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锥形器是良渚文化墓葬中的重要随葬品,它不但与琮壁共存于良渚大墓中,而且在良渚小墓中也时有所见。然而尽管玉锥形器是原始文化的遗物,可历史以来未曾引起过儒家文人的重视,不但传世品不多,也很少见于著录。究其根源,主要是前人对它的性质和作用不明,如清代学者吴大在《古玉图考》中,只是按照史料的记载,将它当作“塞耳之王真”来看待。嗣后,罗振玉在为《有竹斋藏古玉谱》作序时指出:“若塞耳之王真,非耳所可容”,虽对其持不同看法,然也只是提出或可是一种耳坠的见解。可见良渚文化中的玉锥形器在前人的眼里,不过是属于装饰品一类的蕞…  相似文献   

2.
吴敬 《东南文化》2004,(6):77-82
通过对良渚文化高台大墓中出土玉锥形器的类型学研究,探讨了此种器物两种器型的用途及其分化,并对带有纹饰的一类器型的宗教含义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玉虎是商周时期比较重要的一类玉器,文献上称为琥。《周礼》将它作为礼玉,列为六瑞之一。但先秦文献中缺乏对琥具体形象的记述。历代经学和金石学家对琥也不甚了解,例如清代吴大澂就曾将1件东汉至六朝常见的玉豚误认为琥。我们现时所能见到的玉虎,差不多全是出自墓葬中的发掘品,因此对玉  相似文献   

4.
王铁中 《文博》2008,12(1):43-49
河姆渡文化蝶(鸟)形器、陶器上的纹饰与良渚玉冠形器、"神人兽面纹"纹饰的一些联系,从八十年代就为中外一些学者所注意. 日本学者林巳奈夫早在1981年就曾注意到河姆渡蝶(鸟)形器与良渚文化玉冠形器的某种渊源.  相似文献   

5.
毕海 《文物天地》2023,(7):100-103
本文通过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乾隆御题诗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璜与浙江余杭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半璧状玉璜以及清代宫廷用玉作比较,从器形、玉料、纹饰、制作工艺、诗文、铭刻和著录等几个方面对这件玉璜进行详细释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8件吴大澂旧藏玉器的器形、工艺、年代和著录研究,以及对其材质和次生色分布的科学分析,发现其均为透闪石质软玉,部分器物有人工做色痕迹。同时,作者结合文献记载,推断吴大澂至迟自1887年涉猎玉器收藏,获得方式包括收购、交换和受赠,来源主要为厂肆,较少亲力寻访购入,其玉器藏品种类丰富,其中不乏仿古器物,早期器物占比较大,尤多大体量的史前玉器。清晚期玉器作伪兴盛,人工做色普遍。北京、陕西、河南、苏州、扬州、上海等地是重要的古玉器流通地,也可能是重要的仿古玉生产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刊发了一件晚清重臣张之洞致吴大澂的信札,它不仅是研究张之洞和晚清史的珍贵历史资料,亦是张之洞的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8.
<正>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下文简称ROM)是海外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藏有中国古玉一千四百余件,其中最珍贵者当属晚清名士吴大澂旧藏古玉,由怀履光(Wiliam Charles White,公元一八七三~一九六○年)主教于一九二七至一九二八年为ROM购藏。不久前ROM  相似文献   

9.
黄帝受命有云瑞 夷巫事神琢瑞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山文化墓葬发掘出土的上百件玉器中,玉箍和玉勾云形器是重要的玉神器,尤以玉勾云形器为最最重要之事神用巫玉。其表面器形构架由(?)三种图案组合成复合勾云纹造型,反映了红山文化群体对"云"、"雨"的崇敬和期盼。其深层内涵则是云上有天、天上有神,天神是至高无上之神,具有权威性和震慑性,也为红山文化群体视为保护神加以膜拜。玉勾云形器、玉龙、兽面饰块形器等红山文化玉神器均以云纹作结构框架并普遍应用,说明其群体以崇敬云天为己任,并创建了高度发达的东夷玉文化板块。此一玉文化或可能与"黄帝受命有云瑞"、"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的记载有关联。而"玉勾云形器"之名称不甚准确,经考证古文献,应为"吉云饰玉神器"、"玉吉云形器",宜定名为"玉瑞云纹饰"。  相似文献   

10.
刘燕萍 《收藏家》2015,(4):70-74
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就玉器纹饰所表现出的内涵来说,良渚文化明显要比红山文化更为复杂,大概这与当时人群聚居的密度以及气候环境对生存的普遍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同时,玉器质地的硬度对纹饰设计也存在着决定性的影响,良渚文化玉器的用玉除了筒状箍形器的质地硬度较高以外,多是质地偏软的地方杂玉,易于雕刻,  相似文献   

11.
安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异形器",出土于殷墟刘家庄北地。本文结合铜器铭文以及甲骨文献,认为该器应与战争有关,主要用于攻破对方的城门、寨门等防御设施。应称为"破门器"。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4,(8)
<正>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典型器类,也是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玉器。这类玉器,虽然光素无纹,却用料甚大,掏大而长的中孔也甚费工费时,说明其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1]。但关于这类玉器的功能,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臂饰或腕饰,有人认为是舀米的实用之器,也有人将其称为"箍形玉"、"玉箍形器"或"马蹄状玉箍",认为是一种具有束发功能的玉箍[2]。之后,郭大顺依照这类玉器自身的造型和形制,将其定名为"斜  相似文献   

13.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物,揭示了古蜀化的灿烂,遗址时代约相当于商周时期。其中有一些形制较为特别的器物,如玉“牌形器”。中对此作了探讨和比较研究,认为玉“牌形器”应为眼形器。  相似文献   

14.
江阴高城墩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遗址位于江阴市石庄镇,是目前所知纬度最北、距长江最近的良渚文化高台墓地,1999年11月至2000年6月发掘。高城墩遗址是人工堆筑的高土台墓地,发现的14座墓葬总体呈人字形排列,以M13为中心,墓葬已普遍使用棺椁。14座墓葬共出土玉、石、陶器232组369件。其中玉器153组287件,种类有琮、璧、钺、镯、锥形器、坠、串饰、指环及珠、管等;石器有钺、斧、有段锛、镞等;陶器有鼎、豆、罐、壶等。墓葬时代大体应属良渚文化中期偏晚阶段。  相似文献   

15.
梁彦民 《文博》2008,(2):37-39
殷周青铜器中有一类形制奇特的器物,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古代用来调颜料的器物,称为调色器.如图1是1966年12月在岐山县贺家村西周墓葬中出土的调色器,通高15厘米[1].这是件方体的器物,空腔,中部有一圆孔上下贯通,四角各连一圆筒形器,圆筒下部为乳状实心足.器前连接一昂首兽头.器身左右各有一个半环状的耳,上部装饰着兽头.  相似文献   

16.
汪涛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4,(4):168-173
<正>苏富比2014年春拍中,有一批有铭青铜器原来为清末名士吴大澂、张廷济、刘体智的收藏,其后辗转到日本,为私家所藏。这些青铜器铭文在清末就已经被著录,且都曾收入民国时期青铜器铭文集大成的《三代吉金文存》(《三代》)1,相应的,当代铭文著作《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集成》)也都有录入。这样流传有序的青铜器,在古代艺术品收藏中格外珍贵,特别是这些青铜器大部分的器影图像,并未曾公开。尤其吴大澂的青铜器与他的著录拓本同时出现,器、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吴家店村村民王成在当地河套发现一件陶质筒形器,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件双釉小瓷碗,推测这些东西是暴雨后从墓葬中冲出来的。筒形器高39、口径39厘米,为圆筒形,上口花边式宽沿外侈,沿宽5.6厘米,上饰凸弦纹及锥刺纹,与  相似文献   

18.
花厅墓地出土玉器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自身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两部分。长方形钺、环璧类玉器和各种耳饰,应是大汶口文化的自身因素。刻有神徽的玉琮、琮形管、玉璜、玉梳背、刻有神徽纹样的玉锥形器和有段玉锛以及多数串饰,则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花厅墓地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玉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玉器文化体系。到花厅墓地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以玉钺、大型玉刀、各种环璧、牙璧及梯形绿松石耳饰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器文化。这一玉器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余杭县安溪瑶山12号墓考古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山位于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东苕溪北,下溪湾村西北,海拔35米,紧靠天目山北支的乌尖、大遮诸山,东邻德清县三合乡,山顶为熟土堆成,1973年在东南部剥土采石,发现西汉土坑墓数座,村民耕作时曾出土零星小玉管,因此被作为控制保护范围. 1987年5月1日,部分村民上山盗挖古墓,被乡干部得悉后及时制止。省、市、县有关领导会同文物管理部门、公安、司法机关,立即赶赴现场。经调查,收回被盗挖玉器344件,经整理后有41件(组),计玉琮7件,半圆形冠饰4件(1组),玉锥形饰9件,刻花玉管37件,玉钺、小玉琮、玉圈足、坠、玉盖钮、玉匕、玉匙、带卯杖端饰、镶插端饰各1件,带盖柱形饰1组,柱形饰9件,大玉管2件,玉珠22颗,玉泡珠3颗,玉管233节,镶嵌玉27粒,器型计达20多种,均属牙白色透闪石软玉,大都带有黄色筋络和斑纹,经加工雕刻后,打磨抛光,表面有闪亮光泽。 当年5月5日至6月4日,瑶山盗掘现场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发现一处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和12座压在祭坛上的良渚大墓。被盗掘的这座墓编为M12,处于祭坛的红土台中心位置,打破祭坛红土台的南边和灰土围沟,位于M2之西、M7之东,(参见本文“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及墓葬”图)从发掘现场看,M1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约180°左右,墓坑长3.1、宽1.6、深  相似文献   

20.
<正>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双联玉管,外观精美,质地精良,其功用众说纷纭,主要有“笔套”说和“勺子柄饰”说。根据不同时期墓葬出土锥形器、管形器的实例,结合文献里有关笄、簪的记载,我们认为双联玉管作为西汉楚王的生活用玉,应是放置笄、簪的容器——簪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