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吕文科 《神州》2011,(9X):22-23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风格细腻、精美、富丽,体现了精巧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唐卡本身具有色彩美、内涵美、意蕴美等特点。前人在这方面已经有所探讨,但欠具体、系统。本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唐卡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于宋明之后,宗师刘蕺山而成为心学薪火传人,重塑心论哲学。他以"盈天地皆气也"为根柢而作形上世界理论预设,以心即气、心即性、心即理等展开逻辑论证,昭示以人为本的意义世界,并以"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为其旨归,熔融宋明理学诸家而整合心学,最终得以完成其心论学理构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对崇庆寺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以及中国传统风水学、宗教文化、造像艺术、审美取向等人文环境的分析研究,揭示崇庆寺整体环境之本体所在,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探索彩塑艺术的传承与崇庆寺本体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被儒家称为。六经之原”的《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渊源。生于晚明时期的孙应鳌是我国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贵州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继承王阳明心学思想,经过数年的笃学精思,穷探《易》理,终于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撰成《淮海易谈》四卷,  相似文献   

5.
园林的营建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带有地域性、民族性。在多重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岭南园林的营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市井文化的取向——强烈的生活气息、世俗色彩以及务实的价值取向。本文以岭南地区传统园林为例,探讨岭南园林在植物配置、空间营造、建筑布局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市井化表达。  相似文献   

6.
正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然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亡,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价值取向。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是整个民族认同并不懈追求的文化精髓、价值目标、道德境界的集粹,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热爱祖国为核心,涵括追求和平、勤劳勇敢、诚信善良、勤俭正直、自  相似文献   

7.
陶器是白金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陶器纹饰多种多样,每一种纹饰都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有些纹饰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有很高的考古价值,陶器纹饰是古代人们生活的体现,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古代人们高尚的艺术情操。本文首先介绍了白金宝文化陶器中丰富的装饰手段,其次概述了白金宝文化陶器纹饰的美学价值,希望能够为研究白金宝文化的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吴金香 《文史月刊》2012,(Z3):45-46
在近代中国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走着与中国文化相一致的学术研究之路,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获得独立的学术价值。宗白华的美学研究领域是诗化了的世界,他以诗意的眼光观照世界,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叙述它,从而创作出诗化的美学。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德川日本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心学思想,名为“梅岩心学”或“石门心学”。本文首先对中国及日本的两种心学历史作一番概观,以了解我们将要探讨之问题的思想背景;进而将梅岩心学置於日本近世儒学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指出梅岩心学的核心命题“由形之心”、“形直是心”显示了其思想的独创性,而与中国心学重在揭示良心本体的理路有很大不同;其次对心学运动中遗留下来的《讲学日志》这部民间文书进行了考察,从中了解到石门心学在民间的讲学活动及其特色,并揭示出日本心学运动中存在的某些中国因素;最后作为余论,对“儒学日本化”的问题提出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0.
晚明士子和妓女的交往与儒家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士人中盛行和具有文化修养的妓女交往。这种现象以娼妓制度存在为基础 ,但比前代更为普遍 ,并与士人集会风气相结合。这类行为与当时国家典制相矛盾 ,反映了法典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其形成与经典儒学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心学的影响、明代儒生的文士化、以及明末政局造成的士人失意与狂放心态都有相当的关联。其于女性文学在晚明的活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王阳明倡导良知之学,认为人人心中具有良知本体.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美善合一是李长之的审美教育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儒家古典审美教育思想和中华玉文化是李长之审美教育理念的思想渊源。文章从这三个视角出发去解读批评家的审美教育思想,探究介于批评家理性和感性之间的那块心灵圣地,揭示批评家批评思想的哲学底蕴和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3.
黄新艳 《攀登》2008,27(6):98-101
马克思以“实践”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实现了从传统本体论到现代本体论的重大转变。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就是以实践为根据去理解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思维和人的世界。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它的目标就是追求和谐与统一、追求人的更加完满的存在方式的实现。不管是从实践的本体意义,还是从实践的过程及其追求目标来看,马克思的实践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化以稳定的心理积淀隐藏在人的心灵世界中,并形成固定的文化观念支配人的一切,以至于人在日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都会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刘显世是民国时期贵州督军、省长,“兴义系”军阀的领军人物,其祖籍为湖南,他在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大家族中成长起来,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固定的心理意识在支配着他,并形成其文化品格,这就使其思维及行为方式都表现出鲜明的湖湘文化的特征,那就是:兴办教育、重视人才;尚变求新、机敏睿智;经世致用、勇于任事。本文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解读对他一生作出最合乎逻辑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论文分别从中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了林书豪成功的文化因素和中华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认为:在美国极致个人主义文化熏陶下,林书豪实现了"美国梦",但美国的极致个人主义同时也对林书豪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与负面影响;在林书豪取得成功的道路上,中国文化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移民而言,他们所具有的双重文化认同,对他们的生存发展,不是障碍,而是助力。  相似文献   

16.
臧运祜 《史学月刊》2007,5(8):56-63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本人虽然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是较之于三民主义而言,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其实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当然也没有成为革命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非孙中山的本意,当然也不可能体现他的宪法思想,而是与其"五权宪法"相背离的。孙中山在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之作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于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在上述"扬弃"的过程中,其五权宪法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孙中山晚年,通过多次演讲,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可以说是反映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孙中山将其毕生奋斗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现任务,作为政治遗产,留给了后世。与三民主义一样,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孙中山个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纪宁 《攀登》2008,27(4):166-168
孙中山先生一生对教育问题多有思考,并发表过不少通达而具深刻见解的文章,成为其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人颇有影响。他一生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蒋介石日记》的解读与论证,从新的角度证明了“宋明理学”对蒋介石的道德取向、人格塑造及思想理念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松雪斋集》是赵孟頫宦游经历、诗文词赋、书画题跋等文艺作品的汇集,反映着赵孟頫个人诗文的风格特色、书画的艺术传统和历史价值;同时,因为其中凝结着元代诸多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的声音,因此又成为展示元代文人生态图景的一个窗口。本文拟从《松雪斋集》成书这一动态过程切入,分析赵孟頫文学创作展开的时代背景,考察参与和推动其创作的社会动因,借以认识赵孟頫文化形象树立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文化传播机制下《松雪斋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末江西文人刘辰翁以耿直名,他具有江西文人的个性特点。同为江西籍文人,他继宋代欧阳修、杨万里以及其他江西诗派文人而来,并具有江西地域文化性格。同时因处于改朝换代和蒙古族入主的特殊历史时期,其个性更被扩张,他抒发对旧朝的哀怨和新朝的不平之怒,情绪激烈。这造成了其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不一致,其诗词创作有情真与自然的特色,而其文学鉴赏和主张则务求艰涩尖新。然而其实这些都是统一于其耿直的人格特点下,他继承江西大儒欧阳守道之学,表面上畔于圣人之道,实际则是一个有真性情和个性,坚持自我的儒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