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自幼最喜欢的日子是除夕,因为拜年就能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可以买些小鼓、刀枪、泥人和糖菩萨等喜爱之物。十二三岁时,因祖父周福清涉嫌科场作弊案下狱,周氏  相似文献   

2.
鲁人 《湖南文史》2012,(9):40-40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说:“鲁迅对人,多喜欢给予绰号。”笔者看了一些,发现鲁迅真的是颇喜欢给人起绰号。鲁迅的祖父因贿考入狱后,家境便开始每况愈下了。一次,鲁迅二兄弟用压岁钱买了一本画谱,三弟周建人将这事对父亲说了。父亲看过书虽未说什么,却让鲁迅挺不高兴,于是,便给三弟起了绰号叫“谗人”。  相似文献   

3.
春节刚过,女儿就盘算着存折本上增加的1000多元压岁钱了。看到女儿人不大,已经学会了过自己的“小日子”,我由衷地感到,当初教她用压岁钱学理财,真是做对了。大手大脚的女儿给压岁钱,是我国春节的古老传统。我女儿的长辈们,有的是私营企业主,有的是个体经营户,有的是外资企业的白领,有的是国家级科研所的科技人员,他们的收入都很高,女儿上小学起,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就已经有千把元  相似文献   

4.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诗中娇儿得压岁钱的形态,很是可爱。民间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虽然只是迷信,但在每一个新年里,家长们仍怀有这样的心意,希望他们的孩子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所以一到春节,中学生们的小钱包就鼓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沧桑》1996,(5)
鲁迅没有到过山西,可以说对于这位世纪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山西于鲁迅先生缘悭一面。但是准确地说,鲁迅曾有一次机会由南向北横穿山西,可惜行程改变,鲁迅只是在山西的南端,曾经短暂地踏在黄河岸边山西的土地上,稍稍领略了山西的风光和风物。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宝宝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对待压岁钱,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很多家长只看到钱,很少有了解压岁钱的本质含义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笔者认为,家长  相似文献   

7.
地处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著名 的历史文化街,它与巴黎塞纳河畔、 伦敦佛里街、东京神田町齐名,分作 东琉璃厂、西琉璃厂两片已被列入 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数百年 以来,全国乃至世界上收藏中国文 物的收藏家、大学者、博物馆,大多 与之发生过联系,如明末清初大收 藏家孙承泽、《四库全书》编修程晋芳、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馆等。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在北京居住十几年,更是与琉璃厂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鲁迅游逛琉璃厂已成了习惯 鲁迅很早就向往琉璃厂了。在日本求学时,他就爱…  相似文献   

8.
与鲁迅相识、相交的文学青年,不在少数,但交往密切,成为忘年交的不多,而李秉中,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已发现的资料证明:在两人一生的交往中,李秉中致鲁迅书信52封,明信片5张;鲁迅致李秉中书信28封,且在日记中,记载李秉中处,多达132次;此外,两人还互赠礼物等。李秉中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身份的变化:最初是文学青年,后来成为“蓝衣社”成员,再后来进入了“军统”。但直至鲁迅逝世,李秉中和鲁迅,一直都是很友好的。就在鲁迅逝世的第二天,李秉中还给许广平写去慰问信,哀痛道:“广平师母:今日阅报,惊悉先生逝世,虽是在办公室中,不禁伏案痛哭。”  相似文献   

9.
鲁迅──人民心中的丰碑舒晨难以忘却的日子鲁迅先生逝世,已经整整60个年头了!回忆我看到先生病逝的噩耗,还是在就读的中学阅览室的报纸上。因为从小学起,就在爱国、进步的语文老师刘子怡先生引导下读过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杰出作品,看到先生对旧中国苦...  相似文献   

10.
施慧 《神州民俗》2010,(2):8-10,7
压岁钱是我国春节期间长辈对晚辈表达新年祝福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章通过对压岁钱这一民俗文化现象的来源、历史和形式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和比较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压岁钱较早出现于汉代是一种巫术钱币压胜钱(厌胜钱),其主要功能是辟邪和祈福。压岁钱币的历史发展轨迹大致为:汉代较早出现→宋代发展→明代成熟→清代至今沿袭并基本保持不变。在压岁钱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很多方面都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从形式上说:它由单纯的礼币演变为礼币与实用钱币并存的两种样式。从受众的方面来说:范围在逐步扩大,由家族内部向家族外部扩展,并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与新年祝福的一种礼俗活动。虽然压岁钱这一传统的礼俗活动呈现出诸多变化,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出的儒家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却基本没变。主要文化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贵和”,二是“重礼”。人们在这两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让压岁钱这一民间礼俗活动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和维系亲情的纽带。并由此体现出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传统思想。文章认为对压岁钱这类民俗文化活动的保留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从形式上更要从传统文化内涵上继承、发扬并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伟大的文化革命旗手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病逝上海。十个月以后,“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热血沸腾的中华爱国儿女记住鲁迅先生“以牙还牙”、“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遗训,发扬韧性战斗的精神,慷慨高歌走上民族解放战场。1937年11月,上海沦于日寇之手,安葬先生遗骨的万国公墓,从此在荒林枯草中度过八年冷清的岁月。在延安和大后方,甚至太平洋战争前的香港,每年10月都举行纪念活动,而在上海,除了“孤岛”时期的进步文艺刊物上发表纪念文章以外,文化界人士和读者只能将深沉的缅怀与崇敬埋藏在心底,人们分明地感到鲁迅…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创作同中国民间文学的关系怎样?鲁迅的作品是否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这问题长期来不被我们重视,大家的兴奋点常常集中在探讨鲁迅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上。这就影响了全面研究鲁迅的创作。本文试图就鲁迅是否受民间文学影响的问题,说点个人的意见,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一、民间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问题辨正研究鲁迅的创作所受各方面的影响,是认识他、了解他的重要工作。但是在以往的许多论文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论证鲁迅受某方面影响,于是就把它无限地夸大,不对客观实际进行恰当、准确的估计,好象一说影响,影响便无处不在、无时不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鲁迅的研究以至于阅读,现在似乎相当沉寂了。鲁迅确实是我们的"民族魂",解放后一下子把他变成了"民族神",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个搞一切极"左"运动时的打人工具,这就使人们很怕鲁迅了。实际上,这是完全歪曲了鲁迅,甚至毁了鲁迅。现在是:对鲁迅歌颂的老调子已经唱完,而切实的新研究又不敢讲,所以鲁迅就被冻在那里,或被误解  相似文献   

14.
和妈妈斗智     
像小溪这样成长在富裕环境里的中学生,口袋里总少不了几十、上百的零花钱。仅仅一个春节下来,小溪从七大姑八大姨那里收到的压岁钱就达到四位数。 小溪妈妈教育小溪说,“你现在有这么多钱,要好  相似文献   

15.
吴念鲁 《百年潮》2012,(2):63-69
正父亲吴朗西曾在美术生活画报社做编辑工作,此后创办了漫画生活画报社、文化生活出版社。他自从开始编辑生涯后就结识了鲁迅,并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鲁迅日记看,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两年时间里,他是与鲁迅密切接触的年轻人之一,也是鲁迅晚年最信任的出版家。这个时期是鲁迅写作、翻译、编辑画册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父亲编辑出版事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鲁迅、茅盾致中国红军贺信之发现阎愈新30年代在上海的鲁迅鲁迅、茅盾致中国红军贺信,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和鲁迅、茅届研究界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中央档案馆无此原件,鲁迅遗物中也没有底稿。几十年来,众多学者为探求这件贺信作出了贡献。冯雪峰和茅盾都谈到...  相似文献   

17.
康群 《炎黄春秋》2002,(1):57-57
骂鲁迅的文章,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很多,有出于派性的,有因为误解的,也有想借骂出名的,不过,不少人在鲁迅逝世后,便真诚地写了文章忏悔。出乎意料,数十年后,骂鲁迅者又多了一个自称“还有一张敢开骂的嘴”的人。  相似文献   

18.
柳哲 《古今谈》2000,(3):11-14
曹聚仁与鲁迅非泛泛之交。1927年12月21日,鲁迅应邀到上海暨南大学演讲,曹聚仁时为暨大教授,参加听讲并将鲁迅讲演笔录成文:《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在上海1928年1月29日、30日《新闻报》副刊《学海》第182、183期上发表(署名刘率真),后收入杨霁云编的鲁迅《集外集》中。三十年代初,曹聚仁主编《涛声周刊》、《芝种》及与人合编《太白》等报刊时,鲁迅积极为之撰稿,往来书信就有40余封(据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183;日记》记载:曹聚仁从1933年5月7日得鲁迅第一封书信,至1936年3月7日得鲁迅最后一封书信止,共得43封书信),单《鲁迅全集&;#183;书信》就收了鲁迅致曹聚仁的二十五封半信。鲁迅逝世时,曹聚仁集鲁迅诗意写成挽联。  相似文献   

19.
鲁迅永在──鲁迅生平陈列纵横王惠敏鲁迅博物馆的金秋,修竹竟绿,花香飘溢,高大的松柏、泡桐、银杏树依然生机勃勃,正迎来了她建馆40周年(1956年),更迎来了鲁迅诞辰115周年(9月25日)暨逝世60周年(10月19日)。新的陈列《鲁迅生平展》,将以崭...  相似文献   

20.
泰顺是一个山区县,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这里的节日气氛隆重而又朴实,丝毫没有一点矫情。正月初一这天,大人们走家串户,忙着拜年;小孩子们辈们的压岁钱外,就是盼着看戏和舞龙灯的到来。初三、初四,乡亲们联系好的戏担就挑进了宗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