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传入中国,约在两汉之际。关于佛教祠祀最早的记载,见于《后汉书·楚王英传》,楚王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关于浮屠,李贤注引袁宏《汉纪》说:“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静。其  相似文献   

2.
李丹 《文物世界》2013,(3):52-54
塔是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坟冢,汉语译作“浮屠”或“浮图”。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藏置佛陀舍利(即遗骨)和遗物的塔便成为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物。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人,塔的形象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楼阁式塔、密檐塔、花塔等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的中国式佛塔,唯独塔顶的刹还依稀保留着印度佛塔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清初学邵廷采在《思复堂集》卷3中云:“至明之季,故臣庄士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厥志”,“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贵州安隆(今安龙)曾为永历帝驻跸之地,贵州一度为南明永历之畿辅,且时间最长,故南明衰亡,其故臣为全其志节多于黔地出家为僧,  相似文献   

4.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文物为我国文物考古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佛指舍利的首次发现,引起宗教界的关注。唐地宫共出土佛骨舍利四枚,分别藏于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之中。 1.前室西北部位,置一汉白玉阿育王塔,塔中盛锦罗包裹的铜浮屠,其内有罗面绢里夹袱包裹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一口,棺中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2.中室中央置一汉白玉双檐白石灵帐,帐内置一盝顶铁函,函内填装红黄色稠“泥浆”,内有丝绸包裹鎏金双凤纹银棺一口,棺内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相似文献   

5.
月氏人最早向中国传播佛教文化何稼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献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它告诉我们一个史实,月氏人西徙中亚以后,在未进入天竺国之前,就已经了解或者信奉佛教文化了。这应是月氏向中国最先介绍佛学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6.
照1:无量寿佛承德外八庙建于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作为藏传佛教寺庙,供奉着大量的佛教造像,而且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其中有着数以万计的亚亚佛,或装饰于寺庙墙壁,或供奉于佛龛内,使寺庙殿堂更加金碧辉煌、庄严神圣。亚亚佛,藏语名为“刹刹”,也称“擦擦”。据《佛学大辞典》,刹:“大乘义章十九曰:‘刹者,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盖乃处处之别名也。’玄应音义一曰:‘刹又作擦。音察。梵云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言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擦擦:“(杂语)小浮屠也。元史二百二曰:‘…  相似文献   

7.
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连云港市云台公社大村水库之滨。塔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明《隆庆海州志》里描述它说:"峻宇修廊,万山环拱,浮屠九级,矗兀层霄。"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古刹、浮屠的规模和气势。旧日的海清寺已荡然无存,但阿育王塔  相似文献   

8.
宋代浙江风俗,在浙江风俗的发展史上,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而且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此,《宋史&;#183;地理志》有比较简明的概括:两浙路“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俗奢靡而无积聚,厚于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下面,试从饮食、服饰、住居、婚姻、丧葬、宗教、岁时节日等方面加以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十国春秋》(徐敏霞、周莹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三三: 初,后主与周后酷信浮屠法,僧帽裓衣,课诵释典,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 少有芒刺,则加以修治,两手常作佛印而行。(第1册第472页)。“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三句,文义不通,勉强望文生义,亦前后矛盾。全因错误标点所致。正确标点应当是:“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则加以修治。”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理素有佛国之称,历史上是南诏与大理国的统治区。南诏和大理国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地方政权,从8世纪起至13世纪,统治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达五百年之久。元郭松元《大理行纪》中载:“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尚浮屠法,家无贫富,  相似文献   

11.
郝树声、张德芳所著《悬泉汉简研究》公布的一枚所谓悬泉浮屠简,从内容和格式上来看,该简不是僧徒之间的来往信件,也不是一件佛弟子要求拜见长老的名刺,而应属于请柬性质的简。  相似文献   

12.
文史选萃     
《贵阳文史》2008,(4):96-96
陈赓的“人情味” 陈赓被公认为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军人。即便对“你死我活”的敌人,陈赓也表现出其有“情”的一面。有一次,战役结束后,陈赓带部下视察战场,身边的一个战士踢了一脚阵亡的国民党士兵,陈赓十分愤怒,说:“他已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你怎么还侮辱他?”其人道精神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中朝(韩)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佛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两国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朝(韩)佛教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觉训《海东高僧传)卷一载:“高句丽第十七解味留王(或云小兽林王)二年(372)壬申夏六月,秦苻坚发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于是群臣以会遇之礼,奉迎于省门投诚敬信……后四年神僧阿道至自魏,始创省门寺以置顺道。  相似文献   

14.
一、佛寺起于江淮地区 我国学术界认为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当在东汉初年。“而江淮一带实是中国接受佛教最早的地方。”中国人信佛最早的当数东汉初年的楚王英,而他的封地恰好就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后涉嫌谋反被徙丹阳(今安徽省宣城县),次年自杀。中国第一位出家僧人严佛调是临淮(今江苏省盱眙县附近)人。造寺之风到东汉末年已渐兴起,桓帝于宫中建浮奢祠,并在濯龙宫中设华盖的座位,用郊天的音乐奉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丹阳人笮融侵占广陵下邳、彭城委输,大起浮屠寺,造寺之宏伟壮丽,为前所无。有寺必有僧,余嘉锡先生认为东汉时已有汉人出家为僧,“王度虽言汉、魏时有禁,但禁令之生,必因事而立制——使当时本无汉人出家,何为有此禁令?”陶谦传云:‘笮融于广陵大兴佛寺’,岂有有寺而无僧者”,所以余先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寺院藏书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磊 《文献》2002,(4):176-191
一、寺院藏书的历史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藏书的兴起阶段.汉地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浮屠经》是第一部成文的汉译佛经.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在洛阳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寺院藏书便随即产生.  相似文献   

16.
《文史博览》2009,(8):71-71
我是《文史博览》的忠实读者,多年来,对每期杂志内的文章一篇不漏地认真拜读过,我认为贵刊刊载的每篇文章都有收藏价值,因此,读后就将杂志收藏在我的小书柜里。特别是从2009年第一期开始,贵刊特色很多,一是封面有特色,如用“解放”、“西藏”、“远征军”、“备战”等字眼,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二是首页图片有趣、好看,是一种特色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明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曾连续上演了两幕“削藩”的活剧。两剧的导演,一是建文帝朱允蚊,一是永乐帝朱棣。建文“削藩”,激起“靖难之变”,刀光剑影,干戈扰攘,结果皇冠落地,江山易主;永乐“削藩”,从容不迫,谈笑之间,恶藩被削,众王俯首。同样是“削藩”,为何结局竟有天壤之别?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问号。  相似文献   

18.
据《江苏省志·宗教志》载:“江苏佛教,始于东汉。《后汉书·陶谦传》‘谦使笮融,督广陵’,‘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四,可容下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衫。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余万人。’信佛之风极盛。南北朝时,江苏寺庙林立,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说。隋唐年间,‘丛林’四布,高僧倍出。元、明、清期间,江苏佛教仍很兴旺。民国年间,江苏各地几乎村村有寺庵。”  相似文献   

19.
晓临 《文史天地》2008,(11):I0001-I0004
传说上古时。有一妇女在河边洗衣,三节巨竹漂来在她面前不再离去。竹中有婴儿哭声。破竹得一男孩,即后来的夜郎王,又称竹王。“蒙正”是苗语音译,意为“遗留”。  相似文献   

20.
分布在大分县国东半岛一带的国东塔(国东型宝塔),系镰仓时代后期至南北朝时代建造的宝塔.国东塔有不少与我国古代传统宝塔不同的特征.为此,我曾设想从韩国的浮屠中寻求国东塔的祖型.但经过一番考查后,方知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天台山诸寺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