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堂山石祠的研究,在1961年罗哲文发表《孝堂山郭氏石祠》之后,基本奠定了研究的构架,主要即建筑、图像、文字三者。罗氏对于建筑最为精熟,不久又发表一文,对于石祠的位置、"胡王"标题和屋脊的问题做了补正~([1])。之后的学者对石祠本体研究最多的是图像,并不着眼于解决石祠的归属问题,而是从美学和汉代民俗等方向,比较其他汉画像遗存,释读画像内容,阐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原因是石祠在赵明诚之后的千年间,大量学者虽然进行了实地的勘察和记录,但未能提供新的有创见性的研究。笔者重新对石祠内壁上的题记进行研究,在梳理各家著述并多次实地查勘后,发现了新的未经著录的题记"东有小山上孙奉叩冢"。这是一类表示对应方位的、全新的石祠题记,确认为最早期。此类题记为研究石祠在大区域中的归属问题确立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省历城县(曾属肥城、长清)孝里铺孝堂山有单簷悬山顶的东汉石祠两间,为我国现在保存于地面最早的—座房屋建筑,室内还保存了极为丰富精美的汉代画象。不久前经过石祠曾作草测、摄影和记录,今谨就所见并参考有关资料综合介绍如次。  相似文献   

3.
《文物》1961年4、5期合刊号上,我曾就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建筑与面象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因匆促写成,刊物出版之后,即发现有几处错误的地方,当即于6月20日去函编辑部,请将石祠的地址、位置与"胡王"二字的位  相似文献   

4.
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一批汉代画像石22件,其中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各11件.主要图像有历史故事、征战、祥瑞升仙、迎宾拜谒、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纺织图等.在这批画像石当中,发现石祠与墓室画像之间的配置和功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其中的图像作了诠释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4年夏发现的神禾原战国秦陵园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南郊,处于地势高亢的神禾原西北部,潏河北,再南数十里即为秦岭山脉,此地在秦汉时期属于内史、京兆之杜县.  相似文献   

6.
杨玉彬 《收藏家》2006,(9):55-61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神,先秦之际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即广为流布,到了神仙信仰与羽化升仙说炽盛的汉代,这个神话传说随着汉人思维方式、观念形态及文化精神的变化亦发生了极其复杂的演变。概论之,西王母神话深刻影响了汉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处世观念、生活习俗与艺术风尚,富有创新激情与活力的汉人又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生活习惯对西王母形象及神学内涵进行了改造与重塑。由此,西王母有机地融入社会生活与思想领域的诸多层面,成为汉人最信赖最崇拜又倍觉“亲近”的神灵。目前已发现的汉代帛画、壁画、画像砖、画像石及铜镜材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贵州省博物馆等文物部门在关岭县的花江崖和牛角井崖、贞丰县的花江崖、丹寨县的银子河、开阳县的大崖口和小崖口,以及六枝特区的桃花洞等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古代崖画。这批崖画的作画技巧古朴而自然,题材广泛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开阳崖画尤其令人注目,是研究贵州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开阳崖画位于开阳县羊场区平寨乡顶趴村附近的山崖上,其下为乌江支流——清水河。目前已发现两处崖画遗迹,一处位于大崖口,另一处位于小崖口,两者间距约600米。大崖口崖高12米,画面长4.6、高1.6米,离地约1.5米,共有图象五十余个;小崖口崖高20余  相似文献   

8.
颜习斋及颜祠王艳丽颜习斋,名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省博野县北杨村人,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是我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当时社会颇有影响,并创立了颜李学派。颜习需生活坎坷。其父颜昶,本是...  相似文献   

9.
仝涛 《中国土族》2013,(4):9-23
编前:本期刊物全文转发仝涛先生在权威刊物《考古学报》上的论文,供读者参阅。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南边缘、青海湖西南部的青海省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汉代之前一直属于羌人的活动区域,  相似文献   

10.
广裕祠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裕祠曾获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the Award of Excellence of the 2003 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Competition),以褒奖中国民问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三灵坟在渤海墓葬中赫赫有名,自公开报导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由于该墓早年被盗,墓上建筑也遭到破坏,加之又没有发现文字方面的资料,以至在墓葬年代、墓主人身份等方面一直存在着问题。在此,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一探索性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孔伟 《沧桑》2008,(6):21-23
关于民国时期饮食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资料整理的层面。民国时期离现在不是很远,研究这一时期的宁波饮食卫生管理状况,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开展饮食卫生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点考虑,本文尝试从对肉食卫生的监管、对店摊的卫生管理以及对饮水卫生的保护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民国时期宁波饮食卫生管理状况。  相似文献   

13.
<正>在惠山古镇的祠堂群中,有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祭祀的不是家族的祖宗,也不是有功于国立德于民的先贤,更不是呼风唤雨的各路神仙。他们生前既有谋职于外地的官宦,也有寒窗苦读的学子,甚或土中刨食的农夫、村巷的邻家姐妹,他们多是在战乱中不幸遇难的平民百姓,其中包括未成年的孩子和至少3200名妇女。它的名字叫忠节祠。  相似文献   

14.
以三袋足为特征的斝和鬲,在中国古代文化遗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学术界所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做过相当精深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关于此类器物的起源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本文试图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就此问题做些分析和探讨,就正于大家。 (一) 斝和鬲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商周时期。它们分布地域既广,使用时间也绵长,其形态、质料也较  相似文献   

15.
唐末五代以来,抚州金溪流传着一则与炼银有关的二孝女故事,其中蕴含着彰扬孝烈的教化性文化资源、宣扬仁政的政治性文化资源和保护地方利益的经济性文化资源。二孝女祠祀以元代为最盛。世祖中后期,献利之风盛行,金溪利用该故事躲过了赋银危险。此后,在持续的银赋紧张感推动之下,二孝女祠祀不断被巩固和规范,金溪县人还在日益活跃的诸神请封活动影响之下,力争使二孝女进入祀典。但是,因元代一般不加封非祀典之神、此祠祀少有巫鬼色彩而缺乏广泛的民间影响以及其中隐含的国家和地方利益冲突,二孝女入典归于失败。这一祠祀反映了民间信仰随社会情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及元朝对于笼络和整合地方社会的某种程度的漫不用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献中缺乏对于麦积山石窟始凿时间的记载,学者们对此多有推测,莫衷一是。本文作者结合洞窟形制传统、题记及历史背景,推测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最早开凿于公元471?494年间,对研究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昌宫多奉祀于汉族民间和信奉道教的地方,各地多有建筑。在晋祠,文昌宫与晋水七贤祠共处一楼,虽祭祀不同,但二者在晋祠民间皆深入民心,广为祭祀。本文意在解读文昌宫、文昌帝君及晋水七贤与晋祠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八阵图及阵法试探余大吉八阵图是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个著名创造。失传以后,一直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在《三国演义》等创作的渲染下,更显得玄而又玄。八阵图究竟是怎么回事,能否被科学地加以阐述?对上述问题作出真正的回答,不论对于中国文化史,还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楚国、巴国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这两个邻近的古国很早以前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友好相处、亲密无间。虽然有时反目为仇、争战讨伐。但纵观其历史,彼此间的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多于战争。两国的文化交流,互为借鉴、相互促进却是主流。这对于加速民族融洽的进程,发展两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都极为有利。历史已作证明:当楚巴两国休戚与共时,就国泰民安,生产、经济、文化、艺术等也随之发展。反之,唇亡齿寒,出现巴亡在前,楚衰亡其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