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 《文史博览》2014,(6):34-34
抗战胜利后,胡蝶和丈夫潘有声在1946年3月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恢复了往昔的恩爱关系.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胡蝶一家迁居香港。到香港后,潘有声和胡蝶立即重开商务活动,筹办了兴华洋行,  相似文献   

2.
戴笠是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头子,胡蝶是著名电影皇后,他们两人的同居曾经有过许多街谈巷议。抗战期间,电影皇后胡蝶原来居住于香港。1941年香港被日本军队占领,她和她的丈夫仓皇出走,先到广东韶关,再由韶关到桂林,最后抵达山城重庆。戴笠是登徒子之流,在他手里不知糟蹋了多少女性。这时,他爱上了胡蝶,软硬兼施,终于把她占为己有。在这之中,戴笠钻了一个空子。原来,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后,胡蝶因不想躲来躲去,疲于奔命,打算滞留在香港。不料日本人却找上门来,邀她赴东京拍一部《胡蝶游东京》的影片,宣扬所谓“中日友善”思想。胡蝶这才意识到继续留…  相似文献   

3.
从胡蝶女士的“情结”说起1989年4月23日晚7时,旧中国一代影后胡蝶女士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在加拿大温哥华告别了她曾奉献了一生的世界,走完了她生命旅程中的最后一站。5天后,胡蝶长眠在该市风景如画的科士兰公墓,傍依着她的夫君播有声先生。应该说,除了未克重返故国一游外,这位历尽沧桑、终享天年的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星该是去而无憾了。诚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胡蝶晚年心境平静恬淡。她曾这样写道:抗战时期从香港逃到重庆,“(潘)有声继续经营,往来昆明、重庆间,除了日用品、医药用品,也兼做木材生意。随着他也有很多社会…  相似文献   

4.
梅绍武 《百年潮》2003,(3):63-65
《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天女英国汉学家施高德教授(A.C.Scott)1956年曾由香港来京考察中国戏剧并访问我的父亲梅兰芳。父亲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接待了他,跟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施高德当时是研究中日两国戏剧的专家,已发表《中国古典戏剧》和《日本歌舞伎》两部著作。他返回香港后,在1959年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梨园魁首梅兰芳》,这大概是西方人士所写的第一部梅兰芳传,全书132页,内容尚属详实。最近我从书架上取下他当年赠送的这本书,重读一遍,发现其中记载了父亲当年访美演出时的不少情况,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些事我未曾在拙作《我的父亲梅兰芳》(1984)第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赞赏卓别林讽刺希特勒1940年,卓别林完成其反法西斯的著名影片《大独裁者》,那时梅兰芳巳移居香港。当地的利舞台经理为争取《大独裁者》影片的首映权,特请梅兰芳为其致电卓别林代为征询。卓别林为了与梅兰芳的友谊,迅速复电欣然同意。为此,利舞台于194...  相似文献   

6.
邓善熙 《纵横》2009,(7):34-36
1922年10月15日(农历壬戌年八月廿五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先生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首次率领独自组建的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演出。梅兰芳在香港的演出轰动一时,前往太平戏院的观众无数,这件事也成为当时香港各大报章报道的热点。当时香港的著名华文报纸,如《华字报》、《大光报》、《循环日报》等都用了较大篇幅报道。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的电影《建国之路》,是电影星后胡蝶唯一没有拍完的一部影片。说起来,还有一番曲折:这是一段桂林失陷前后的艰辛苦难的历程。那是一九四三年十月份,作为《中央日报聪社记者的我,得到一大新闻——电影皇后胡蝶要光临山城贵阳。于是我便—一通知同仁们,在醒狮路省府接待处的朱红大门外等候,省市要员和各界名流也在大门外恭候着胡蝶的到来。胡蟀——中国的第~位电影皇后,也是当时影迷们崇拜的偶像。迎接胡蝶等人车队在红门外依次停下:只见胡蝶影后兴致勃勃,满面春风地下了车。她身着一件白细呢子旗袍、外罩白绸长披风、披风…  相似文献   

8.
梅红香岛蓄须明志———我父梅兰芳1922和1938-1942在香港〔上〕□梅绍武值此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大节日之际,不禁使我想起父亲生前曾四次赴港(1922、1928、1938-1942年)演出的盛况以及他在抗战时期拒不向敌伪妥协而移居香港、息影艺坛、度...  相似文献   

9.
涂光群 《百年潮》2000,(3):77-78
胡蝶,是中国30年代闻名的“电影皇后”(是1933年,上海的《明星日报》主办,观众正式投票选举的“影后”)。胡蝶这个名字,在30~40年代,几乎家喻户晓,连我这个几  相似文献   

10.
高延萍 《文史精华》2007,(11):58-60
1937年,淞沪战争开战3个月后,中国军队因失利而退守了,日军随及占领了上海。上海沦陷时,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他原以为住在那里是比较安全的,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有个日本人找上门来,希望梅兰芳在上海电台播一次音。这明明是日本人想借梅兰芳来粉饰日军占领下的太平,梅兰芳当然是不愿干的,他当时就以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而拒绝了。拒绝日本人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胡明志,坚拒演出,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与梅兰芳同期的太谷县九老也同样蓄胡明志,演绎了一段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共同反抗日寇侵略的光荣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有一张宋庆龄亲自手书的便条,写着:"这把宝刀本来是孙先生的知友,久原房子助送的(编者注:手稿上写成"久原房子助"正确名应为"久原房之助"),但后来日本军阀在侵略中国,占据上海时和故居的其余有历史纪念品偷回日本去的。以后日本投降后经过交涉还给故居的。"(见图1)这张微微泛黄的便条是上海宋庆龄寓所生活管理员周和康捐赠的,他简单讲述了久原房之助赠送孙中山宝刀的流传经过。据周和康告知:这便条大  相似文献   

13.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在上海。3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也是一片狼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梅以不久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不能在上海电台播音为理由拒绝  相似文献   

14.
梅兰芳,这位京剧艺术大师之名,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今年恰是梅大师诞辰120周年,谈到梅兰芳故居,一般均说西城护国寺街“梅兰芳纪念馆”.实际这仅是他晚年的寓所.除上海、香港的住所外,在京城市内各区共有10处之多,有的被拆,有的尚存,有的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5.
1928年的广州市,在经过1927年12月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市面逐渐恢复平静;人秋,一个戏剧团体“戊辰同乐会”,特邀京剧大师梅兰芳来粤演出。梅兰芳也早已向往广东,曾对香港新闻记者说:“梅对南方景物.常系衷曲,且以当时政局不宁。未得一履粤行为憾。  相似文献   

16.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号鲁卫,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1905年9月18日出生于香港,祖籍为广东省梅州五华县的粤籍客家人。20世纪20年代,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旧中国,一位足球明星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超乎寻常。据统计,李惠堂在各种足球比赛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  相似文献   

17.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霍英东博士,是从香港贫困人们的最底层,历经艰辛,拼搏奋斗,获得成功,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企业家。外国列强霸占香港的历史,给霍英东的生活和心灵留下了无数的创伤和苦难。虽然他个人的事业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但这并不是他追求的最终目的。他从青年时代就崇敬为中国独立和强大而奋斗的革命先行者,像孙中山、廖仲恺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每时每刻都企盼着祖国的强大和富裕。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久有报国之志的霍英东,也只能在体育等领域尽自己的努力。他为恢复中国在世界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从70…  相似文献   

18.
一、“电影皇后”和“洋行皇帝” 胡蝶原名胡瑞华.祖籍广东鹤山.光绪三十八年(1908年)生于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一弄,其父胡少贡曾任京沪铁路总稽查.也算是“官宦人家”了。胡蝶天生丽质,两颊各有一汪若深若浅、若隐若现的酒窝。被称作“梨花窝”,其容貌,令无数的风流男子欠了她相思债。民国13年(1924年).16岁的她考人中华电影学校.“从艺生涯”开始.定艺名为“胡琴”,后改为“胡蝶”.主演过《火烧红莲寺》等,走红全中国。  相似文献   

19.
早期明星广告趣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以影视或体育明星做广告 ,无论于银屏或报刊上 ,已屡见不鲜 ,比比皆是。但在30年代 ,却是“少见多怪”的“顶尖时尚”。最早的广告作品 ,起源于“电影皇后”胡蝶。胡蝶以主演无声片《战功》一举成名 ,接后又以《秋扇怨》《夫妻秘密》《歌女红牡丹》等故事片 ,轰动全国 ,风靡南洋。 1931年春节过后 ,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举办“迎春招待会”。胡蝶作为特邀贵宾 ,自然分外引人注目。会上 ,有记者问她最喜爱哪一家商店的服装。胡蝶脱口而出 :“鸿翔服装店的衣服 ,不但做工考究 ,而且款式时新 ,我常去选购。”此话本很平常 ,岂知出于胡蝶之…  相似文献   

20.
梅馨远流樱花国──1924年日本《演剧新潮》邀请著名戏剧家为梅兰芳举行座谈会(速记稿)金凤吉译[梅绍武按语]:1990年我随中国戏剧代表团访问日本,在参观东京桐朋学园大学时,该校图书馆伊藤绰彦先生赠送给我一批他多年费心收集的有关先父梅兰芳三次访日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