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到头来总免不了一死,可死法却多种多样,病死,战死,自杀,车祸死,摔死,累死,其中有一大类死跟口有关,比如饿死,胀死,醉死,这些都不新奇,新奇的是,还有一种死,叫馋死。  相似文献   

2.
终于停电了,太好了!夏季停电有什么好的,没空调,都热死了!其实,不是我的脑子出毛病,只是因为所有小孩子都喜欢停电!孩子尤其喜欢大范围停电带来新奇感觉。  相似文献   

3.
马金山  杨勇 《神州》2013,(13):113-113
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愈来愈真切地感受感觉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从情感入手,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新奇与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  相似文献   

4.
马金山  杨勇 《神州》2013,(14):94-94
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愈来愈真切地感受感觉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从情感入手,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新奇与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够让读者自己与作者本身  相似文献   

5.
gia  鱼儿 《世界》2007,(7):68-69
记得第一次去日本是在2001年,对当时20出头的我来说绝对是一次新奇的旅行。  相似文献   

6.
杨春风和饶剑峰死了,以一种与登山无关的方式,死在一座人类难以逾越的山峰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尼娜之死述论苏壮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流传以来,针对安娜形象的议论已不少。本文力图从安娜的自我毁灭以及托尔斯泰如何处理安娜之死,直到安娜死了以后等几个方面,研究一下安娜的死。一管之见,聊备一说而已。一、安娜·卡列尼娜从自以为幸福走向...  相似文献   

8.
周敏 《文物世界》2000,(3):57-57
在中华民族化艺术的百花园中,民间剪纸就像一株盛开的山丹丹,既古老而又新奇,既朴素而又艳丽。  相似文献   

9.
《文物世界》1999,(3):57-57
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民间剪纸就像一株盛开的山丹丹,既古老而又新奇,既朴素而又艳丽。  相似文献   

10.
姚毅 《贵阳文史》2012,(4):72-73
我们很好奇,向寨子里的人一打听,都说死人了,问为什么死的,说是吃糠拉不下大便死的,或者说是饿死的,估计那年冬天至第二年春天,寨子死了四五十人。  相似文献   

11.
风狮爷     
《民俗研究》2014,(1):F0003-F0003
凡到过金门的人,无不为村头一尊尊站立的石狮而感到新奇,其一反常态的造型令人过日不忘。当地人称这些石狮为“风狮爷”。  相似文献   

12.
一古神话和后起的仙话重要歧异在死与不死。“从理论上说,成仙的关键是吃不死药,因此不死药的出现是神仙说产生的核心问题。”所以,与早期仙话相伴而生的是“不死之药”。不死药故事最初是仙话化的或喷发仙话臭味的神话,距真正的仙话仅一步之遥。不死或不死药见于先秦《山海经》的如:“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海内经》)郭璞注:“即员丘也。”“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  相似文献   

13.
克劳德·斯坦利·乔勒斯死了——随着他的死,一段历史逐渐尘封,一个时代彻底结束。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有一句人所习知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而有“轻重”之别,这是一个人生的价值问题。按照司马迁的观点,人除了自然死亡之外,凡遇到外来因素,而在生死关头自己可以作出抉择的时刻,应该慎重地权衡得失,死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不应该轻于一死。这不是贪生畏死,希图苟全;而是要尽可能地留下宝贵的生命,去完成或实现一个更崇高的目标。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赋予人只有一次。善于对待死,就是为了生得更有意义。千百年来,人们对李陵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褒贬,各有千秋,而大多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5.
魂兮归来     
赵焕军 《神州》2011,(10):1
屈原之死,一种自由、高尚,而独立的死。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活下去的时候,死就背负起意志和尊严的神圣使命。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情怀。端  相似文献   

16.
呐喊     
在生与死的边缘,我徘徊不定,是生还是死呢? 生一死,生一死……在我脑中不停地出现。到底是生还是死呢? 是选择勇敢地生存下去,在无边的黑暗中饱受折磨?还是选择无畏地放弃生命,在无边的黑暗中抛弃自己腐朽而肮脏的肉壳。而从黑暗中摆脱出来呢?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区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放映无声电影,开办之初地点就设在台江苍霞洲基督教青年会。为了扩大交谊,青年会每周六免费招待会员们看一场在当年算是新奇的电影。民国14年,买票进场的商业电影才出现在福州。最初的经营者为上海新奇影戏社和在榕城经商的葡萄牙人,前者从欧美购进电影放映机和影片(如早期故事片《孽海潮》),或租或售给后者于福新街大光影戏院放映,观众掏钱买票进场。  相似文献   

18.
韩维鹏 《黑龙江史志》2010,(17):44-44,54
不死药是中国传统长生不老思想的物质反映,但是史学界对之关注较少,以不死药为题材的研究成果鲜见。因此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一初步的搜集与整理势为必要。本文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了初步的搜集并且加以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浅谈下对史料搜集与整理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不死药是中国传统长生不老思想的物质反映,但是史学界对之关注较少,以不死药为题材的研究成果鲜见。因此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一初步的搜集与整理势为必要。本文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了初步的搜集并且加以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浅谈下对史料搜集与整理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喉堵症成为《日光流年》里阎连科笔下三姓村村民难以挣脱的宿命,活不过四十岁像魔咒一样紧紧箍着这些从出生起活过一天便少一天的三姓村人,时时提醒,刻刻紧逼。他们逃不过四十而死的宿命,但是三姓村人追寻生命,热爱生存,他们以生命喂养生命。正所谓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为生而死,死生不息。想要活下去的欲望使得他们每一次坚忍不拔的自救最终成为一次次由领导带领众人上演的悲壮闹剧,却也由此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寻找生命原初意义的精神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