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次长沙会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经历了数次炮火。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进占岳阳迫近新墙河时,国民党军惊慌失措,以为日军迫近长沙,就下令实施“焦土政策”,将长沙付之一炬。此后,1939年11月至1942年1月,中、日两军在此曾进行了三次会战。1944年6月间,在长衡会战中,长沙又一次遭受炮火浩  相似文献   

2.
却却 《纵横》2014,(9):42-48
长沙无心阁城楼下有—个警世钟,钟旁的石碑碑文如下: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实行“焦土抗战”政策。1938年11月12日,日军逼近长沙,长沙警备司令部奉命制定放火焚毁长沙的计划,并预定以天心阁举火为号。13日凌晨,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放火队员误以为信号,便四处点火,一场旷世大火骤然而起。  相似文献   

3.
《贵阳文史》2012,(1):9-10
1944年12月10日侵华日军全部退出贵州省背景:1944年秋天,日军沿黔桂铁路直逼黔境。12月2日,荔波、三都、丹寨、独山等县城相继沦陷,独山县城更是被7天7夜大火全部烧毁。一时间黔南大地烽烟四起,贵州的数十万难民妻离子散,  相似文献   

4.
张松戈 《文史月刊》2008,(11):48-51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多钟,正在酣睡的周恩来,被负责安全警卫的邱南章叫醒了。睁眼一看,只见到处明晃晃的,到处大火熊熊,从所住的二层楼上向外望去,发现整条街道、甚至整个长沙城都在燃烧! 1938年夏天,日军以35万陆海空部队猛攻国民党战时首都武汉。  相似文献   

5.
1938年11月10日,日本侵略军第六师团侵占了岳阳.虽然岳阳距长沙还有140公里,但当时长沙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听到谣言:“敌人已打过新墙河了” 后,“奉命”下令纵火烧了长沙,将有30多万人的文化古城付之一炬.据不完全统计:大火毁房五万余栋,约20万居民无家可归,死二万余人,伤残者和财产损失无法统计.然而,长沙是被烧了,日本人却没有到长沙来,一场虚惊.火烧长沙成了可笑的“焦土战”例.周恩来、叶剑英和郭沫若、田汉、张曙等目睹了长沙大火的全部过程,并亲自组织、亲自参与了救灾善后工作.本文追叙数十年前中国抗战史上震惊中外的长沙大火,让读者诸君听一听先辈们的抗战历史足音.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展开。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淞沪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致使南京失守,芜湖、安庆、武汉相继陷落。日寇施行狂轰滥炸,绝灭人性的屠杀,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死于敌人屠刀之下,沦陷区成了一片血海焦土。广大人民摄于敌人的血腥恐怖,不愿当亡国奴,在枪炮声中纷纷离家流亡。贵州是抗日大后方,便有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三穗地当由湘入黔之孔道,湘黔、桂稳两公路在此交汇,为黔东交通枢纽。从1938年起,几乎每天都有人数多少不等的难民涌来,局势紧张时,如“长沙大火”,…  相似文献   

7.
1938年11月12日,张治中收到蒋介石“于长沙如失陷时,务将全市焚毁”的“文侍参电”,随即令酆悌进行焚城准备。11月13日凌晨,长沙城内突发大火并延烧数日之久。大火发生后,蒋介石为平息社会愤慨、抚慰人心,与俞飞鹏、陈诚、张治中等会商善后办法,进行罪责定调而非真相调查,迅即组织军事委员会高等军法会审,判处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死刑并立即执行,张治中革职留任善后。虽有公开审判,但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内心关于大火罪责另有认定。国民党官方统一定调长沙大火罪责,后虽经高一涵专门调查,但仅为此前定调的注脚,且均未言及蒋介石的“文侍参电”。国民党内各方势力关于大火罪责的博弈与合力,被情感因素主导无法真正底定人心,真相竟成疑案。国民党当局定调大火罪责,于此能观其政治运行逻辑及其主观性。  相似文献   

8.
长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长沙城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时期。进入抗战时期以后,由于蒋介石实行焦土抗战政策,1938年11月12日的长沙“文夕大火”,给长沙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1947年以后,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和通货膨胀的加剧,长沙迅速走向衰败,也预示了民国社会的衰亡。  相似文献   

9.
1938年11月13日,长沙市因军警负责者举措慌张而酿成火灾,大火延烧三四日之久,致繁盛市区损失重大。此组史料出自本馆所藏国民政府监察院档案,包括监察院程永言、高一涵及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等人有关长沙文夕大火的系列调查报告与善后处置记录。  相似文献   

10.
正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时30分左右,寂静的长沙城内外警钟响起,突然出现的大火很快就将全城笼罩。一时间到处都是火海,仍然留居城内的市民争相逃奔,爆炸声、嘶喊声、哭泣声混杂在一起,长沙顿时成为人间炼狱。大火焚毁了全城80%的房屋,街巷焚毁达590余条,原本繁华的北正街、坡子街、府后街、八角亭等一片废墟,就连湖南省政府、民政厅、建设厅、警察局、高等法院、电  相似文献   

11.
正1939年11月,日军为截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开始集结兵力,在广西的防城和北海实施登陆作战,并一路突破钦州、小董等防线,向南宁进逼。11月下旬,日军第五师团和第十八师团一部及台湾旅团侵占南宁,接着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为阻击日军北进,12月下旬,第五军对占领昆仑关的日军展开反攻,经过与日军多次激战和反复争夺,战至31日,终于将日军全部肃清,粉碎了日军截断我华南交通线的企图。  相似文献   

12.
重庆大隧道惨案发生于1941年6月5日夜,它与1938年6月9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同年11月12日的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全国的三大惨案。  相似文献   

13.
1938年的一场大火,把古城长沙烧为灰烬。熊熊的烈火整整燃烧了两天两夜才熄灭,2000多人葬身火海,烧伤致残者1万余人,烧毁房屋5万多幢,数十万灾民无家可归。省政府、高等法院等重要机关,湖南大学、省立长沙高中等主要学校,湖南省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工厂、医院、民房等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无论是公有财物还是市民的私有财产,带出火海的寥寥无几,损失惨重,难以估算。长沙大火不仅造成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四处飘泊,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使国民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招来全国人民的厉声谴责,严重影响了前方抗日将士作战的士气,也打乱了蒋…  相似文献   

14.
忆田汉先生     
叶浓 《文史博览》2005,(5):26-27
长沙“文夕大火”后,湖南省政府迁往耒阳,不少机关、工厂、报社迁到衡阳,出现了衡阳历史上的繁荣景象,一些文艺机构,如军委会政治部抗宣队、电影放映队、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均汇集衡阳,《正中日报》、《大刚报》相继迁衡出版,一时抗日文化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5.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华期间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国家安危,命运所系。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援笔记之,用抒愤慨。我家在湖南湘乡县(今改市)农村,二三十年代,那里虽然是一个半闭塞社会,但我读小学时就从老师和教材的启发中知道帝国主义的侵略。“九·一八”事变,我们虽处在农村,同样受到震撼。以后“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一些宁沪富户内迁到我们乡下避难;接着日本军队侵占武汉、进通长沙。长沙大火时,我在后山了望,虽然远隔140多华里,但火光照天,直冲霄汉。对大火的起因,我虽不甚了了,但认为火是由日军侵…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出现了溃退的局面,在无力抵制日本侵略军进攻的情况下,国民党当局提出了所谓“焦土抗战”的口号,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长沙大火案。长沙大火案发生于1938年11月12日夜,一场人为的毁灭性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两万多名居民...  相似文献   

17.
正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专科以上学校,被日本侵略者破坏了91校,幸存的都先后搬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而1938年12月1日,我国第一所独立师范学院却在今湖南省涟源市蓝田光明山创办。此时,是长沙"文夕大火"之后的第18天;此地距日军与中国军队对峙的新墙河前线仅200公里左右。迎着隆隆的枪炮声诞生的这所大学就是国立师范学院(简称"国师"),院长廖世承。  相似文献   

18.
长沙捕俘     
1944年春,日军纠集几十万大军开始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5月,日军第四次侵犯长沙。6月18日,长沙失陷。此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正部署于长沙、湘潭外围及宁乡、湘乡一带,牵制敌军南侵。重庆统帅部急于了解湘桂线敌军南侵企图,便电令七十三军设法捕捉日军俘虏解渝。接令后,军长彭位仁立即召集部属开会研究。七十三军曾在1943年冬守备赣北石门不幸失利,全军损折过半,后任二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的彭位仁将军受命回军兼任军长,收拾残局。彭回军  相似文献   

19.
国耻民仇怎能忘,耄耋暮年记犹新!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公然炮轰我卢沟桥,点燃侵华战火。日军的铁蹄,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河北省踏入雁门关天险,于同年11月8日攻入太原。次年2月侵人临汾。日军势如洪水猛兽,长驱直人,沿着同蒲路南下。相继侵陷侯马、曲沃、闻喜、运城。  相似文献   

20.
香港沦陷身处险境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突然袭击美国设于太平洋珍珠港的海军所在地,同时轰炸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上午8时20分,36架日机轮番轰炸香港九龙启德机场,整个机场顿时处在大火之中,滚滚浓烟直冲云霄,机场上的5架旧军机和8架民航机全部炸毁。与此同时日军第23军第38师和海空军等共15000多人越过深圳河边界,从东、西两面进攻九龙。香港当局被迫宣布:切断港九交通,禁止华人过海。当时柳亚子正居住在九龙柯士甸道的羿楼里,他仍然抱着一丝希望,以为英军定能死守九龙,进攻九龙的日军定能被击退。当晚,全港电力设施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