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救亡图存压力下的近代中国面临市场经济的转向,由此成为东亚乃至世界市场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中国经济转型亦有自己的历史惯性及路径。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洋务运动意味着官督商办的体制探索,以求富为旨趣的民用企业尤以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为著名。命途多舛的民用企业以开平矿务局的资产易为墨林、东方辛迪加再至中英矿务有限公司的曲折过程为代表。围绕求权还是争利,袁世凯、张翼各自的利益集团提出了解决中外开平矿权纠葛的意见、主张乃至方案。面对袁世凯步步紧逼,张翼被迫往伦敦诉讼,诉讼涉及新成立的英中有限公司本金100万英镑及虚股、移交约与副约两者互为矛盾的合法性等。张翼诉讼也在此框架内展开。张翼伦敦诉讼既有法理上争取副约权益的诉求,也有维持自己在清廷官场面子的需要。张翼诉讼因报刊上有效舆论议程设置而在面子上有所获益,开平矿权却在新政语境中渐次加速丧失。  相似文献   

2.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没做总统之前,曾是英国莫林采矿公司在中国的代表,并设计用8英镑买下了开平矿务局,大发横财。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张燕谋),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从中国天津到英国伦敦去告状。张翼原是恭亲王奕王府的侍役,善于谄媚讨  相似文献   

3.
1日日本外相小村电告栗野,日俄交涉之事,当求速结,请俄顾全大局,不可再延。5日驻藏大臣电告俄在西藏某镇筑炮台。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巴拿马登陆。9日胡惟德照会俄国外部,促照约撤退东三省俄兵。10日俄国外部复胡惟德,拒绝撤兵。11日清政府命各省切实整顿警务。11日英军占领西藏春丕,藏民奋起自卫。14日因开平煤矿与秦皇岛擅卖与英人,清政府曾命前办矿务侍郎张翼设法收回,张翼一再支吾拖延,清政府将其先行革职,仍着袁世凯严饬张翼勒限收回,不准稍有亏失。15日蔡元培等之“对俄同志会”发刊《俄事警闻》日报。16日迫于美国支持的文官政府的压…  相似文献   

4.
庚子之乱给开平煤矿带来的困境是开平矿权丧失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开平煤矿原有的资金短缺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同时开平产业面临被占领和被征收的危险。出卖矿权,是开平矿务局应对危机以自保的手段,为开平矿务局主动为之,并非外人"骗占"。作价也可称合理。但问题在于,按照清朝法律制度,张翼根本无权卖矿。随后中英之间有关矿权的漫长纷争,究其根本,是因中英法律制度的差异所造成。根据《卖约》和《移交约》,英商取得对开平煤矿完全的执有和经营权。张翼坚持的《副约》没有得到执行,以中外合办之名,英商实现了对开平煤矿的完全控制。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迅速复辟了帝制,其原因主要有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没有被完全阐释与执行、帝国主义国家对袁世凯的复辟之举给予了支持等,再加上袁世凯本人的称帝愿望,最终出现了袁世凯登基称帝的闹剧.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本一纨绔子弟,科举考试也未能金榜题名,但却在甲午战后得到小站练兵的统军大权,接着荣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武昌起义后还当上了大总统、皇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够平步青云,官星似火?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最近笔得到日本有关袁世凯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的记载颇为新颖独到,与过去的说法大相径庭,故而特将其辑录、整理出来,以揭开袁发迹之谜。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培植了北洋集团,当凭借其实力走向帝制时,却对部属进行削权和猜忌,遭到了北洋集团内部武将的反帝,这是帝制快速败亡的主要原因;次外,遭到了家庭部分至亲的欺骗,使得袁世凯在决策上出现失误,还有部分至亲的反对等原因共同葬送了袁的帝制梦。  相似文献   

8.
《近代史研究》2021,(4):55-69
辛丑回銮后,清廷为重树权威,裁抑东南互保的"抗旨"势力,同时为增强北洋实力以拱卫京畿,开始扶植袁世凯加强对江南财赋之区的控制;而袁世凯也借此将北洋势力逐步向南洋扩张,此一进程可称之为"北洋下南洋"。这使得两江总督的争夺白热化,严重冲击了南北派系平衡,积累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是酿成丁未政潮中统治高层激烈斗争的关键因素。除了清流浊流的分野外,瞿鸿禨和袁世凯交恶的重要原因是,北洋强势南下,湘人瞿鸿禨虽努力调护,南洋的湘系势力仍遭受重挫,瞿也因之孤立。岑春煊之所以发动政潮,反对奕劻、袁世凯,部分也是由于运动江督连续受阻,其与周馥、端方交恶,实有竞争江督的因素在。丙午官制改革后的政治安排,诱发了奕劻和瞿鸿禨的直接冲突,而瞿鸿禨公开揽权、奕劻病重、东三省用人等因素,都刺激了政潮的发生,但奕劻、袁世凯和瞿鸿禨的关系还可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9.
白云涛 《炎黄春秋》2007,(12):67-72
关于戊戌维新时期的袁世凯,长期以来,人们都揪住其戊戌告密不放,似乎袁世凯告密导致变法失败。人们大都不去想:为什么维新派在做孤注一掷的最后一击的时候,不去求助别人,而去求助袁世凯?因为袁世凯也是力主变法维新和支持康、梁变法维新之人。  相似文献   

10.
1915年底,袁世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举国哗然。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率先登高一呼,发起"护国战争",全国立刻应者云集,终致袁世凯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可以说,是蔡锷给了袁世凯致命的一击。然而,蔡锷和袁世凯并非一开始就水火不容;相反,两人刚开始很是英雄相惜。蔡锷最初甚至是袁世凯的"铁杆",而袁世凯也对蔡锷青睐有加。蔡锷是一个职业军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蔡锷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还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深受军国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朋僚信函反映了清末这一世纪变革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别是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回籍养疴的三年期间的通信往来展示了袁世凯及其同僚在这一时期的蛰伏状况。这组信函为研究清末历史、袁世凯及其朋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在其奏折、往来函电中多次联衔或单独提出"惩办祸首"的主张。袁世凯认为,这一主张为议和先决条件,是抵制联军内犯山东、长江、晋、陕等地的关键。"惩办祸首"又与保护教士与使节、回銮等问题密切联系。袁世凯通过与东南督抚的协力,以"惩办祸首"为此后新政推行扫清了阻力,对清末政局的走向起到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义和团运动时期,山东三任督抚基于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基础对教案产生了不甚相同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教案起因,三位督抚都认为基督教的扩张是教案的直接原因;同时,毓贤和袁世凯又认为部分官员的不作为是诱发教案的重要原因。最后,袁世凯明确指出了列强和基督教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案的处理,张汝梅曲意弥缝,以和为主;毓贤和袁世凯皆主张持平办案。他们对义和团的剿抚之策,也影响了山东教案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团山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它依山面水,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恬静.在这个滇南的小村庄.借助个旧锡矿大富起来的张氏族人,斥巨资修建起一座座精美豪华、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一百多年后,团山因"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而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内外建筑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价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在团山村,我们可以看到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风格构成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体现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建筑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张氏族人营造并保留下来的大量富有特色的汉族民居建筑,八大院、四座寨门、大乘寺、上庙、下庙、张氏祠堂等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团山村的不同方位.  相似文献   

15.
管书合 《史学集刊》2007,2(1):29-37
褒世凯一生以日本为主要外交对手,对日外交的成败也与其在政坛上的兴衰沉浮息息相关。驻朝时代,褒世凯与日本全面对抗;回国后至辛亥革命前。以日为师,并采取联英美以制日俄的对策;辛亥革命时期,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一面抵制,一面妥协。最后以外交及个人政治生涯完全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崔张爱情由悲剧嬗变为大团圆的喜剧的同时,主人公的形象也实现了理想化的嬗变;既体现了新旧婚恋思想斗争,又揭示了封建文人的一种理想婚恋观,透射出其心曲和美梦。  相似文献   

17.
文中采用拉曼光谱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对河南博物院院藏衰世凯蓝呢礼服上蓝色染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衰世凯蓝呢礼服上蓝色染料的化学成分为合成靛蓝,说明了合成靛蓝染色布料在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这在科技史和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one of the last polygamous families in modern China, the household of Yuan Shikai, who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fore his presidency, Yuan was a prominent reformer and high-ranking official in the late Qing Empire. Although he implemented numerous influential progressive reforms to promote China’s modernization, he himself led a traditional private life within his own home: He married ten women, built himself a large harem, and fathered thirty-two children. This article explores Yuan’s polygamous marriages by revea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marital life, probing the styles of his nuptial experience, and examining his approach of managing his family.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see another aspect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along with its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empire to republic. Therefore, this study help us not only explore the long-relinquished old-style marriage system and uncover a long forgotten system of spousal union, but also unmask the role of polygamy in shaping the lives of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elites before its final aboliti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9.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既是清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同时也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与当时中美日三国外交存在十分微妙的关系,尤其与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的失败直接有关。在这场政治权力斗争中,载沣之所以没有处死袁世凯,固然由于载沣本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及慑于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但同时与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力干预有着密切关系。而就几个主要列强来说,它们对载沣驱袁的态度和反应并不一致。其中,因为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妨碍了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日本方面对袁世凯遭罢黜实际上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极不愿意看到袁氏复出;而美国政府由于担心清末新政改革政策发生逆转,同时也为了抵制日本对清政府的控制及与日本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控制权,坚决反对载沣罢黜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期待袁氏尽快复出。在载沣驱袁权力斗争的历史背后,同时也浮现出日、美两国较量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嘉靖八年(1529),北京城中一位妇女被杀。东厂、锦衣卫采纳死者之子张福的说法,判定其邻居张柱为凶手。但张福之姐及邻居都证明,张福自杀其母而诬陷张柱,法司据此改罪张福。不料改判引起明世宗的极大愤怒,他强力地加以干预,最后不但张柱被诛杀,出面作证的张福之姐及邻居,甚至包括都御史熊浃在内的主张改判的官员们也都受到严厉惩罚。综合各种资料判断,这是明世宗出于对明孝宗、明武宗外家的怨恨心理而制造的一起大冤案。在北京社会中,外戚是影响最大的地方势力之一,但具体到个案性的外戚家族,则常随帝位更替而出现兴衰变化。明世宗对张福案的强力干预,只有放在这一背景上,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