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0~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新中国对水患严重的淮河展开了全流域、多目标的全面治理,从而迈出了根治淮河的第一步。当时的治淮工程,具有质量较好、速度较快、费用较省、效益较大等特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治水的实践,其经验与教训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宁夏的由来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亦以“朔方”代称。北部属河套灌区,占黄河水利,开发久远,自古又有“塞北江南”的美誉。宁夏是中国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祖国的西北内陆,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居黄河中上游,位于东经  相似文献   

3.
事件 两会热议恢复“五一黄金周” 继广东省推出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曲线恢复五一长假后,是否重新恢复“五一”黄金周成为了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重庆市日前正式向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恢复“五一”黄金周试点的申请。湖南省旅游局也已向省政府递交—份建议,号召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休假,特别是集中在“五一”期间休假。  相似文献   

4.
清代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变迁王元林滚滚黄河多在下游泛滥决徙,历来各朝多重视下游河道的变迁及治理,对导致河患根源的中上游漠然视之。中游禹门口至潼关的黄河小北干流,因流经汾渭平原,河流易弯曲摆动。特别是明清之际,人口增多,荒坡地开垦,人为破坏黄河中下游干流及...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但是,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腐败,黄河长期得不到治理,致使中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洪水泛滥。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在2540年间,黄河共计溃决了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就有一次大的改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对治理黄河极为重视。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离京,就亲临河南,到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实地考察黄河的治理情况。  相似文献   

6.
吴巍 《百年潮》2024,(1):21-28
<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外宣布了“黄河归故”计划,迫不及待想要实现花园口堵口合龙,藉此获得政治和军事上的筹码。中国共产党心系故道两岸居民,从全局出发,接受了国民党政府提出的“黄河归故”计划。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就此展开了以“黄河归故”为中心的谈判与斗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阴谋。  相似文献   

7.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古代诗人的心目中,黄河的伟大与非凡是可与至高的上天相提并论的。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历代名士、诗家咏叹的对象,流传至今的“黄河古诗”不计其数。尽管由于古代交通条件和诗人活动范围所限,黄河古诗多是描写黄河中下游的情景,很少涉及中上游的状况,但总的看来,这些古诗在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更堪称珍贵的史料,它们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向今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黄河画卷。 在黄河古诗中,描写最多的是黄河那壮阔宏大等明显的气势特征,这些天然的景象极大地冲击着诗人的…  相似文献   

8.
设计与建造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奠定了我国大学建设发展的物质根基,时至今日多已成为各大知名学府中最具文化历史底蕴的区域部分。本文聚焦“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北洋大学,以其西沽武库校园的规划建设历史主线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检索相关的档案机构及近代古籍数据库中的史料信息基础上,分析和考辨1930年代校园“新计划”及其相关佚名设计图的史料线索,补述相关北洋毕业生与学校教员等“北洋人”,以及墨菲、门德尔松、阎子亨、杨廷宝等近代建筑师,在西沽校园建设中的活跃轨迹。结合对校园建成形态背后的设计思想源从与社会历史动因的考察,对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决策者和设计师的贡献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卫宁平原是黄河上游黑山峡冰沟门以东至青铜峡入口的黄河冲积平原和两岸南北山连接的山前台阶地及洪积扇地,地域宽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有黄河自流灌溉条件,发展农牧业经济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塞北江南”宁夏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 ,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 ,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 ,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相应变化 ,这种变化的基本规律是 :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 ,互有消长 ,“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 ,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 ,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 ,面积不断扩大 ,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 ,古代绿洲衰亡 ,天然植被退化 ,沙漠化扩大 ,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小 ,防护功能不断减弱 ,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态势。  相似文献   

11.
黄河治理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与水的相争相生是黄河文化遗产区别于其他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黄河治理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多重价值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技术能够将较为抽象的治水原理与治水现象进行生动结合,全面展现黄河治理的真实情境与内在规律,促进黄河文化传播。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从黄河治理数字档案库建设、治河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体系建构、治河文化遗产的动态还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探索黄河治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积极推动黄河治理文化数字资源与文旅产业、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黄河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恢复,并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流域各地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机遇,围绕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条件的目标,启动了全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新成效和成功的新经验。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逐渐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治理黄河成为改善黄河流域灾害环境的首要任务,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该项任务的关键环节.地表植被稀疏、土壤质量退化、水旱灾害频发形成了人们对黄土高原的环境认知,触动了政府及民众改善水土环境的愿望与决心.河流水文状况,水土流失成因、动力、形式等的观测与试验提供了 土壤冲刷的理论依据,1940年"水土保持"一词的正式...  相似文献   

14.
陆兴祺长期担任“护理驻藏办事长官”,并一度被授予陆军中将,提出了许多治藏建议,是1912-1926年间西藏治理的重要人物.但是包括陆氏的职衔、所属机构及其部属情况等问题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本文依据《政府公报》和新近公布的民国时期档案等文献,梳理了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15.
安丰梅  刘晓海 《沧桑》2014,(2):174-176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是黄河距今最近的大改道,涉及豫、鲁、皖、苏等省。特别是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后,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晚清以来的山东地方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济南作为山东省会,沿黄最后一个大城市,黄河对其影响可谓深远。考察黄河对济南的影响以及近代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对于认识黄河与近代以来山东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任按察使 修筑河堤 1.臬台张公造福灵州天启壬戌二年(1622年),大明朝廷晋升河东兵备张九德为按察使,在宁夏治理黄河,修建灵州河堤、秦渠长堤、汉渠芦洞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发展宁夏河东水利灌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复芜田数百顷”、“岁额聚增数千石”,受到百姓一致称赞,成为宁夏地区明代治理黄河的功臣。  相似文献   

17.
曹祖荣  周磊 《风景名胜》2020,(3):0128-0128
在我国,基础产业包括林业,林业的生态价值除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以外,同时在造纸及土木等行业,能够将原材料为其有效提供,使好的经济价值得到积极创造。在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以来,对林业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文章主要论述目前在管理林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建议的同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少年时从书上读沙漠,听人讲沙漠,所有的结论都是“平沙莽莽黄入天”,一派死沉沉的洪荒,毫无生命。青年时我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治沙,去固定沙漠中的大片梭梭林,以及五颜六色的短命草本植被,还有不时窜过眼前的野驴、黄羊、兔子,开始改变了我对沙漠的印象。但在读了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后,又为他笔下记述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所震惊,心想,这才是真正的沙漠呵!  相似文献   

19.
清末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兴建,引发了黄河下游铁路与河防的冲突。黄河的河道、堤防、两岸地质特征,促使铁桥规划避开了下游开封河段,选址郑州。黄河铁桥的工程设计缺陷,更使得路政与河政之间的矛盾激化。铁桥上游北岸的堤防与抛石护墩问题,成为铁路部门与河务部门的冲突焦点。在黄河铁桥兴建、维护中,双方经历了从对峙到合作,从独行到共商的历史过程,初步建立起河防与路政兼顾的合作模式。铁桥工程引发的路政与河政纠葛,蕴含着新旧思想、技术、中西文化、中央与地方的多重冲突,映射出黄河治理的传统要务与近代中国交通革新及维新图强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瞿定国 《百年潮》2024,(1):60-66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毛泽东始终对于黄河怀有特殊情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都十分关注黄河,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号召,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多次提出要骑马考察黄河,虽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未能实现,但为后人留下的“把黄河治理为益河”的伟大念想,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