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一时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铺天盖地。一批批热血沸腾、稚气未  相似文献   

2.
<正>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  相似文献   

3.
陈正言 《湖南文史》2014,(12):44-45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了一个重要的批示。这个最高指示发表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其实在这之前的1968年9月,我们江苏如皋的老三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最初两年后,已经在农村去插队了,我当时就在本县东陈公社插队。  相似文献   

4.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有个小学教师向毛主席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这封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而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相似文献   

5.
39年前,我还是贵阳十六中的一名初中生。1968年10月5日,贵阳首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奔赴威宁、平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也是其中一员。其时,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是这批知青下乡两个月后,也就是1968年12月才发表,所以这批青年的“革命性”和“狂热性”由此可见一斑。首批知青均来自各个中学,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打开像册,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相片时,就不由地感慨万分,浮想联翩,那一幕幕旧时的场面展现在眼前……1968年,全国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有志青年,热血  相似文献   

7.
李增春 《纵横》2008,(5):26-30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献出宝贵青春的"老知青"们,如今都已是人到老年。"记如烟往事,念如火青春",是这一代人共有的"知青情结"。在这种情结中,既有对蹉跎青春的哀挽,也有对理想激情的叹恋;既有对历史遭际的反思,也有对相濡情谊的感念。  相似文献   

8.
从1968年到1978年,我在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生活、工作了10年,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10年,是最精彩的10年。每当回忆起那如火如荼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总让人激动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现撷取那段生活的片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党春秋 《文史博览》2013,(11):18-18
1968年,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李讷是毛泽东的小女儿,当时正患神经衰弱症,而且比较严重,但毛泽东还是将她安排到江西省瑞金县沙洲坝大队上坝生产队劳动锻炼。1971年9月初,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大队劳动的李讷,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的婚姻设想。她的男友政治上可靠、共产党员,是中央办公厅江西“五七”干校的工作人员,准备近期与男友结婚,请毛泽东定夺。  相似文献   

10.
<正>1976年春夏之交,我和所有城镇高中毕业生一样,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革命老区湖南郴州资兴龙溪公社中塘大队插队落户。中塘大队位于龙溪公社东北部,是个瑶族  相似文献   

11.
1976年舂夏之交,我和所有城镇高中毕业生一样,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革命老区湖南郴州资兴龙溪公社中塘大队插队落户。  相似文献   

12.
陈亮 《纵横》2013,(9):34-35
这是196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送审的新闻稿清样上的批示,文中写道:此件看过,可用。在第五页上将“最高指示”改为“指导方向”。以后请注意不要用“最高最活……”,“顶峰”,“最高指示”一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他和她     
作为接受再教育的下乡知识青年,年轻英俊的他,在那个又小又破的灯塔牧场,遇见了活泼能干的她,他们成了家。“再教育”完毕后,他带着她以及四个孩子搬到了县城,买了房子。房子不算太大,但十分精致,因为他在院子的各个角落种满牡丹、百合、薄公英,还有几种不知名的花,甚至在窗前还种了两棵樱桃树。房子里的摆设不是最好的、最贵的,却是最干净的,因为她每天都将这间小屋里的每一处擦拭一遍。  相似文献   

14.
1969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掀起高潮。15岁初中刚毕业的我,带着对未来几分朦胧与茫然,挥别父母,与同班彭怡纯、陈萍萍、何晓步、胡荣泉5个女生一起下放到湖北京山县杨集区三台公社巴冲大队插队落户。班上其他同学大部分下放到京山惠亭、钱场等公社。春节刚过,1970年2月11号早上,下着小雨,我们在四十五中操场集合,前来送行的亲人云集,前往京山的三四十个同学在班主任刘行乐老师陪同下分乘两辆敞篷卡车出发,我们挤在前面车厢里,没有凳子,都站着,后面一  相似文献   

15.
1974年,我们在鲁南一个小山村插队。 那年月,知青插队"接受再教育"的第一课便是请当地老贫农"忆苦思甜"。一天,我们八九个知青正在菜地里干活,报社记者来了,说要拍个"忆苦思甜"的照片,登报宣传一下。大队书记很重视,说要去请一位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来。"不用了",记者指着带我们干活的菜农说,"这位老大爷就很像个老贫农,就让他来试试吧。"  相似文献   

16.
1968年5月到1970年5月,哈尔滨市66届到69届共有初、高中毕业生14.72万人,其中有12.5万余名、占毕业生总数85%的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怀着"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的豪情壮志,奔赴农村,奔赴边疆。那三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高潮迭荡。  相似文献   

17.
士心 《福建史志》2010,(4):23-24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中专学校停止招生.工厂没有招工,为解决城镇青年学生的出路,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1973年上半年,我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党代表大会代表,身份界别是女知识分子党员代表。同年8月,我去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十大,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会议期间,邓颗超同志(祖籍河南光山)始终参加河南组讨论。全国参会代表1249名,河南代表团42名。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我的座位是14排39号,靠中间左侧人行道,看主席台上的人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大陆一般人心目中,章士钊(1881—1973)是非常特殊的人物。知识阶层中年纪稍大的,大约都知道毛泽东与他的关系非同一般。“文革”前夕,毛要谈教育,特地把这个段祺瑞当“执政”时的教育总长找来静聆纶音。“文革”期间,“知识越多越反动”,焚书坑儒,他的《柳文指要》却由毛特别批准出版。1973年5月25日,根据“最高指示”,  相似文献   

20.
1968年10月28日,我随湖南平江县(被喻为"将军县",今属岳阳市)第三批知青下放到献钟公社五星大队。在知青到达献钟公社之前,各生产队的队长早就聚集在那儿了,他们都打起了这样的小算盘:等知青们一到,就选两三个女知青回去。理由很简单,一是农村娃打单身的多,想为他们找个有文化的知青媳妇;二是知青到农村来"扎根",男的一"扎根"就动不了,而女的总是要出嫁的,将来不至增添队上的负担。知青分配到队的热闹有点像现今的人才市场。那些田多、劳力少的生产队,才高兴接纳牛高马大的男知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