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的研究》被公认为日本最早的独创性哲学。但确切地说,它是“明治以后”最早的创造性的唯心主义哲学。之所以加上“明治以后”的限制词,是因为不能不看到江户时代的三浦梅园、安藤昌益、本居宜长等的思想是独创性哲学思想,如果把奥古斯汀斯和托马斯的思想称为哲学思想的话,那就不能不说空海和道元的思想也是哲学。同时  相似文献   

2.
论明治宪法体制的内在结构武寅明治宪法体制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战后日本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在明治宪法体制内部,蕴涵着日本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而自成类型的个性特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国家政体建设上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和表现出的强烈反差,归根...  相似文献   

3.
论元老政治的形成及其职能王志自明治中期以来,日本的政治支配体系中形成了一股异常强大的政治势力──“元老”。元老以其超宪法的存在凌驾于内阁、枢密院、军部等各辅粥机关之上,代行天皇机能,操纵国政,对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给予了重要影响。元老既不是官职,也非政...  相似文献   

4.
第五节德国唯心论移植史从上所述可以察知,到明治二十年前后,占据着日本哲学界位置的,主要是实证哲学(孔德、穆勒)和进化论(达尔文、斯宾塞)以及原有的东方意识形态的哲学。德国唯心论只不过由少数人片断地介绍过。很显然,这是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根据“开化主义”,在要求暴力的原始积累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迅速相适应的时代,哲学也不能不采取和政治的、社会的生活密切相结合的形态。实证主义和进化论作为最适应于这个形态的东西被迎接过来,“纯正哲学”的德国唯心论在哲学家的头脑里还没能形成它的完全形象乃是自然的。  相似文献   

5.
明治政府认为日本最佳的近代化模式,就是天皇制中央集权导引下的政治渐进主义加上经济疾进主义。在渐进模式下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明治政府为了顺利地、高效地推行富国强兵的近代化政策,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而所推行的体制变革,也是明治政府为重建统治合法性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六三法”是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基本法,其本身存在只有十年,但其建构的殖民地法律模式,在台湾延续了50年。“六三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委任立法。这种典型的殖民地立法程序,在明治宪政体制下是否违宪,曾引发日本朝野及学术界的热烈争论。有一些人为了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鼓吹说日本为在台湾实施宪法特意制定了“六三法”,而“六三法”是否违宪引起的争议,是围绕着“台湾是否是殖民地”而进行的,因此说台湾不是日本的殖民地。实质上“六三法”争议的真正本质,是有关新附领土统治政策之选择的政治性问题,而不是一般的法律问题。“六三法”争议的真正核心是谁有权来制定台湾的法律,其实质是为“六三法”的违宪性寻找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政党势力与执政的军方势力就各自对台湾统治方针的妥协与斗争。  相似文献   

7.
贾思京  刘岳兵 《历史研究》2023,(5):124-142+222
《明治宪法》的颁布将明治时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奠定了近代日本宪政体制基本框架。天皇宗教权威是通过重申“天照大神—天皇”结构,使天皇“神圣”化以及“神圣天皇统治”共识化而形成的,是官方宗教政策与社会尊皇倾向相互“匹配”的结果。明治政府主导的祭政一致、祭教分离体制,明确“天照大神—天皇”传承是天皇统治神话的核心内容。“神圣天皇统治”的政治神话以“国体”形式落实在国民世界观、价值观之中,推动了“神圣”天皇共识化。近代日本存在以“神圣”天皇为中心的宗教文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国家。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明治时代,即中国的晚清时期,旅日华侨主要从事外贸活动和在日本国内的一般商业活动。其一般商业活动,基本上集中在餐馆、裁缝、理发三种行业,即俗称的菜刀、刮浆刀、剃刀“三把刀”。但是,“三把刀”这三种职业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明治初期,或说是直至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前后的19世纪70年代,它并不是大多数华侨从事的主要职业。  相似文献   

9.
小泉八云和张伯伦同样作为明治时期两大西方的日本研究家而知名,然而二者对明治日本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小泉八云将“有机的遗传”融入到自己的日本文化论中,认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优点来自其“祖先崇拜”,是一种“死者支配”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他的东洋礼赞和西洋批判。与此相对,张伯伦则是文化传播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西方的优势文明必将取代日本落后的文明,是典型的西洋至上主义者。本文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采取实证的方式,解析了明治时期两大日本人研究家——小泉八云和张伯伦的明治时期的日本认识迥异与成因。  相似文献   

10.
明治以来,家族制度不仅是日本的重要的道德问题,也是重要的法律问题及重要的政治问题。由于明治维新对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不是摈弃而是保留,使封建色彩极强的近代家族制度成为天皇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因而,从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上  相似文献   

11.
日本历史的后进性决定了其哲学思想发展的总体取向,这就是移植比自己先进的国家的哲学思想。明治维新以前,主要移植和吸收中国的佛教和儒学;明治维新以后则大量移植西方哲学。但就明治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它并非一部西方哲学的介绍史、移植史,而且经历了一个引进——融合——创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表明,移植来的西方哲学,不是同现实社会的、政治的过程相隔离作为“纯粹学问”被吸收的;而是与日本  相似文献   

12.
论明治初期日本立法机构武寅日本资产阶级立宪政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初期,而立法机构的发展演变在宪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明治初期频繁的政治改革过程中,立法机构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一、以《政体书》颁布为标志的《政体书》体制阶段;二、对《政...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和明治政权的性质问题是日本近代史研究中聚讼纷纭的一个焦点。而明治维新,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究应如何断限?日本学者的意见也异常分歧。本文以1853年日本被迫“开国”为其起点,以1894年“日英新约“的签定和甲午战争的爆发为终点,着重谈谈明治维新和明治政权的性质问题。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先考察维新时期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 维新时期存在三种经济成分 德川时代幕藩体制的基础是封建领主制。推翻德川幕府,继之以“废藩置县”和“地税改革”,日本的封建领主制被摧毁,此后乃存在着三种经  相似文献   

14.
论加藤弘之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藤弘之(1836~1916年)是日本明治、大正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自从明治17年(1884年)日本创立哲学会以来,30余年间他一直任会长。加藤从事著述活动50多年,参加了明治年间学界的各次争论,其影响之大不在福泽谕吉之下。就加藤弘之一生的思想来说,他有一个以天赋人权论者到进化论者,从启蒙主义到自然观上能唯物主  相似文献   

15.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克劳德·得·塞瑟尔(ClaudedeSeyssel,约14 50—152 0 )无疑是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所撰著的《法国君主制度》①一书,是探讨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西欧政治观念流变的珍贵史料,因而深受西方史家的重视。有人就指出,在当时西欧的思想家中,塞氏以其“最宽广”的政治视野与“最灵敏”的政治直觉而卓尔不群,“是政治和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塞氏的这部论著以其丰富的意涵与现实针对性,为后人研究16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提供了直接的通道”。②鉴于中国学者对塞氏这一论著尚为陌生,笔者仅以有限的篇幅试对之做一…  相似文献   

16.
西田几多郎(1870~1945年)是日本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集日本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人称“西田哲学”的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被誉为日本的“独创哲学”和“最初独创哲学家”。把握西田哲学,可使我们居高临下,鸟瞰日本哲学史,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理解日本哲学遗产。“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西田哲学的归宿,大厦的基石,体系的灵魂。所以,正确把握“纯粹经验”是把握“西田哲学”的关键。本文试就“纯粹经验”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力行哲学的思想脉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道炫 《近代史研究》2002,26(1):179-199
力行哲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官方哲学。它的提出,适应着当时社会的某种政治需要,也和蒋介石的哲学思路密切相关。力行哲学从王(阳明)学及孙中山“知难行易”观念中借用了大量的现成概念和思想资源,同时,为适应其现实目标,蒋又对之进行了加工、改造,并由此引发了概念的混乱及哲学基本精神的冲突。力行哲学以“行”为中心,而“行”的概念本身就是复杂、含混的,“行”的落实也困难重重。当然。作为一种政治化的哲学思想,概念的清晰和统一并不是提出真正关注的问题;力行哲学的出现及其目标,和现实的政治要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颇受日本民众拥护的新生代政治家管直人在日本《中央公论》1998年6月号的题为“政党要与选民相结合”的对谈中说:“在日本,还没有通过民众创造民主的经验,也没有像法兰西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那样的市民革命的经验。明治维新虽说是一定程度的革命,但和民主革命有所不同。在太平洋战争后,虽然宪法规定了民主主义的框架,但基本仍是从明治延续下来的中央集权的以官僚为中心的国家”。的确,在战前的日本几乎没有通过民众创造的大众民主。明治初期的“自由民权运动”和后来的“政党政治”不过是西方的“舶来品”在日本的初步实践,并且…  相似文献   

19.
刘雅军 《史学月刊》2005,(10):97-103
19世纪中期以来,在剧烈的中西碰撞影响下,晚清学人关于史书编纂体例的认识有了新变化:甲午战前,重新使用国别体撰写外国史;至20世纪初,当西方“世界历史”观念和世界史编纂方法经明治日本输入后,晚清学人对西方“以西方史为世界史”的“一元”进步论、阶段论和明治日本“东洋史、西洋史”的“二元”叙事,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深刻影响着对“他者”、“自我”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0.
加藤弘之(1836—1916)是日本明治、大正时代的政治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加藤从事著述活动50多年,参加明治年间学界的每一次论争,其影响颇大。加藤哲学思想的发展大别为前后两期,即早期启蒙哲学思想(止于1874年发表《国体新论》)和后期进化论哲学思想(起于1882年发表《人权新说》)本文不是评述加藤的全部哲学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