其中存在的工人美术作品失真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袁源 《神州民俗》2009,(8):55-56,63
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的近邻,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反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客体对象。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从一条充满危险的恶龙逐渐转变成一只温和的大象,表明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彰显了其“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因而赢得了东南亚各国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三部华人题材的德语故事片为样本,分析了三部影片的内容及其与德媒涉华报道之关联、三部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德国人关于华人和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显示,影片都设定有与其主题相应的、关于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总体性认识框架,在该框架下影片将德国社会关于中国和华人的各种具体认知融合在一起,这些框架包括中国经济崛起框架、对华政治偏见框架、华人非法移民框架等。华人题材的德语影片对于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建构,一方面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另一方面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华人题材电影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14.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出的毛泽东“为巩固自己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而“一边倒”,高岗问题也是影响毛泽东作出“一边倒”决定的重大因素等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边倒”是新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叶晋良 《神州》2012,(15):6
从人类文明初始,女性以其生育、哺乳的独特社会功能承担,成为人类精神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但由于文明之进步,社会之形成,秩序之修订,女性崇拜的形象也随之改变,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先进发达的农业文明,促使中国文化较早的经过蒙昧时代,直接进入具有文明秩序的封建时代,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女性崇拜形象也为之发生嬗变,爱神并未在中国文明中实现长期独立的发展,反而迅速被美神所取代,但却一直以异化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6.
声音     
《中华遗产》2012,(2):8-9
“龙过去、现在、未来都应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肩光说,一个国家的代表形象要有稳定性和历史感,中国有史以来国际公认的代表形象就是“龙”。可是近年来这庞然大物被自己的子孙逐步缩小了,特别是在国际场合,中国媒体乖口有关机构不敢理直气壮地亮出龙的形象.生怕外国人误解中华,理由是“龙在西方是邪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龙凤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民的龙凤观,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也有很大差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龙凤这两种“生物”从萌生到定型,在形象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它们的精神品格一直影响着人们,它们的形象也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8.
黄蔚 《丝绸之路》2011,(22):119-120
本文从认知模式和实践可行性两方面分析了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全面"策略的必要性,认为传播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信息是塑造"全面中国"形象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实施"全面"策略,应当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高外事活动技巧,主动引导舆论,拓宽"以人为本"的交流渠道,通过向外部世界提供充足、可信、便捷的信息,抢夺舆论阵地,争夺国际话语权,掌握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权,从而更有效地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王璐 《神州》2014,(14):21-21
在世界文化史上,多元文化碰撞和互相渗透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文化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渐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在研究实践中,前者是中国学者谈论较多的话题,而后者无论是从事研究的人数还是所取得的成果相对来说要少的多,这与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相宜。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由一系列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截然相反的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特征构成,这些印象特征像保留剧目一样,是基本固定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就像在不同的演季中一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挑选其中一个侧面的精神特征,将其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内容丰富,是新中国国家利益实践的指导思想。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战争的根源,新中国和平与发展环境的争取和维护既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与团结,又取决于世界人民的不屈斗争,而战争与革命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平与发展则相对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是毛泽东对当时时代主题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