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后来“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却改不了“抠门儿”本色:皇宫里的窗帘是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衣服也很简单,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换新的。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十分难得的。  相似文献   

2.
忠厚老实的少年郎宋楚瑜于1942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1949年随父到了台湾。其父宋达曾任台湾“国防部”人事局长、联合勤务副总司令等职,与蒋经国私人关系密切,1975年8月病逝。少年时期,宋楚瑜家境贫寒。他穿的衣服都是用爸爸的军衣改的,连袜子也是把黄色的军袜染后再穿的,有时候洗多了,颜色褪了,还得再染,接着穿。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一生节俭,生活也很朴素。据他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他从来不穿新鞋。新鞋总是先叫警卫人员代穿一段时间,然后自己再穿。其理由是年轻人穿新鞋精神,自己岁数大了,穿旧的舒服。对于穿衣也是一样,喜欢穿旧的。在陕北他就经常穿打了补丁的衣服,总不愿意“去旧换新”。他的饮食习惯,也有点“特别”,离不开茶水。清晨醒来,一般并不立即起床,而是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们那里穿“的确良”服装是一种时髦,听人说这种布不易褪色,久洗不皱,挺括凉爽,所以很受人们青睐,加上买“的确良”又不要布票,更使百货公司每卖一次“的确良”便有人半夜起来排队,因数量有限,城里人挤破了店门也难买到,有头脸的领导可以内部照顾,像我这样在乡下卫生院工作的人,只能心安理得地穿皱巴巴的棉质衬衣,穿“的确良”衣服只能看成是一种奢望。我们卫生院有两位上海毕业的医生,他们穿“的确良”衣服,就是潇洒,显得气质不同。这令我和公社干部们羡慕不已。我试着请他们帮我在上海买点“的确良”,但回答是:在上海买…  相似文献   

5.
林少骏 《福建史志》2005,(4):56-58,60
“找洗字”契约作为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一种,在当代已经很难见到。其主要是用于土地买卖后,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土地的原卖方为一次或多次向买方索取一定金额的经济补偿而签定的契约。即所谓“找洗”。按照找洗的次数,契约名称可以是:“立找洗字”、“立再翻找洗字”、“三找洗字”、“再立翻找洗字”等形式。由“找洗字”契约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发现许多当时社会特有的契约格式和社会经济关系,以及中国古代民事法律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以后难免吃大亏。“孩子应该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澳大利亚邻居见我把孩子包裹得像一个棉花团时说的话。事实的确如此,就是在最冷的月份,也很少见哪个澳大利亚人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也只是“短打扮”——外面加一件绒衣,便无事一般行进在寒风中。而一到太阳出来,便将绒衣脱去,只穿短衣、短裤、短裙。在我们公寓附近有一所体操学校,每日傍晚训练结束时,常见家长陪着光头、光脚…  相似文献   

7.
魏雨帆 《人物》2018,(3):32-32
“为什么要穿短裙?”“当时你是不是穿得很性感?”——许多遭受性侵后的女性或多或少会面临如此的质问。  相似文献   

8.
有一回     
上个礼拜六,我在走廊尽头洗杯子,一个穿浅蓝色工作服的保洁员姐姐在那里洗饭盒。我过去她就让开了,我很不自在,就冲她笑,她也笑,笑得比较浅,低着头。然后我就意识到,我比较熟悉的那个保洁员,已经很久没见到了。我知道十之八九再也不会看见她了。她可能去了别的楼层,也可能去了别的  相似文献   

9.
这次收集到的折二乾道元宝真书背穿上“裕”、穿下倒书“裕”(图1)是江西抚州裕国监所铸,是仅见品。背单“裕” 就很珍稀,双“裕”更是令人见爱。  相似文献   

10.
越楚 《湖南文史》2010,(12):31-31
中国的官员带薪休假制度由来已久,大约自汉代起,各级官吏便规定每五天休息一日,称“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天休息一日。古代的这一例行休侣日还俗称为“休沐”。所谓“休沐”,即洗头、洗澡。古代官吏蓄发梳髻,头发太长,洗一回很费力,《楚辞》中即有男子洗了头在太阳底下“唏(晒)发”的描写。  相似文献   

11.
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齿真”,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到了很讲究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时期。士大夫们追仙逐道、炼丹服药、扮演出世风范,并以风流自赏;一方面穿宽袍大袖之衣经久不洗,视“扪虱而谈”为高雅,另一方面又赶时髦,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实际上,他们是在以自己独具的行为方式表达内心世界,以对“异美”的追求来凸显人本的价值,而男性化妆美容正是其特有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不可抗力     
闫晗 《南方人物周刊》2014,(41):110-110
婚姻走到尽头那天,男人女人回到常去的西餐厅。浅淡灯光下,女人穿连体牛仔服,腹部看不出变化,男人穿薄毛衣,不时望向吸烟区。吧台转角处音箱很像灯笼,中空透明,歌声白“井道”底部上传,音质透亮。谈了几句未出世的孩子,女人手指音箱:“那中间掉进灰尘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诗中娇儿得压岁钱的形态,很是可爱。民间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虽然只是迷信,但在每一个新年里,家长们仍怀有这样的心意,希望他们的孩子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所以一到春节,中学生们的小钱包就鼓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名人与足球     
刘源 《湖南文史》2002,(5):61-61
“革”前夕.王光美随刘少奇出访四国,穿过旗袍,戴过项链,这些在今天的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在男女老少穿军装的年代,却是一桩“丑闻”  相似文献   

16.
王煙长 《百年潮》2007,(12):34-39
“中央文革记者站” “中央文革记者站”成立于1966年9月初,第一批记者共约二十六七人,是新华社军事部和驻各军兵种、各大军区的军事记者,都是现役军人。1966年年底,由于各地都乱了起来,人力不够,才从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调来一批记者和编辑,两者加在一起共约40人左右,不是军人的无一人穿军装。再后来又从各大军区、解放军政治学院调来军队干部155人,从马列学院调来14人。前者都是军人,仍穿军装,后者是地方干部,仍穿便衣。直到最后“记者站”撤销时,总共也只有236人。  相似文献   

17.
“文革”前夕,王光美随刘少奇出访四国,穿过旗袍,戴过项链,这些在今天的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在男女老少穿军装的年代,却是一桩“丑闻”。王光美有数的几次陪同刘少奇出访,基本是中式布衣。1963年这次,因为是出访非社会主义国家,艰苦朴素的观念与漫不经心、不郑重、不尊重的理解,自然会产生矛盾。加上那四国一国比一国炎热,礼宾司的同志要求王光美与陈毅的夫人张茜,自备旗袍。王光美与张茜,为选料子和如何省料子,很是费了一番周折。准备期间,王光美在春  相似文献   

18.
一日顺手翻《齐民要术》,一节文字描述的物事竟有几分面熟,是老友远远迎面的感觉,细细看来,道是:“取羊盘肠,净洗治。”盘肠者,当是大肠。接着,“细锉羊肉,令如笼肉”。再接着,“细切葱白,盐,豆豉,姜,椒末调和,令咸淡适口,以灌肠”。这不是临夏的一种风味小吃,一道大众美食嘛。赶紧再连读一遍,果然,是羊肉筏子。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天灾人祸”,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经历了解放后三年的艰难困苦生活。那时物资极缺,吃、穿、用的主要物品,还有一些很普通的生活用品如洗衣的肥皂等,都按票证限量供应。黑市上有点卖的,普通百姓也买不起。真是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当时的这种生活,我们叫做“过苦日子”。  相似文献   

20.
洗袜子     
正昨天,我出去打完羽毛球,回家洗了个热水澡,看到椅子上脏脏的袜子,好像在对我说:"小主人,快帮我也洗个澡吧!"我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就冲到院子里,打了小半盆水,把袜子放在盆里浸泡,等袜子完全湿了,就把袜子拿出来,再去拿一块肥皂,在上面擦一点,然后使劲搓,我发现,脚尖和脚后跟最脏,我就在那里多搓一点肥皂,多搓一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