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古士族阶层的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深厚积累。从研究路径和成果来看,大体呈现出若干"二元对立"的态势:宏观叙事与个案研究、政治史脉络与社会史取向、考证分析与数量统计、婚姻仕宦等硬实力与家学门风等软实力,等等。这些因素又相互交叉和影响,构成百余年士族研究的主要特征。其中,个案研究作为研究方法被使用于士族研究,肇端于1951年守屋美都雄通过太原王氏系谱的个  相似文献   

2.
本书英文版于1978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收于杜希德(DenisTwitchett)主编的“剑桥中华文史丛刊”。基础是伊沛霞(Patri—ciaEbrey)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该书是最早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古大族的著作之一。1982年,周一良先生首次向中国史学界介绍此书(《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士族个案研究风靡中古史学界。  相似文献   

3.
<正>研究中古史,士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历代前辈先贤都有精辟论述,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有所推进则是今日学人所面临的难题。范兆飞所著《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提供了这样的范例。范著全书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构成。绪论介绍了作者的研究旨趣,其中对学术史的梳理较显功力。正文按时代先后顺序,论述了太原地区的士族群体从东汉经魏晋直至隋唐的发展历程。第一章至第三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讨论了太原士族群体的兴起以及在  相似文献   

4.
<正>一、士族社会史研究的"边缘化"在士族研究的历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即"士族政治"一直是处于"显学"地位的研究课题。时至今日,虽然士族研究出现了诸如谱系书写、家族网络等新的研究路径,但依然是在政治史框架下进行的局部更新。士族政治史的研究取向是中古特定文本叙述下的产物,不仅由士族本身参与政治的历史特性决定,同时,士族与政治的互动研究亦可实现学者探寻中古历史发展脉络的特定诉求。诸如古代史的  相似文献   

5.
正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朱正业教授著《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于2020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将宏观考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档案、报刊、方志等资料进行解读,从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水患的分布特点与影响、水利事业的开展与奖惩机制的构建、政府的赈灾举措等方面,对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门阀士族自东汉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拥有着特殊优越的地位。作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它活跃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但到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已逐步走向衰微。而在武则天掌权的前后一段时期,由于君相权力之争,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以及士族自身的不足等原因,使得门阀制度经历了一次致命的震荡,士族地位直线下降,加速了门阀制度及士族的消亡。  相似文献   

7.
正继《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人民出版社,2018年)和《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之后,王善军教授推出了这部《宋代世家个案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该书共计296页、27万字。除"绪论"外,以10章的篇幅,个案研究的方式,再次深入研究宋代的士人家族(作  相似文献   

8.
书讯     
《世界历史》2006,(3):140-140
刘成和马约生所著《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一书已由重庆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全书约27万字。该书试图对欧洲社会民主主义进行整体考察,并详细研究欧洲主要社会民主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该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论述社会民主主义的起源、内部斗争和分化;第二章阐述社会党国际的发生和发展;第三、四、五、六章分别对德国、英国、法国、瑞典等四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个案研究;第七章探讨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民主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遭遇的压力和困境;第八章说明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刘成所著《和平学》一…  相似文献   

9.
王晶 《中华文史论丛》2015,(2):371-390,400
2014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譚凱(Nicolas Tackett)的著作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這是繼伊沛霞關於博陵崔氏研究之後歐美學界士族研究領域的又一力作。該書利用大量墓誌材料,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中古士族的崩潰給予了一個細緻入微的歷史圖景,作者繼承了歐美學者的研究傳統,爲郝若貝、韓明士的唐宋精英理論作了一個出色的注腳。本文借助對該書的介紹與討論,客觀地檢視中國史學界在中古士族崩潰這一問題上的利弊得失,並對今後如何重新繪製中古士族崩潰與衰亡的歷史圖景進行發散式的探討。  相似文献   

10.
东晋由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共同支持建立起来的,侨姓门阀士族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发挥了主导支配地位,通过与皇族联姻,把持中央政治与军事大权,形成了皇族与侨姓门阀士族"共天下"的局面,奠定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基本格局,维持了东晋百年政治。  相似文献   

11.
《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56页。定价5.40元。田余庆先生所著《东晋门阀政治》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史学佳作。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门阀制度及士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等方面。总的说,多属静态的观察,而缺少动态的研究。《门阀》一书正是在动态方面进行了尝试,并且获得了成功。众所周知,东晋一朝皇权不振,几家门阀士族相继专权。对东晋的政治产生了巨大  相似文献   

12.
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东柳氏是南朝渡江甚晚 ,但却最终跻身一流士族的地方豪族。柳元景凭借显赫战功进入刘宋中央政权是这一家族发迹的基础 ,柳世隆在南齐实现由武入文的转化是其进入高级士族行列的必备条件 ,而柳世隆子侄辈在萧梁的婚宦则是其与王谢等高门甲族并驾齐驱的具体体现。与南朝一般士族不同的是 ,河东柳氏在完成这一转化后 ,依然保持了勇武善战的特长 ,并将这种特长与南朝高门士族独有的高贵文化素质融为一体。这一典型特征使其既不同于因擅长武功受到高门士族压抑排挤的地方豪族 ,也不同于因连续遭受战乱摧折而趋向灭亡的甲族高门 ,因此 ,河东柳氏是南朝历史上较为独特的一种士族类型。这可能是其在南朝灭亡后 ,依然能够发展成为关中首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一书于 2 0 0 0年 1 0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 2万字 ,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多年来 ,作者潜心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特别是对六朝士人的研究 ,颇有心得。全书共分十个部分 ,为 :试析耕作技术的发展与两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士族形成原因的再探讨 ,八王之乱中的寒门人士 ,五胡政权时期的北方士族———兼析其与寒门的关系 ,北魏士族经济特权的表现形式 ,从崔、卢二氏婚姻的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北魏末期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 ,山东士族入关房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 …  相似文献   

14.
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是一部通史性质的世界城市史著作,该书具有显著的理论色彩,对于城市的本质要素、城市发展的阶段与规律等问题提出明确认识,其特点还集中体现在对于世界城市史研究所持有的全球史视角。该书对于宏观研究与理论研究的重视,值得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加以倡导。中国城市史研究应具有全球视野,应积极拓宽和深化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术领域,积极开展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古时期经历了工商业为代表的财富力量兴起、式微和再兴,以及士族势力的起落。社会力量这一替嬗是社会经济的自然力量和国家的制度设计交互影响的结果。汉武帝新政通过打击和疏导双管齐下,消除了春秋战国以来日益膨胀的工商业力量,但其作为疏导财富力量的不限民名田政策成为士族阶层兴起的滥觞。唐朝在此前历代消解士族努力的基础上,通过科举制等制度将士族吸纳到统治秩序之中,转化为国家统治力量,完成了消解士族的过程。宋代建立了与财富力量共利分利的机制,与财富力量确立了相互依存而非对立争利的关系。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处理与社会力量关系的良策就是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6.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士族盛行门第婚,但在山东等士族门第婚盛行的唐代初期社会中却淡化了传统婚姻观念,走上务实进取的风格。这应该是在政坛上渐渐活跃的江南士族的适应性努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汉魏时代河内司马氏家族的个案研究表明,司马氏家族文化特征的形成与河内地域社会风气的变迁具有密切关系。将司马氏家族视为东汉中后期兴起的新兴文化家族,似乎比笼统地将其称为儒学大族更为合适。河内乡里社会对司马氏家族崛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司马氏正是借助乡里交往、通婚网络,从河内地方进入中央政治舞台,从一个普通的地方大族,一跃而成为皇族。河内司马氏崛起之个案,对于我们探究中古士族社会内部的运作规律或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传统社会中,门阀士族和赵宋以降的家族、宗族,是构成"历史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促进深入了解传统中国,意义重大。宋朝社会的历史特性,士人家族的发展演进,有别于汉晋隋唐时代的门阀士族。着眼于皇权社会控制、士族自身的发展演进、士族对于皇权治理举措的迎拒互动,相比于晋唐和明清,宋朝士人家族问题的研究如果更加注重其间的政局变动、经济元素,自问题意识之建构和研究方法之创新入手,或可稍改当下被视为已"走入瓶颈"的研究现状,在"告别家族史研究"之后,重开新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两《唐书》中“士大夫”一词的使用及其意义入手,认为“士大夫”一词在唐初多指门阀士族,后来主要指称“熟诗书、明礼律”的官员。士大夫在唐代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固定特色的阶级。社会对他们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要求。社会舆论的主要担当者是“士君子”。到宋代,“士大夫”不再指门阀士族,甚而成了士族的对立面。宋代的“士大夫”具备了唐代“士君子”所具有的操守和左右舆论的能力,成为一个成熟的有自己固定特质的阶级。  相似文献   

20.
谱系是继续深化研究中古士族的重要问题。中古士族谱系建构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六朝的森严有序和隋唐的虚实相间。传世文献和碑志资料关于士族谱系的记载模式也截然不同:中古时期的正史列传经常溯及高祖以内具有血缘关系的真实祖先,而碑志则攀附人为构造、乱中有序的虚拟祖先。北朝隋唐郭氏碑志所见的祖先建构,往往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真实祖先和没有血缘关系的想象祖先。散居各地的郭氏成员,往往追认当地的同姓长官为祖先。唐代郭子仪家族将亦真亦幻的汉代冯翊太守郭孟儒塑造为排他性的祖先,正是这种复杂现象的集中反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固然本于《元和姓纂》,但两书内容前后交错,互为补充;前者同时还参考了行状、谱牒和碑志等资料。中古时期的谱牒、家状和碑志等资料共同成为两大姓氏书的主要史源。中古士族祖先建构的虚实变化,见证了士族阶层和政治社会极为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