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物翻译一直是博物馆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现在文物翻译存在因对文物背景文化缺乏足够认知造成的错误翻译、未充分了解接受文化造成的译名不一致等问题.为推动文物翻译规范化发展,文物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观念,为译者提供足够空间;政府需要加大对文物翻译工作的支持力度;文物翻译工作者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通过灵活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2.
文物定名应科学、规范、准确。本文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中规定的命名规则为出发点,依托所收集的数据,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对陶器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对博物馆其他馆藏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而提高我省文物定名规范性翻译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3.
赵丹晨 《文博》2013,(1):49-52
文物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深刻记录了一定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状况及其发展脉络。文物翻译就是为文物制作一张"洋名片"。为了使这张名片准确地传递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更好地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华古代文明,宣传陕西,就必须做好文物翻译工作。本文主要针对我省文物翻译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民族间的文化活动越来频繁,博物馆是收藏文物的场所,是为人们提供艺术文化的场所。在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代表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文明延续到今天,是为了能够让全球人民更好的了解文物代表的历史,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就要提高对博物馆文物的翻译水平。在本文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对博物馆文物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探索,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英文公示语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文物公示语一般具有语言晦涩、术语专业性强等特点。基于以上,文章在交际翻译理论视域下,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妇好墓文物公示语翻译为例,分析其应用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翻译有效性的修改建议,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样本,为其他译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思路,以期提高文物公示语翻译准确性,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苏义媛 《文博》2020,(1):97-103
本文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角度入手,以云南省博物馆青铜文化展《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的文物说明牌英译为例,探讨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文物英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在游学英国的日子里,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对大英博物馆陈列的中国文物藏品的翻译,有一些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术语"或者"专业名词",是特定学科领域中用来标志概念、被赋予特定含义的词语和复合词。由于文物领域术语建设较为薄弱,大量使用"类术语"、"准术语",故在客观上增大了文物研究汉英译介的难度,译者在细致、小心地辨别词义之外,还需要结合其所表达的文化语境,通过恰当选词用词来避免翻译出现偏差或失误。本文通过"窑"、"画"、"样"等类文物名词的汉英译介,分析了术语诸要素及其文化语境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文物名词"术语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贾兰坡先生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陈星灿、朱京葛二位同志翻译的《旧石器时代的葬仪》文章,他认为译文甚佳,故在《文物春秋》上发表。  相似文献   

10.
猛一看书名《一个人的抗战》(樊建川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 0 0 0年 8月出版 ) ,或者以为这本书写的是抗日战场上一位孤胆英雄独立作战 ,也可能是深入在敌人心脏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这方面的故事。书的副标题才告诉读者 :“从一个人的藏品看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原来 ,它是一本抗战文物书籍。作者樊建川 ,是四川省的一位文物收藏家。抗战时期的文物是他收藏文物的重点之一。他从数千种抗战文物藏品中挑选出几百种精品 ,分类编排 ,对每件藏品的背景、历史内涵、文物价值作细致的介绍和说明。这是道道地地的“图文并茂”的抗战史图书。文…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是个薄弱的环节,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我国西部经济落后,人民生活相对困难,文化事业更为滞后,要想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振兴西部,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构基于传统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的文化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有模式多建基于文化"管理"或文化"经济"的认识之上,因此,从文化治理的观点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保护主体单一、公众参与不足、忽视"文化纽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力推"公益性保护",才能充分挖掘其公益价值、丰富其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14.
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峻 《华夏考古》2003,11(2):105-112
为了解释文化因素的发展过程,本文首先回顾了19世纪以来文化演变和文化传播的研究历史,然后概括了贸易、迁徙和文化扩散作为文化传播的三种方式,并对其作了具体分析。而且对文化变迁的动力,作者也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秦学勤  李哲 《攀登》2000,19(4):12-18
江泽民同民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务件下的文化建设导向与实践准则所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推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抢救历史文化的工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  相似文献   

17.
文物古迹是过去文化的载体,文化既是不同人们共同体在特定时空中适应环境与社会的结晶,也是人类曾经的生存可能性的记录,因此,文化遗产是发展的智慧资源而非包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物与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提高的过程,经历了由古玩、文物到全民性的文化遗产自觉的演变。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及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开的选择,也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古今中外文化大会面时代人类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前提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大革命,日本各界始终都十分关注。《朝日新闻》社等大众媒体的报道,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由于观点和立场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日本人的革观也是复杂多样的。有赞美支持,有批判否定,有理解的批判,也有指责中国理念变质。  相似文献   

19.
20.
<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很大一个原因是人类具备不断反思的本能。我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有两个重要的反思:一是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个是反思人与历史的关系。过去人们不加限制地向地球攫取所需的一切,使得生态环境遭致破坏。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文化进化论的影响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侵蚀下处于灭绝或濒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