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明亮 《文史天地》2008,(11):26-29
唐绍仪的功过,自有历史学者的评说,而其“能上能下”的为官作风,却是值得学习的。  相似文献   

2.
胤凌 《文史月刊》2010,(3):33-34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日军占领了上海,在上海大西路当寓公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出于安全考虑,住进了位于开森略法租界的一幢花园式洋楼里。  相似文献   

3.
唐绍仪(1860—193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内阁总理,其历史地位不言自明。通常来说,唐内阁被看作是民国初年"南北"妥协的产物,本文就将从唐绍仪与袁世凯、革命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出任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1,(10):154-157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人现在尚能知道杨荫榆这个人,并非因为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当年女师大风潮。鲁迅先生针对她在女师大的所作所为,写了一系列文章,对其进行抨击并讥讽嘲骂。在鲁迅的笔下,杨荫榆是一个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专制独裁,肆意压迫学生,面目狰狞,十足的一个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  相似文献   

6.
唐绍仪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曾担任过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人物,却在1938年9月30日被人剌死在上海寓所,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  相似文献   

7.
李文杰 《近代史研究》2023,(1):113-131+161
辛亥革命造成原有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系瓦解。如何在失去财政调剂能力的情况下筹集巨款,进而完成革命的善后问题,成了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面临的急迫问题。在公债、国民捐、军用票等手段受挫后,南北政府都诉诸外债,唐绍仪内阁更是积极寻求外债以解决财政危机,内阁成员在这一问题上并无大的矛盾。由于外债与国权这一敏感问题牵连,它遭到参议员质疑,加之党派意识和舆论渲染,借款问题变成了立场问题。唐绍仪在压力巨大且又无可作为的情况下,选择离职。财政问题成为第一届内阁终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民国元年成立的唐绍仪内阁是北京临时政府的同时也是中华民国的第一届责任内阁,该内阁成立后,由于责任内阁的限制和唐绍仪的"不合作",袁世凯和唐绍仪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直至最后决裂,1912年6月15日,唐绍仪出走天津,标志着第一届责任内阁的失败。围绕唐绍仪的出走以及继任内阁的问题,民初各派政治力量纷纷从各自利益出发,发表言论,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9.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0-7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唐绍仪成为民国首任总理,他的民主作风却与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格格不人,掌握实权的袁氏大为恼火,二人矛盾渐渐激化。  相似文献   

10.
2006年8月22日上午,北京中南海国务院第四会议室,温家宝总理邀请了5位教育专家就基础教育问题进行座谈。当南京金陵中学校长丁强谈到督学问题时,温总理回忆说,他的爷爷当时是小学校长,因为威望、人品高被任命为县督学。这则报道,激发了笔者追寻前贤们的“背影”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1953年,作家张恨水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旅行,这是他第一次乘坐新中国的火车长途出行,对于火车里的一切,他都好奇地打量着。火车上服务优良、环境整洁、管理得法,使他赞叹不已。此外,他还提到一个很特别的细节:"过去我们坐火车,常不知前面一个车站叫什么站。现在除了在车座壁上,张挂三四份日历大的一张地名表,逐地更换,还有服务员常用无线电不断报告前面那个站名。至于中途到站的旅客,无论是何种时候,服务员都要很尽心通知旅客,免得旅客过了站。这都是以前所未有的事呀。"  相似文献   

12.
刘欣怡 《上海地方志》2023,(2):77-84+96
“民主共和”是唐绍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绍仪幼年赴美留学期间是其“民主共和”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南北和谈期间,唐绍仪初步公开了他“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担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唐绍仪“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日益公开化,并具体化为对西方民主制度中内阁、国会、约法等要素的效仿和学习;此后,唐绍仪在辞任内阁总理及与袁世凯决裂等事件中,体现出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维护和贯彻。袁世凯去世后,愈发紧张的“内忧外患”局势及此前“民主共和”实践中的受挫均使唐绍仪认识到,“和平”对国家和人民十分重要,动荡时期国会和约法不可持续,由此,在“民主共和”思想中加入了“和平”这一思想前提。这也体现出唐绍仪的“民主共和”思想与中国国情和时局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清光绪年间,京、津、汴等地盛行一种名叫莲花落的民间曲艺。演唱者右手持竹板(由两块较大的瓦形竹板组成,上端用绳或牛筋连在一起,下端可自由开合)击拍.左手持甩子(又称碎子,由五块较小的竹片组成.上端用绳连在一起,每两块竹片中间夹着一块铜片,下端可自由开合)配以多变的节奏.故又称为“七块板”。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伍廷芳占有诸多“第一”:第一家中文报纸《中外新报》的创办者;第一位自费留洋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一位取得国外律师资格的华人;香港立法局首位华人非官守议员等。他虽然出生于平民之家,却从小怀济世之志,勤奋好学。留洋归国后,以丰富的学识和才干,纵横近代外交界,折冲樽俎,为国效力。晚年反对帝制,赞成民主共和,倾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美国《世事》杂志载文称他是一位受爱戴的人,“他对他的国家贡献了无可估计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民国的碎片     
《文史天地》2013,(12):89-92
民国的背影已经远去。民国,一个曾经让中华民族欣喜的年代、彷徨的年代、苦难与激情并存的年代。可爱的中华在这一时期,从几千年的封建体制站起来,奋力追赶这世界的脚步。泪流满面,汗水与血水交织。但我们走过来了,毕竟走过来了!下面这些零碎的图片,不知道会带给您什么样的心情。  相似文献   

16.
民国通志馆创建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经历了抗日战争前的兴盛、抗日战争时的中辍和抗日战争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形成了政府主持创办、学者参与纂修、社会多方互动的修志格局,不仅编纂了一批高水平的通志,而且推动了全国市、县志书的纂修。研究民国通志馆的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方志机构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国风俗演进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建中 《史学集刊》2001,3(1):46-52
民国处于中国风俗从古代到现代转化的过渡时期。国外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和中国本土的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事象。这些风俗事象又与乡村的风俗形成对照,并且也在互相影响。如此,这一时期的风俗就呈现出显明的时代特征,和其他历史时期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8.
很难想象,如此一个“老色狼”,不但能当上总理,还能在政坛三起三落。我想,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意大利,这个总理,也只能是贝卢斯科尼。  相似文献   

19.
钱昌照与资源委员会 钱昌照(1899-1988)字乙藜,江苏常熟人。他早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师从拉斯基,韦伯等著名学者,深受费边社的影响。学成回国后.他在张謇引荐下用一年时间游历半个中国.拜访了张怍霖,张学良,阎锡山、昊佩孚,孙传芳等实力派人物。不久,他与沈性元小姐订婚,并因此结识蒋介石,受到蒋的重用。  相似文献   

20.
民国学界的老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桑兵 《历史研究》2005,(6):3-24
按照新文化派后来的叙述编成的民国学术史,老辈学人除以遗老身份存在外,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无声无息。实则清季学术虽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算是文化遗民,政治上却大都并非遗老。他们对于新派的批评,可以成为反省的借鉴,而他们的理解旧籍之道,不失为回到历史现场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