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尚“一死报道” 像日军士兵普遍渴求在战场建功一样,当时绝大部分日军随军记者也崇尚“敬业精神”,在前线亡命工作,拍发“沾满鲜血的战地记事”——按日本新闻行业的标准,这样的报道才是第一流的。  相似文献   

2.
在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下,日军的战地报道只能“报喜不报忧”。只有类似“胜利!胜利!”之类的报道不必通过检查;新闻稿中连“士兵”二字都不准使用,表现“士兵”要写“勇士”;一旦写日军后方遭遇袭击吃了败仗,就会惹来麻烦。  相似文献   

3.
在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下,日军的战地报道只能“报喜不报忧”。只有类似“胜利!胜利!”之类的报道不必通过检查;新闻稿中连“士兵”二字都不准使用,表现“士兵”要写“勇士”;一旦写日军后方遭遇袭击吃了败仗,就会惹来麻烦。  相似文献   

4.
日本侵略军在侵占广东期间,除实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反动政策外,还推行典型的帝国主义文化以掩饰其侵略行径和殖民统治。侵粤日军在加强对南粤人民的文化愚民和思想压制的同时,还通过扶植傀儡政权,在广大沦陷区内建立了各类奴化宣传和教育机构。日伪当局在占领区内建立的奴化宣教机构和文化团体主要有下列三类: 1.日军创设的机构。日军在广州司令部直属机关设立宣抚部,师团设宣抚处,联队设宣抚班,其主要任务是在占领区内设点公开宣传所谓“中日亲善”,“日满支友好”。由日军随军记者组成的报导部则负责“报道宣传战”,迅速报道日军的“战绩”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政治事件,而且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就英国而论,其媒体报道的“第三者”立场,在国际舆论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其政府却因在远东事务中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而采取了审慎态度.西班牙因在内战中“两个西班牙”泾渭分明的情况下对此出现不同的解读,共和立场的媒体广泛报道了日军南京暴行;支持法西斯叛军立场明显的媒体,则在报道中对日军的暴行进行了袒护.意大利因与日本的盟友关系,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但从其相关报道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其对日军在中国侵略进程的关注以及日军的残暴.同情中国抗战的苏联则通过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传出的消息或援引中西媒体的内容,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客观的报道.尽管西方国家立场各异,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关于日军在南京的残忍暴行等消息已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1937年10月4日到1941年1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共刊载了4篇有关日军轰炸南京和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告。1937年10月4日题为“正如宣布的那样”(Asadvertised)的报道,是美国记者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9月20日宣布要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后星夜兼程赶往南京,亲历轰炸后所写的长篇报道,报道写道:“那些年纪太小、太老、太穷、病得太重或是什么都不懂而没有离开南京的中国人被大批屠杀”;第二篇报道(1937年10月11日)刊登了宋美龄的英文日记摘要,由于其地位特殊,日记读来耐人寻味;接下来的一篇1938年2月14日题为“证人”的报道,引述了当时在南京的《芝加哥日报》远东资深记者斯蒂尔的描述:“一位日本士兵站在不断增大的尸堆上,将步枪子弹倾注在任何还能动弹的尸体上。对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战争,对我来说却是谋杀”;最后一篇,时间为1941年12月15日,这时候外界对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了解已经比较全面,报道明确指出:“日军占领并洗劫了南京,犯下了一些现代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大规模屠杀平民,并强奸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由于《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有很高的信誉,上述报道,特别是宋美龄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1939年8月,我八路军115师在山东鲁西梁山地区以劣势装备和与敌相等兵力全歼日军一支装备优良的“王牌”大队,上演了一幕精彩的战争活剧,它不仅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首次以同等兵力歼灭日军成建制部队的“模范歼灭战”,而且击毙日本皇族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严重打击了日军盛行的“武士道精神”的“自尊”,震撼了当时的日本国内和日军上层。  相似文献   

8.
1939年8月,我八路军115师在山东鲁西梁山地区以劣势装备和与敌相等兵力全歼日军一支装备优良的“王牌”大队,上演了一幕精彩的战争活剧,它不仅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首次以同等兵力歼灭日军成建制部队的“模范歼灭战”,而且击毙日本皇族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严重打击了日军盛行的“武士道精神”的“自尊”,震撼了当时的日本国内和日军上层。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他作为盟军太平洋战场上的随军记者,写过一百多篇战地报道;在1945年“密苏里号”上见证日军投降仪式的数名中国记者中,他是惟一在世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日军“慰安”制度初创于中国上海,此后随着战争的进展,日本将“慰安”制度推向了西南太平洋海域周边的泰国、马来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香港以及所罗门群岛、阿留申群岛部分地区和岛屿,数十万欧、亚女性沦为慰安妇。从地域看,被日军强迫征集的慰安妇有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和非洲人;从肤色看,慰安妇有黄种人、白种人和黑人。日军“慰安”制度具有明显的国际化倾向,表明日军“慰安”制度在二战时期已经成为日军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上海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地,那么,上海侵华日军势力集中的虹口北四川路区域,就是上海日军慰安所的发源地。在1930年代初,上海的日军慰安所经历了由“贷席业”向“海军慰安所”的转变,美楣里和克明里的慰安所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海军慰安所。横浜桥地区是日军慰安所高度集中区域,尤以朝鲜侨民开设的小型慰安所为典型。1939年和1940年出现的慰安所登记管理机构,也位于横浜桥地区。本文对日占时期出现在上海四川北路区域的各类慰安所进行历史和现状的描述,以期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在上海贯彻的罪恶事实。  相似文献   

12.
1937年12月16日至27日南京金陵大学非常委员会致日本大使馆函,是最近整理日军侵华罪行史料时在我馆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全宗中新发现的。该文件是当时在宁外国友人抗议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重要文件,函中反映了日军在金陵大学及其附近奸淫妇女、抢劫、屠杀人民,无所不为的暴虐行径。文件形容“日军残酷之态度,非笔墨之可表述”。日军在南京大规模的集体屠杀主要在城外和沿长江边进行,因此该文件“惟所述尚不完全,只能表现全局之一鳞半爪”。该文件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形成,正如郭沫若在为田伯烈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作序时所说“这些记录是国际友人冒着莫大的危险与艰难,为我们留下的血肉长城的一部分写照”,“这样公平的客观的写照,在我们自己是很难做到的。”该文件是关  相似文献   

13.
杨飞  杨剑 《文史精华》2009,(5):19-23
在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日军特工队袭击八路军总部的惊险一幕已为国人所熟知:日军驻山西第一军特工队在队长山本一木大佐率领下,长途奔袭八路军总部,企图消灭八路军首脑;稍后,在其袭击下,八路军总部首长被迫撤离,以避其兵锋。然鲜为人知的是,《亮剑》这一幕在60多年前确曾发生过:1942年,日军第一军为完成其针对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制定的“C号作战计划”作战任务,组建“特别挺进杀人队”,对八路军高级领导人进行刺杀。同《亮剑》中日军特工队的命运一样,日军“特别挺进杀人队”最终覆灭,其“C号作战计划”亦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4.
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在侵华战争中,长期公开地实施罪恶的“慰安妇”制度。南京由于它是日本侵华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驻防日军众多,因而成为日本当局实施慰安妇制度最完善、慰安所与慰安妇数量最多的大城市。南京日军“慰安妇”制度的由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对中国军民进行血腥大屠杀的同时,强奸中国妇女达2万至8万人次,造成了性病在日军各部队中迅速流行。在1938年初,即在日军进占南京城不到一个月,谷寿夫第6师团的随军军医便发现性病己在该师团中蔓延开来。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闻报,当即命令组织医官至所…  相似文献   

15.
美国记者采访战时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抗日前线的报道 抗日战争的烽火,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迅速燃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驻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的美国记者,纷纷深入前线采访战况。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记者斯诺便冒着危险,赶到了事变地点,目击了第二十九军士兵身背大刀,手执步枪坚守卢沟桥头与日军战斗及与日军争夺龙王庙、铁路桥及各重要路口的场面。是晚,中日双方当局谈判之后,在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斯诺向日军头目质问:  相似文献   

16.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是南京乃至亚洲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日军“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其旧址目前有7幢房屋,约2000平方米.2003年11月20日,抗战时期曾被日军诱骗到这里充当了三年“慰安妇”的朝鲜老人朴永心,在其82岁高龄时,在中日学者的帮助下,回到南京利济巷,指认了当年日军“慰安所”旧址,指认了她遭受日军侮辱与摧残的伤心之地.这处浸透了“慰安妇”血泪历史的民国建筑,将会得到永远的保护,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讲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  相似文献   

17.
杨云 《民国档案》2005,(4):36-3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英美教会在华所办学校予以没收并移交汪伪政权。根据日军的旨意,汪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制定了“打击”、“改造”教会学校的办法和措施。本件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董为民在《南京大屠杀时期美日间的外交折冲:以“阿利森事件”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此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  相似文献   

19.
1937年12月,美、英记者一部分留驻南京,深入前线,采访报道中国守军的保卫战与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大屠杀暴行;另一部分则因日军当局拒绝一切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只得集中在日军后方的上海,从各方面采访报道日军对南京的攻势与沿途暴行。这两方面的报道共同构成了西方传媒关于南京战事的完整新闻内容。美、英记者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报道与评析...  相似文献   

20.
2007年7月5日,位于上海师范大学校内的中国“慰安妇”资料馆正式对外开放。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主持了开馆仪式,3位“慰安妇”制度幸存者———中国大陆第一位站出来揭露日军性奴隶罪行的万爱花、海南黎族林亚金、2007年6月刚站出来的广西荔浦韦绍兰亲临现场。资料馆由展板区、资料区、实物区、影像区、爱心留言区五部分组成。展板包括六大“慰安妇”研究主题,分别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产生(1918—1936)、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实施(1937—1941)、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扩大(1941—1945)、苦难的受害者以及索赔、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