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青铜时代早期存在一类方形的小型陶器,有的具备四足,具有方鼎的造型,有的无四足,呈方杯造型。到目前为止,在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存中,已经发现了76件之多。它们散见于南达长江北岸、北至鄂尔多斯高原、西至陕西南部、东到豫鲁交界的广大地区。这样一类形制特殊、有悖于快轮制陶工艺的陶器很可能与铜方鼎关系密切。本文对青铜时代早期所见的陶方鼎(杯)进行专题梳理研究,以探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中出土的卷鼻象足方鼎,造型生动,铸造精良,设计独具匠心,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铜方尊是起源于商代晚期殷墟青铜文化的一种青铜酒礼器,最早出现于殷墟青铜器第一期,方形的设计与方鼎、方爵、方卣及陶方形圈足器、方尊形器有关,与圆形铜礼器相比,方形铜礼器的使用者等级更高,身份更尊贵。殷墟青铜器第三、四期,随着殷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往,以及商末周初的战争与民族大迁徙,铜方尊传播至周边地区,西周早期,出现新的器形与装饰风格,西周中期发展至顶峰,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4.
2008年西安发现一些青铜器,有的造型优美,纹饰精致,有的铭文重要,对于研究上古史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就其中重要者介绍如下. 1.长子方鼎:西周早期之物,通高23、口横18.2、口纵14.4、腹深9.8厘米.长方体,直口深腹,窄沿方唇,四壁向下渐有收分,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底部近平,四条柱足.四角及四壁中部各有一道扉棱.四壁上部饰夔龙纹,下部饰兽面纹,均以云雷纹填地.  相似文献   

5.
小议方簋     
方簋是青铜簋中形制罕有的一类,出土数量极少,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而常见的簋的形制虽然多样,有无耳、双耳、三耳、四耳簋;有环耳、附耳、贯耳簋;有圈足、方座、三足或四足簋等,但都具有一个共性,即圆形的敞口、鼓腹、圈足。因此,彭裕商在《西周铜簋年代研究》一文中将其作为划分簋型式  相似文献   

6.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3,(9):F0003-F0003
西周青铜逨盘 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 西周青铜逨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匝配套使用,呈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  相似文献   

7.
湖南商代青铜容器的动物纹饰与祭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曙斌 《收藏家》2010,(7):25-30
湖南是南方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省份之一,且不乏举世闻名的重器,如人面纹铜方鼎、四羊铜方尊、象形铜尊、猪形铜尊、牛形铜觥、凤乌纹铜“戈”卣、“癸举”铜卣、鹗形铜卣、牺首兽面鱼纹铜罍、兽面纹铜瓿、“皿天全”铜方彝、虎食人形铜卣等青铜容器,显示了湖南青铜器的地方特色与神秘意味。这些青铜容器以尊、卣等酒器发现最多,以动物纹饰为最突出;  相似文献   

8.
青铜器     
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巳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多,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小的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22,(9):1-1
通高27,口长18.5、宽16.5,腹部深11.2厘米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114号墓,时代为西周早中期之际。由于114号墓被盗,叔虞方鼎出土时已碎为数十块。经专家修复后,才显露其本来的面目,器为一方鼎,腹部饰兽面纹,云雷纹地,鼎四角饰有扉棱,耳之外侧饰两道平行倒U形凹纹,四柱足上部饰云纹和蕉叶纹。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2,(9):1-1
通高27,口长18.5、宽16.5,腹部深11.2厘米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114号墓,时代为西周早中期之际。由于114号墓被盗,叔虞方鼎出土时已碎为数十块。经专家修复后,才显露其本来的面目,器为一方鼎,腹部饰兽面纹,云雷纹地,鼎四角饰有扉棱,耳之外侧饰两道平行倒U形凹纹,四柱足上部饰云纹和蕉叶纹。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06,(8):F0003-F0003
宁乡地处湘中东北部,隶属于长沙,总面积2906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宁乡山奇水秀、风光独特、人杰地灵,境内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2000多件青铜器震惊世界、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2.
陕西长武县文化大革命以来出土的几件西周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加强了对文物工作的领导,认真宣传贯彻党的文物政策,依靠群众,征集了出土文物一百多件,其中有西周早期铜器十余件,现选择其中几件介绍于后: 1.方鼎(图一一:1)通高23、足高9.5、耳高3.8、器宽17.8厘米。直耳,四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饕餮纹、夔龙纹,四  相似文献   

13.
刘云  李健 《收藏家》2013,(4):57-62
首都博物馆于2005年入藏一件兽面纹青铜方!(图1)。该!方体溜肩,直口圈足,盖作四阿式屋顶形,下腹收敛,器身自盖至圈足饰八道扉棱;肩部侧面有一对兽首耳,前后有立体兽头装饰;颈、肩及圈足四面饰龙纹,盖及腹部四面饰兽面纹;全器通高38厘米。从  相似文献   

14.
铜卷鼻象足方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5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山东省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墓地清理了一座西周早期中型墓葬,出土了一大批铜器、陶瓷器、玉器、骨器和蚌器。其中一件卷鼻象足方鼎(封二),造型生动,铸造精良,引人注目。鼎口长方形,长14.9、宽11.6、通高20.4厘米。桥形立耳稍外侈,外侧饰两道等距凹槽。方唇,直口,沿内斜。束颈,鼓腹,圜底,四卷鼻象足。腹高大于足高。器身纹饰采用平雕、浮雕和圆雕等技法,可分为二组。颈部以云雷纹衬底,四角中部铸有扉棱,其间饰凤鸟纹,高冠勾喙、圆眼鼓突,体形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蓝田县城关镇东关村农民郑新强,在取城墙土时发现青铜簋一件,当即送交县文管会收藏。这件青铜簋,通高24厘米,口径19.5厘米,腹深10.5厘米,圈足高9厘米,重1.7公斤。兽首耳,耳下有长方珥,颈腹外部饰饕餮纹,圈足饰夔龙纹。器物完整,纹饰精美,式样庄重古朴。此簋之纹饰、体形,与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收藏的两件西周早期青铜簋基本相同(《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第十九、二十页)。宝鸡出土的这两件器物,一件腹颈高圈足均为饕餮纹,一件腹胫与圈足全为夔龙纹,而这两件青铜簋颈腹外部为饕餮纹,  相似文献   

16.
商代人面方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方鼎铭文青铜人面方鼎(59页图1),是湖南省博物馆在1959年从长沙废铜仓库中选购来的.据了解这批废铜来自宁乡,并且是新近出土的.该鼎破成十块,缺一腿和底部,现在已修复成器.颜色碧绿,营沏如玉.器作长方形,口略大于底.口唇卷边,内唇沿斜削.器身四周为浮雕的四个人面装饰,两侧的较大,宽16.4、长13.6厘米;两端的较窄小,宽13.8厘米,长与侧面的相同(页31图2).五官毕具,部位都十分准确,与现在一般人的脸部无甚差别.惟耳粗大,分张于两侧,耳的上部有一云勾纹,耳的下部有一弯曲的手爪形纹饰.脸部表情严肃,面宽而方,嘴宽大,  相似文献   

17.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是光耀青史的华夏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华青铜之最。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标准计量测试的结果是,该鼎实重832.84公斤。这件世界头号大鼎系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此处距以墓室规模宏大、殉葬奴隶之多而闻名的武官村大墓西南隅约80米。因鼎大得可以作马槽,当地村民便称之为“马槽鼎”…  相似文献   

18.
1992年9月扶风海家发现的青铜爬龙与太保方鼎和成王方鼎耳上爬龙情况极为相似,但其形体要大得多。太保方鼎与成王方鼎为西周早期王室重器。海家发现的爬龙虽然只是原器物附件上的1/4,但足以表明当时拥有该器物家族,一定是地位显赫的高等级贵族。同出的"师钟"铭文中的"大公",就是西周初年执政大臣之一的吕尚(姜太公)。机缘巧合的是,这一带据传说是周太公望的故里。因此,在西周,扶风巨良海家一带应是姜尚家族的采邑地。  相似文献   

19.
夔纹扁足鼎     
夔纹扁足鼎(见图),通高31.1、口径24.2、足高20.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鼎是铜器中的一个大类,但扁足鼎这样一种类型,传世和出土的都比较少。1976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几百件铜器中,发现了几件扁足方鼎和扁足圓鼎,引起了专业工作者的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20.
青铜扁足鼎特征明显,是商周青铜礼器中极富特色的器类。本文较为全面地收集了商周时期的青铜扁足鼎,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学和时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