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瓷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发明,从其产生的那天开始,伴随着我国人民同外界的接触,就开始了向海外的传播.事实证明,我国陶瓷的外输,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海上进行的,始于汉晋六朝,发展于隋唐宋元,鼎盛于明清时期,海洋交流区域逐步从东亚岛弧扩展到印度洋两岸、乃至大西洋两岸,瓷器成为古代世界"中国制造"的标志产品.瓷器的外销是一个重要的考古课题,也是经济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学术界也一度掀起研究的热潮.随着陶瓷考古、海洋经济史及中西关系史等课题研究的不断展开,其作为一个交叉的学术课题相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瓷器及其烧制技术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在瓷器尚未出现以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是陶器,而瓷器便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从陶器到瓷器经历了数千年发展的历史。因而陶瓷考古是我国历史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陶瓷考古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大大充实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商周时期瓷器的烧造地区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在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尤其是关于瓷器起源问题的讨论中,日益深入研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依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对商周瓷器的烧造地区试作分析探讨。错误之处,恳请指出。  相似文献   

4.
中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中华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先民对世界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的瓷器缘自商周时期的原始瓷,这一点,学术界似乎已达成共识。然而,关于中国原始瓷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有争议,主要有  相似文献   

5.
对瓷器起源的两种意见瓷器是我国伟大发明之一。瓷器烧制技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对我国瓷器起源于何时,陶瓷研究工作者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现有资料,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一,认为我国瓷器起源于魏晋时期,把这时期的青釉器定为"早期瓷器"或"早期青瓷",而把这以前的商周至汉代的青釉器定名为"釉陶";同时据根原料的不同与火候的高低,又将"釉陶"分为"高温釉陶"与"低温釉陶"。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分期上,把商至汉这一历史时期看成是由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6.
就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瓷器是中国古代东南部居民创造的文明之一,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属于该地区的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瓷窑场一直独领古代世界瓷器生产行业的风  相似文献   

7.
张雯 《收藏家》2011,(8):23-2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素有“陶瓷之国”的美称,他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项杰出贡献,是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的制造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相似文献   

8.
关于青瓷与白瓷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后在考古工作中的新发现,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瓷器发展的新问题,现在据个人所知的材料,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关于瓷器的起源: 广义的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以前为了阐述瓷器的起源和说明我国瓷器历史的悠久,往往把仰韶文化中的彩陶放在最前面。其实无论彩陶、红陶、黑陶、灰陶都是粘土烧造成的,而瓷器的質料则是高岭土,由于两者質地上的不同,前者决不可能发展成为瓷器。彩陶在新石器时代以后卽已绝迹,但其他陶器存在的时期很长,尤其是灰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应用到现在,在这数千年中,从未有向瓷器发展的迹象,其变化只是在器形,花纹和泥質粗细上。所以彩陶、红陶、黑陶、灰陶由于本  相似文献   

9.
正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学术界通常认为,我国的青瓷器是商代原始瓷器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真正成熟的青瓷出现于距今约1800年的东汉晚期。但随着陶瓷科技考古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了解到,所谓"原始瓷"的概念实非严格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烧造瓷器的国家,中国瓷器的起源就在浙江。早在东汉时期,越窑便已经能够烧造成熟青瓷,自那时起,浙江便一直都是中国青瓷的生产中心,越窑和龙泉窑是浙江最重要的两个青瓷窑场。北宋时期越窑衰落,龙泉窑开始崛起,取代越窑成为全国的青瓷生产中心。考古调查工作表明,早在三国西晋时期,龙泉地区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但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生产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龙泉窑风格的瓷器。宋代是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时期,龙泉窑受越窑、瓯窑等周边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21,(1)
正米黄釉瓷器的存世量相对较少,但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米黄釉瓷器是江西吉州窑和福建漳州窑的产品。随着景德镇考古工作的开展,现已证实景德镇在宋元时期也生产米黄釉瓷器[1]。2015年和2018年在浙江湖州凡石桥遗址出土了一批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2],部分标本见图一~六[3],与景德镇窑址出土的资料能够相互印证。考古发掘出土及博物馆所藏的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以作为礼器、祭器的瓶和炉为多,  相似文献   

12.
古代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百越民族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所作贡献是多方面的,诸如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是我国最早开始养蚕和发明丝织业的民族;是我国最早创烧瓷器的民族等等.本文仅据地下考古资料,特别是近年来江南地区一些新的重要考古发现,并结合有关文献,拟对百越特别是扬越、干越和于越族在对我国冶金术的起源和青铜文化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一综合论述,不妥之处,企盼学界同仁指正.(一)笔者曾研究认定:长江中游鄂东南——赣西北——赣北((鄱阳湖以西)这一广阔地区表现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既与宗周文化不尽一致,与鄂西江汉地区的楚文化也明显有别,而是一种有着浓厚地区特色的新的文化区系类型”,这种非周、非楚的文化区系类型,无疑就是古越族文化,而且是扬越文化.西周文献中开始出  相似文献   

13.
(三) 元代青花瓷器青花是白地蓝花瓷器的专门名称,它是景德鎮制瓷工匠的重要发明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他置。青花瓷器的主要着色剂是鈷矿,由于各地出产的鈷矿含有不同的杂质,元、明、清各代瓷器采用不同地区的鈷矿,因之也就呈現出不同的深、浅蓝色。青花瓷器以其色調的优美以及它的非常丰富的裝飾紋样,自十四世纪以来就深受国內外人的欢迎,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續烧制,它是我国瓷器沿袭时間最久,产量最大与最具民族风格的一个品种。青花的起源始于宋是不容怀疑的,遺憾的是没有发現可以肯定为宋代的青花瓷器。文物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就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瓷器是中国古代东南部居民创造的文明之一.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属于该地区的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瓷窑场一直独领古代世界瓷器生产行业的风骚。从瓷器出现开始,瓷器产品和制瓷技术便开始向周边地区传播,考察瓷器和瓷器生产技术的发展、演进及其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传播情况,既是研究陶瓷手工业史的主要内容,也是探讨古代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特征及物质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之一。缘此.古代陶瓷器物、陶瓷窑址及其相关的古代文化遗存便成为考古学关注的内容,陶瓷考古随之产生。但是回顾陶瓷考古数十年的发展历史,我们认为在古陶瓷研究和陶瓷考古研究领域明显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现分别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河南原始瓷器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始瓷器有称原始青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末期,随着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对古代陶瓷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为了探索我国古代陶器与瓷器的关系和瓷器的起源问题,通过对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所谓“釉陶”器的研  相似文献   

16.
正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航段,有泉州这样的大港,以及漳州月港这样重要的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沿海海况复杂,所以发现的沉船很多。我国的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在福建,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也是在福建进行水下考古实习,福建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的人才,所以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源地。水下考古和瓷器的研究联系非常紧密,瓷器从生产、贸易、消费,到  相似文献   

17.
一、中华帆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古代发明创造舟船、开拓航海科技的领先国家之一。目前已知最早的舟船文物是公元前60~前30世纪时期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宁波河姆渡遗址、杭州水田畈良渚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木桨。在中国传统舟船上发明并使用帆篷的时间也是很早的,但确切年代至今无定论。本文名之为中华帆。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华帆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8~前3世纪,也有人认为始于  相似文献   

18.
广东是唐宋时期瓷器的重要产区之一,本通过整理有关资料,用考古类型学方法作分期研究,以复原广东唐宋时期制瓷手工业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9.
张萍 《丝绸之路》2009,(9):68-68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窑、名瓷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青花瓷器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花瓷器的起源问题是近几年提出的。以往由于条件所限,把研究青花瓷器的重点放在明、清时期。随着出土瓷器的不断增加,对元代青花逐渐有所认识,但对于青花瓷器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仍不具备条件。从八十年代开始涉及这个题目,但还只是初步认识。资料虽然不多,但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下面从大陆发掘的资料及国外收藏的陶瓷器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